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8日,一款由韓國人推出的仿《H1Z1:殺戮之王》的遊戲正式上線了Steam平臺。
該遊戲於3月23日正式開啟了搶先體驗,起初,這款遊戲並不被玩家們所重視,畢竟當時大逃殺類型的遊戲霸主——《H1Z1:殺戮之王》剛剛於2月底解鎖了中國大陸地區的IP,也就是說,該遊戲終於再次向國內玩家開放了。
然而,韓國藍洞的一個策略,用了僅僅2個月的時間,徹底完成了一個逆襲——它們將主要的推銷對象瞄準了各大直播平臺的知名遊戲主播:「我們的遊戲採用了虛幻4引擎打造,畫面更加逼真,遊戲效果更好,來試試吧!」。
於是,在主播的帶動下,這款遊戲徹底火了起來。
時至今日,這款知名的國外遊戲成功帶動了一個風向——玩家們說「今晚吃雞去」,不再是講美食方面的內容,而是講《絕地求生:大逃殺》這款遊戲。
它也成功的成為了繼《英雄聯盟》之後成功再次佔領各大網吧的一款佳作。
為什麼要做這次測試?
不可否認,《絕地求生:大逃殺》的興起也近一步帶動了DIY市場。近期有不少朋友向我尋求攢機推薦配置,有多半都是奔著這款遊戲去的。
而現在內存的價格還處於「居高不下」的地位,而且在朋友找我裝機的時候,有那麼一個模糊的分水嶺——5000元以上和5000元以下的主機。
5000元以上我們暫且不提,針對5000元以下的主機,選擇DDR4 8GB內存則需要600-700元左右,選擇DDR4 8GB*2或者16GB內存則需要1300-1400元左右。
而相同容量的內存間,低頻與高頻的差異價格卻又不是那麼的明顯,若在頻率方面能夠補足遊戲的性能,對於現在價格虛高的內存市場而言,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畢竟,8GB內存和16GB內存相差約600-700左右,這對於一個5000元左右配置的機器來說,負擔並不小。
這裡就產生了2個問題——1,究竟8GB內存和8GB*2內存的差異有多少。2,不同頻率下的內存,對《絕地求生:大逃殺》又會有怎樣的變化?
為了這次測試,做了什麼準備?
因為這次測試僅僅是與內存相關,因此我在選擇硬體方面,儘可能的選擇其它較高端的配置,以防止「其它硬體出現瓶頸」的現象。
並且,為了保證其測試的公平性,BIOS的設置中僅針對內存的功能選項做調整,其它為出廠的最佳設置,不做任何改動。
▲以上為整體測試硬體構成,因為是專屬遊戲測試,所以我拋棄了3DMark,PCMark等基準測試工具。
值得一提的是,《絕地求生:大逃殺》這款遊戲在今年8月9日的時候,就已經加入了對「六核處理器」的支持。時至今日,版本更新了多次,因此該作對於「六核處理器」的優化已經做的非常完善,因此,特別選擇了Intel最新一代8系列酷睿的旗艦處理器——六核心十二線程的i7-8700K。
當然,測試中我們使用的頻率是默認頻率——800MHz至4.7GHz不斷變換。
《絕地求生:大逃殺》的最低顯卡配置需求為GTX 660 2GB,但為了發揮遊戲效果,我選擇了一款七彩虹的GTX 1070 Ti顯卡,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測試遊戲時僅使用1920*1080解析度,因此這塊顯卡足以保證流暢運行。
本次遊戲測試的主角是來自於芝奇的2根DDR4 8GB內存,其完整型號為F4-3200C14D-16GTZR。X.M.P.下頻率可以達到3200,時序則可以達到14-14-14-34。
最後,整個測試平臺的樣子。
我們是如何測試的?
