我讀︱伍伶飛:燈塔——海洋文明的歷史景觀

2020-12-20 澎湃新聞

埃裡克·傑·多林(Eric Jay Dolin)的《輝煌信標:美國燈塔史》從近代美國燈塔的初設到發展、從鼎盛再到自動化的全面推行,從燈塔面臨的自然環境到社會經濟狀況、從和平時期到戰爭狀態,從燈塔守護人到燈塔管理機構人員、從圍繞燈塔的船員到政商人士,全景式呈現了美國三百年的燈塔發展歷史。作為一個由歐洲移民為主體構成、以貿易和殖民為基礎形成的新興國家,美國有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和社會經濟條件,有別於歐洲地區,當然更是與東亞地區有明顯不同,從殖民時代開始,這種獨特性深刻影響著美國燈塔體系的形成。

《輝煌信標:美國燈塔史》,[美]埃裡克·傑·多林著,馮璇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0年6月出版

暗礁、洋流、颶風等來自自然的威脅和沉船、碰撞等人類造成的威脅給航海者帶來安全風險,這其實是當時全世界的航海者都面臨的嚴重問題,人們逐漸認識到燈塔是保障航行安全的基本設施。截至1701年,全世界已經有近70座燈塔,這些燈塔絕大部分位於歐洲國家的海岸線上,而新英格蘭地區的燈塔尚付闕如。18世紀的人們在評價一幅當時描繪北美新英格蘭地區的航海圖時,往往稱其「一個錯誤連著一個錯誤」,這給貿易和航行可能帶來致命的影響。在此背景下,燈塔的重要性凸顯出來。1716年,美洲歷史上的第一座燈塔在波士頓點亮,1820年美國燈塔數量為55座,到1852年,美國有超過2500個航海輔助設施,包括浮標、小型信標和燈船,到1910年,該數字已經猛增至接近11000個。與此同時,燈塔的數量也從325座增長至約800座。到20世紀60年代,需要守護人的燈塔明顯下降,20世紀末美國燈塔全部實現自動化。

殖民時代的美洲,幾乎所有的大城市都是港口城市,由海上貿易為基礎逐漸成長為區域經濟中心,由此,商人成為推動燈塔建設的主要力量。儘管海上貿易在殖民地的發展中有著關鍵意義,但港口和航路上的燈塔卻沒有因此而大幅增加。原因在於,燈塔需要高昂的建設資金和長期維持的費用,可是燈塔卻無法帶來直接的收益,儘管商船事故頻發、商人們抱怨很多,但地方的決策者起初並沒有強烈的動力。

儘管新英格蘭的商人和決策者存在態度上的明顯差異,但相關信息的公眾傳播開始發揮重要作用。媒體的報導和文人的創作等傳播著海難事故,也傳播著公眾的焦慮,對於公眾理解燈塔的重要性並推動地方決策者制定燈塔建設計劃,也具有重要意義。在商人、市民和媒體等各方力量的推動下,某些地方決策者開始轉變思維,逐漸意識到建設燈塔不止保障商業活動進行,對改善政府財政狀況也是有意義的。在18世紀80年代晚期以前,無論是曾經的殖民地還是後來的美國各州一直是通過發行彩票、政府撥款、徵稅等方式來籌集資金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向抵達重要港口的船隻徵收噸位稅。但早期的噸位稅並未真正有效地用於燈塔建設,處於財政困境的聯邦政府將噸位稅與其它普通稅收等而視之,用於維持政府的日常運作並償還國家在獨立戰爭中產生的欠款。

1789年,麻薩諸塞州的埃爾布裡奇·格裡(Elbridge gerry)提交了一份將燈塔和其它助航設施統一由聯邦政府管理的法案。格裡的法案包含著他個人的生活體驗和對燈塔的理解,他從小在一個美國的漁民聚居區長大,他見識過颶風和海浪的威力,他很清楚水手們有多麼依賴燈塔。格裡的提案即是後來的《燈塔法案》(

Lighthouse Act

),美國的燈塔管理體制正是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在燈塔事業發展過程中,儘管燈塔建設要求合理、有效滿足航船的需求,然而燈塔的選址可能並非總是基於科學原則,尤其是在缺乏專業的測量工程技術人員的情況下。早期美國大部分新燈塔建在新英格蘭地區,這反映了該區域在海洋貿易中佔據的主導地位,同時也體現了這裡的政治家和市民領袖的權勢,正是他們利用自己的影響力遊說國會批准在海岸邊建造燈塔。如在新英格蘭地區的部分小鎮也獲得了建造燈塔的機會,說明燈塔選址時,不止考慮現實的商業需求和客觀的自然條件,其中還夾雜著不同利益群體的博弈。結果導致人口密集的地方燈塔數量過多,荒蕪偏遠的海岸線上則沒有足夠的燈塔,而這些往往正是存在巨大危險的地方。到19世紀中期,情況有所轉變。在扎卡裡·泰勒就任總統期間,國會於1849年下令讓海岸測量局確定在西部海岸線上建造燈塔的位置,測量局最後推薦了16個地點。儘管商人和政治家在燈塔選址建設中仍有重要作用,但專業的測量局和工程人員的選址和建議的作用已突顯出來。

當然,美國燈塔的建設運轉中也面臨著各種具體的問題。特別是作為財政部第五審計官的史蒂芬·普萊曾頓擔任燈塔監管者和「增強和反射燈」的發明者溫斯洛·劉易斯作為承包商負責燈塔的維護和維修期間,被多林稱為「無知且無能之人的統治」時期,美國燈塔取得了名義上的繁榮,但實際上則是歐洲燈塔發明和技術獨領風騷。直到1852年普萊曾頓去職、燈塔委員會成立後,美國燈塔才開始向著更新且更高效的方向發展。

儘管掌控燈塔32年的普萊曾頓給美國燈塔事業帶來很多問題,但對燈塔產生最大威脅的並非行政部門的指令,而是來自於氣候和戰爭。各種原因所導致的燈塔損毀,其結果都是給行船帶來危險,甚至有不少船隻為了尋找某個意外熄滅的燈塔而遇險。

由於早期的燈塔多是木質結構,狂風和巨浪損毀燈塔並不讓人意外;除了人為的失誤可能引發火災之外,風浪損毀燈塔的過程也可能導致火災的發生。另一種火災的威脅來自閃電,由於燈塔往往是方圓數英裡內最高的建築,所以它可能偶爾為閃電擊中。早在1749年,班傑明·富蘭克林就已發明避雷針來控制雷電,但神職人員認為閃電是上帝用來懲罰有罪之人的方式,故在這類人群的反對之下,避雷針未能及時地安裝在燈塔上。

戰爭對燈塔的破壞則更為普遍,這種破壞在美國獨立戰爭、第二次獨立戰爭和南北戰爭以及後來的歷次大戰中都很容易看見。首先,燈塔可以指引航向,作為深入進攻一方對航道、港灣的地理環境相對不熟悉,需要維持燈塔光亮以保證安全;而作為據險防守一方則儘可能更多地熄滅燈塔以給地方製造麻煩,熄滅燈塔時就伴隨著大量破壞。在熄滅燈塔之外,防守方還可能會製造虛假的燈塔信號以打擊敵人。美國獨立戰爭時期,英國皇家海軍就曾警告海員,不要被虛假的燈塔信號迷惑,因為美洲反叛者威脅稱他們會掛出假信標引誘船隻駛向毀滅。與此同時,燈塔的設計宗旨就是要建在關鍵位置、能夠俯瞰周圍地區,將燈塔作為瞭望塔的做法在戰爭期間非常普遍。由於具有作為瞭望塔的實用價值,使得燈塔很容易在戰爭中成為敵方的攻擊對象。如美國獨立戰爭時期,一首名為《對波士頓燈塔之戰的詩意評論》的詩歌裡寫到,「波士頓燈塔對我們的敵人有益/在上帝的幫助下你們將它付之一炬/行動的過程一定充滿艱險/因為還要對付其他軍艦」。

還有一些燈塔的建設令當地特定群體的利益遭受損失,他們便破壞燈塔。如一些打撈沉船為生的人因燈塔的建設、海難事故減少而業務量下降,因此對燈塔產生敵視;印第安人等土著不了解燈塔的意義,對燈塔進行破壞和盜竊,以至於燈塔管理方不得不花費巨資囤積武器彈藥和建設防護設施;費拉隆島的太平洋蛋業公司對於在該島建設燈塔的排斥,最後政府不得不動用武力等。

在美國燈塔三百年歷史中的宏觀線索之下,多林還提供了足夠豐富的細節。如早期燈塔的建設多是在海難之後的決策,而多林復原了歷次海難的面貌和燈塔建設討論中的艱難博弈;在男性為主的燈塔守護人群體中,一百多人女性守護人的代表性故事;燈塔守護人長期在距離都市文明很遠的地方生活,他們子女的教育問題、伴侶的生活問題、個人的醫療保障問題和心理健康問題等,多林都基於豐富而可靠的史料娓娓道來。

與此相對,近代中國燈塔發展中的情形,跟美國燈塔的歷史有很大的差別。從1868年船鈔主要應用於燈塔等航行安全設施開始,以赫德為首的中國海關建設了大量規模較大、設備先進、造價偏高的遠光燈塔。由於赫德認為華人離開洋人無法維持燈塔運轉,故較大型的燈塔除承擔輔助性工作的華人之外,一般都配置有薪資高昂的洋員。赫德自己也承認,「薪俸與維持開支之增長,則餘下可用於建設新工程之經費即相應減少」。由於這類歐洲來華主要航道上的、符合蒸汽動力遠洋輪船需求的燈塔開支巨大,使得中國航運企業和普通航運人員的需求在海關的燈塔等航行安全支出中被忽視了。如廣東石碑山燈塔改置新式燈機後,強烈的白光使得本地漁船「夜返泊碇處所時,往往苦於炫目」;再有浙江舟山的西堠門菜花山一帶來往商船、民船眾多,但當地礁石林立、風浪較大。以上這些中國船隻面臨的風險,本該由海關建設燈塔等航行安全設施以保障安全,但最終往往都是以中國民眾自籌資金、私設燈塔告終。上海市輪船商業同業公會就曾明確指出,海關建設燈塔往往注重外輪出入的交通要道,對不重視本國船隻的需求,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海關執政者,客籍居多,彼之心中惟知圖保外商輪船之安全,而於本國商輪,轉多漠視」,上海市輪船商業同業公會的觀點可以代表相當一部分中國商民的認識。由外籍稅務司管理的中國海關在建設燈塔方面的努力與中國航運船舶的特點和商人、船員的需求並未呈現出良好的一致性。

美國各個地方的決策者尊重商人、船員意見並在此基礎上制定燈塔建設計劃,實際上很多決策者本身就在海邊漁村長大或者家中從事遠洋貿易,他們與海洋有千絲萬縷的聯繫,理解本地商人和船員最基本的訴求。而近代中國的燈塔是以赫德為代表的外籍稅務司主導的海關主持規劃,普通中國商人、船員的意見未能更好地呈現在外籍稅務司面前或者這些外籍稅務司未能加以重視,使得中國的燈塔計劃難以體現本土商人群體的需求。更為重要的是,從中央到地方,傳統大陸思維影響下的中國政府官員對海洋和海上貿易較為陌生甚至漠視,未能真正重視中國商人及其同業公會的燈塔建設訴求,並據此對海關的外籍稅務司施加影響。

在美國,燈塔不僅僅具有保障航行安全的實用價值,更是普通民眾心中的文化地標。去燈塔旅遊是19世紀上半葉就興起的一項娛樂活動,到20世紀早期,這項活動變得更加時髦,大量關於燈塔的詩歌散文、攝影作品、報紙報導、影視形象都助推著民眾對於燈塔的熱情。20世紀60年代至今,除了到燈塔野餐、旅遊度假、拍婚紗照等多種形式所呈現民眾對燈塔的喜愛外,包括以保護文化遺產為目的的許多非營利性組織在內的群體更是持續關注燈塔的命運。燈塔從一開始就具有了某種象徵意義,即表達了海洋文明影響下港口鼓勵海洋貿易,對海上經濟交往活動的友好和開放態度。燈塔在美國特定地理環境背景下,基於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而興起,燈塔的發展與海洋文明中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緊密交織在一起,成為這種社會的重要文化符號之一。美國燈塔的故事,從一個側面映照出海洋文明異於大陸文明的發展歷程和民眾心態。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日照國家級海洋公園調整,從燈塔到青島邊界
    近日,日照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發布公示,對日照國家級海洋公園範圍與功能分區進行調整,方案已通過山東省自然資源廳審查。公園成立於2011年,南界到燈塔廣場南側,北界到與青島海域分界線。日照國家級海洋公園擬調整範圍及功能分區圖本次方案調整對保護對象和保護目標影響較小。原來規劃的日照國家級海洋公園總面積27327公頃,分為重點保護區、生態與資源恢復區和適度利用區。保護對象為濱海溼地、防護林帶、島嶼礁石地質景觀、海洋生物資源以及砂質資源。
  • 臺灣的「資深」燈塔(圖)
    我去過很多海邊,但卻從來沒有關注或是特別留意過海邊不可缺少的燈塔。  當夜幕低垂時分,燈塔的燈光便不停地閃爍,恍若跳躍於海面的盞盞螢火,一些燈塔海魚陸地上的萬家燈火相互輝映,交織出一副燈火燦爛的美景。  走在海邊的我們,沒有感到黑暗,並將美景盡收眼底,但卻從忽略了燈塔的光亮和美麗。
  • 韓國總統讀《中國哲學簡史》:讓我找回生命燈塔
    韓國總統讀《中國哲學簡史》:讓我找回生命燈塔 新當選的韓國總統樸槿惠女士曾說過,「在我最困難的時期,使我重新找回內心平靜的生命燈塔,是中國著名學者馮友蘭的著作《中國哲學簡史》」。近期,中共武漢市委辦公廳6位「80」後的青年幹部集中閱讀了此書,本報予以刊發。
  • 2018中國海洋生態文明論壇初步達成《海洋生態文明長島共識》
    齊魯網煙臺10月13日訊10月13日到14日,2018中國海洋生態文明長島論壇在中國山東省長島縣舉行。本屆論壇以「生態文明新時代的海洋智慧」為主題,匯聚國內政產學民媒各利益相關方代表,致力於探討陸海統籌體制下海洋生態文明領域的重大熱點問題, 推動全國海洋生態文明和海洋強國建設。64家單位120名代表參加論壇交流,27位專家圍繞陸海統籌體制下海洋綜合管理、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經驗交流、海洋國家公園建設、海洋高質量發展等四個主題發表演講,10位嘉賓參與了沙龍討論。
  • 歷史與當代、地域與文明的人本實踐——舟山·海上絲綢之路酒店
    公園裡的會議中心 海洋是生命的搖籃。兩千多年前的「海上絲綢之路」,中外使節往返、各國商人齎貨、宗教信徒弘法,跨越大海的浩瀚, 方成中國與世界聯通的紐帶。 發軔於秦漢,繁榮於盛唐, 各方文明多橫穿東海,直達舟山群島。
  • 《海洋文明小史》:開啟跨越時空的海洋之旅 |書訊
    海洋是地球的溫室:地球生命在這裡誕生,也在這裡進化;海洋是城市文明的哺育者:9000 年前的傑裡科,4000 年前的孟菲斯都在海邊生長;海洋是人類歷史的戰場:亞克興海戰將地中海變成羅馬的內海,特拉法爾加海戰預示了拿破崙滑鐵盧的命運 …… 海洋是現代社會的支柱:海上貿易催生了近代金融業;超過 60% 的人口居住在距海岸 150 千米的區域內 ……可以說,海洋的基因深深烙印在每一個族群身上,但我們對海洋的了解卻太少
  • 陳利頂:文化景觀保護與生態文明建設
    ►文化景觀內涵與保護現狀   1.文化景觀的概念   以景觀為對象的研究非常廣泛,景觀的概念包含歷史的、地理的、文化的等方面的含義。不同的學科對景觀的定義和理解也不同。  2.我國文化景觀保護現狀與特點   「文化景觀」這一概念是西方國家針對兼備景觀和文化兩方面內容的文化遺產類型提出的,我國相比西方而言,文化景觀應該具有「中國特色」。在我國長期的歷史演變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一系列的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景觀。如長期人文影響下形成的歷史文化名城、寺廟文化、名勝古蹟,可以說是我國文化景觀中的典型代表。
  • 國內首個燈塔主題公園將現甌江畔 坐落於上陡門浦
    溫州網訊 我市部分人大代表提出,從甌江時代進入東海時代的溫州,要興建國內第一個燈塔主題公園,作為城市標誌性建築。記者從日前召開的燈塔主題公園概念性方案意見徵詢會上獲悉,該公園將坐落於市區上陡門浦,佔地約6公頃。   記者了解到,這座燈塔主題公園園區位於甌江與上陡門浦的交匯處,北接望江路,南臨江濱東路,西面是上陡門路,東面是府東路。
  • 世界著名燈塔的歷史故事,都在這本《燈塔之書》
    《燈塔之書》是英國歷史學家R.G.格蘭特的最新力作,也是國內首次引進的全面介紹燈塔歷史的作品,書中獨家收錄了100餘座世界著名燈塔鮮為人知的歷史檔案資料。此外,書中由英國國家檔案館、紐約公共圖書館等權威機構提供的400多幅珍貴的燈塔設計手稿、修建場景實拍照片、歷史畫作,生動地為今天的讀者再現燈塔建造與技術發展的全貌與細節。身不能至,心嚮往之。
  • 墾丁國家公園內百餘年歷史的燈塔,是臺灣南部海域重要的坐標點
    鵝鑾鼻燈塔是臺灣擁有百餘年歷史的燈塔,位於墾丁國家公園內,也是臺灣南部海域夜航船隻測定方位的重要坐標點。塔身全體白色圓形,內分4層,每層各有鐵梯15級,塔高18米,塔底周長110米,像巨人般巍然屹立在海岸。
  • 《埃及、希臘與羅馬》:地中海文明的誕生史,西方史學的工具書!
    可以說,這是我迄今為止讀過最厚的一本書,也是耗時最長的一本書。從10月底收到快遞開始品讀,直到現在,共耗時將近兩月餘,才將這本書粗略讀完一遍。這本書是來自英國的作家查爾斯·弗裡曼的作品,他是一個既具備專業歷史文化知識的學者,同時又是一個擁有獨特教育方式的教師,根據他的教育經驗,他懂得如何將原本枯燥乏味的歷史知識與史學理論,通過用講故事的方式灌輸給學生,在學生讀故事的時候,就能夠被一點一滴影響著學習歷史。我就是抱著這種學習的態度,來讀這本書。
  • 專訪王立銘:世界文明的「燈塔」已經倒掉,我們面對的是一個混亂時代...
    和這位中美頂尖教育的親歷者、世界前沿科學的觀察者談起疫情肆虐、全球化退潮、美國科技封鎖這些熱點話題時,他給了我們一些悲觀的洞見:現在的許多危機,其實都是因為科學革命的引擎已經熄火了,世界文明的「燈塔」倒掉了,我們面對著一個「範式轉移」的混亂時代。
  • 中國的聖託裡尼花鳥島:擁有遠東第一燈塔,迄今為止已有百年歷史
    花鳥島上最不可思議的沙灘是南澳沙灘,從7月到9月,去南澳大利亞海灘,可以看到其他島嶼的夜景:螢光海,到了晚上,來到沙灘一看,周圍的海面上閃爍著藍色的光芒,非常明亮,可能有些朋友會覺得這個場景很奇怪,其實每年這個時候是海洋浮遊生物的繁殖期,海面上的螢光是由大量浮遊生物產生的,因為獨特的浪漫,每年都有很多情侶來這裡。
  • 超級簡單4個步驟,用樂高搭建海洋燈塔,詳細拼裝圖紙很划算!
    但是這件事情,也給了我很多啟示。樂高不光是一種玩具,更是一種接觸世界的工具。能不能讓孩子在玩的同時,學習到更多的生活常識呢?在浩瀚的大海裡,如果遇到危險怎麼辦?如果附近有救生設備,比如:漂浮燈塔,救生衣,救生圈,一定要迅速抓住,會讓自己的獲救機率大大增加!
  • 《走向海洋》觀滄海
    打開歷史封存的記憶    我在世紀之交創作紀錄片《潮湧東方》時,和許多先輩一樣,把黑格爾的《歷史哲學》列入到劇組必須翻閱的目錄。黑格爾在其「緒論」的《歷史的地理基礎》一節,用詩意的語言刻畫了海洋文明的畫卷。
  • 啟刺桐古港榮光,溯海洋文明跌宕歷史,紀錄長片《重返刺桐城》今晚...
    重要線索:比《馬可波羅遊記》 更早的東方遊記 作為中國海洋文明一個極為重要的代表和典範 獨家發現: 從泉州看中國海洋文明
  • 山上的百年燈塔仍在指引航路
    老鐵山主峰是旅順第一高峰,它南瀕煙波浩渺的黃海,西臨波濤滾滾的渤海,形成了一山擔雙海的奇特景觀。  老鐵山下的生活  老鐵山海拔 465.8米,方圓6.2萬平方公裡。  1893年修建的燈塔,被稱為「中國第一燈塔」。黃渤海自然分界線全球罕見。山下有距今5000年的郭家村新石器遺址,還有2000多年前的漢代牧羊城遺址,城邊生長著一棵有650年歷史的古樹。  老鐵山距離旅順城區比較遠。
  • 2020海洋生態文明(長島)論壇舉辦
    9月19日-20日,由中國海洋發展研究會、中國生態學學會主辦,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長島海洋生態文明綜合試驗區管委會、煙臺市生態環境局承辦的2020海洋生態文明(長島)論壇在山東長島海洋生態文明綜合試驗區舉辦。
  • 旅遊:古代世界七大奇觀之一——亞歷山大燈塔
    兩千多年前,在碧波蕩漾的地中海南岸亞歷山大市,高高聳立著一座宏偉燈塔。它被譽為古代世界七大奇觀之一,是世界上燈塔的鼻祖。由於建在亞歷山大的法羅斯半島上,後來英文燈塔一詞便叫做法羅斯。為了適應航海業的發展,埃及國王命令當時傑出的工程師索斯特拉特設計建造燈塔。公元前270年動工修建,經過五年時間,在法羅斯半島防波堤南端,樹起了高約120米的燈塔。燈塔的形狀、結構和用料,都是經過周密考慮,獨具匠心的。塔基用耐海水腐蝕的玻璃塊填實,隙間灌以熔化的鉛水。方錐形的高塔共分三層。
  • 這4本書,了解海洋與人類文明之間的互動
    卡魯姆·羅伯茨的著作《假如海洋空蕩蕩》充滿了對此的反省和警示,以報告文學的形式,系統再現了漁業發展史,將伴隨人類文明發展中的罪惡一面展示出來,預警人類保護海洋已是刻不容緩。本書以時間為脈絡來進行系統描述,隨著時間的推移,工業文明的進步,人們捕撈海洋動物的技術也越來越先進,越來越規模化,這也導致了越來越多的物種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