如何保證以最客觀的角度做這次測試是一個問題,因為《絕地求生:大逃殺》的場景和周圍玩家數量是不同的,因此在結合各種條件後,我做出了如下測試方案:
一、不同頻率的設置:
芝奇的DDR4 3200 8GB*2內存套裝,其默認頻率是2133MHz,如果想要達到3200MHz的話,則需要在主板中開啟X.M.P.功能才行。
因此,測試分為兩部分:默認頻率2133MHz下的測試(細分為單條8GB和2條8GB組建雙通道測試),以及X.M.P.模式下的3200MHz頻率測試(同樣細分為單條8GB和2條8GB組建雙通道測試)。
二、為避免誤差的兩次性測試:
遊戲中的測試場景為兩處,且針對這兩處均測試兩遍,提取兩次測試成績的每次平均值再次整合。
三、遊戲解析度統一為1920*1080且視角範圍為默認的90:
四、遊戲的畫面質量為極致,且垂直同步與動態模糊關閉:
五、遊戲場景選擇為2點:
1,出生地,測試時在出生地跑幾圈,但並不離開飛機跑道,鏡頭來回切換。
2,R城上方高臺的小屋及倉庫。
在地圖中的R城上方位置,有一棟藍色的小屋,且旁邊有一個廢舊的大倉庫,遊戲開始後的測試地點選擇了這裡,測試方式為小屋及倉庫外邊跑一跑,裡邊進去揀下東西。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出生點排隊時間不確定(有時候進去後就差30秒開始,有時候1分鐘)。因此,出生點的測試統一選擇了30秒左右的幀數記錄,而R城上方實際地圖測試則選擇了1分鐘左右的幀數記錄。
3200MHz頻率下的雙通道(8GB*2)測試:
前邊有提到過,本次測試分為單條8GB以及雙條8GB測試,且測試場景分為2處,所以在測試時會詳細的區分開來。
首先是雙通道下3200MHz的頻率測試,在開啟主板的X.M.P.功能後3200MHz下的芝奇內存其時序達到了14-14-14-34。
▲第一次雙通道下3200MHz的頻率測試出生點幀數曲線記錄圖,第一次平均幀:85.67幀。
▲第二次雙通道下3200MHz的頻率測試出生點幀數曲線記錄圖,第二次平均幀:82.90幀。
▲第一次雙通道下3200MHz的頻率測試遊戲中跑點幀數曲線記錄圖,第一次平均幀:86.62幀。
▲第二次雙通道下3200MHz的頻率測試遊戲中跑點幀數曲線記錄圖,第二次平均幀:88.98幀。
▲最後,2種測試(共計4次)的平均幀。
可以看到,3200MHz頻率下的雙通道(16GB)內存在出生點(機場)的幀數明顯要低於正常飛機跳傘後遊戲中的跑點幀數,其中4次測試最低平均幀82.90幀,最高平均幀88.98幀。
3200MHz頻率下的單通道(8GB)測試:
之後是單通道下3200MHz的頻率測試,此時仍然是開啟X.M.P.功能,使內存保持在3200MHz頻率下,且內存的時序仍舊保持為14-14-14-34。因為是單通道,所以內存僅插1根。
▲第一次單通道下3200MHz的頻率測試出生點幀數曲線記錄圖,第一次平均幀:74.87幀。
▲第二次單通道下3200MHz的頻率測試出生點幀數曲線記錄圖,第二次平均幀:70.83幀。
▲第一次單通道下3200MHz的頻率測試遊戲中跑點幀數曲線記錄圖,第一次平均幀:90.67幀。
▲第二次單通道下3200MHz的頻率測試遊戲中跑點幀數曲線記錄圖,第二次平均幀:89.36幀。
▲最後,2種測試(共計4次)的平均幀。
可以看到,3200MHz頻率下的單通道(8GB)內存在出生點(機場)的幀數同樣是要低於正常飛機跳傘後遊戲中的跑點幀數,其中4次測試最低平均幀70.83幀,最高平均幀90.67幀。
2133MHz頻率下的雙通道(8GB*2)測試:
該內存的2133MHz頻率即指內存的默認頻率(指內存直接插入主板,並不做任何BIOS調整)。
雙通道下2133MHz的頻率測試,在未開啟主板的X.M.P.功能時(且不做任何調節)的情況下,芝奇默認的內存頻率為2133MHz,其時序達到了15-15-15-36。
▲第一次雙通道下2133MHz的頻率測試出生點幀數曲線記錄圖,第一次平均幀:84.22幀。
▲第二次雙通道下2133MHz的頻率測試出生點幀數曲線記錄圖,第二次平均幀:87.87幀。
▲第一次雙通道下2133MHz的頻率測試遊戲中跑點幀數曲線記錄圖,第一次平均幀:93.13幀。
▲第二次雙通道下2133MHz的頻率測試遊戲中跑點幀數曲線記錄圖,第二次平均幀:92.85幀。
▲最後,2種測試(共計4次)的平均幀。
在4次測試中,DDR4 2133雙通道(8GB*2)內存下的《絕地求生:大逃殺》最低平均幀84.22幀,最高平均幀93.13幀。
2133MHz頻率下的單通道(8GB)測試:
單通道的2133MHz頻率測試,即指將一根8GB內存插入主板(並不做任何BIOS調整),來直接進行遊戲測試。
單通道下2133MHz的頻率測試,在未開啟主板的X.M.P.功能時(且不做任何調節)的情況下,僅插入一根的芝奇內存默認頻率同樣是2133MHz,其時序達到了15-15-15-36。
▲第一次單通道下2133MHz的頻率測試出生點幀數曲線記錄圖,第一次平均幀:60.64幀。
▲第二次單通道下2133MHz的頻率測試出生點幀數曲線記錄圖,第二次平均幀:61.51幀。
▲第一次單通道下2133MHz的頻率測試遊戲中跑點幀數曲線記錄圖,第一次平均幀:81.14幀。
▲第二次單通道下2133MHz的頻率測試遊戲中跑點幀數曲線記錄圖,第二次平均幀:83.27幀。
▲最後,2種測試(共計4次)的平均幀
在4次測試中,DDR4 2133單通道(8GB)內存下的《絕地求生:大逃殺》最低平均幀60.64幀,最高平均幀83.27幀。
總結,內存大小和頻率很重要嗎?
在測試中,我儘可能的保持了客觀、詳細的原則。但《絕地求生:大逃殺》畢竟是一款網絡競技類遊戲,因此遊戲中的一些變數(遊戲中先進房子還是先繞建築,或是轉向的角度。甚至是出生點是一進入就滿人還是人數慢慢的增加)都會引起數據的差異。
所以我只能通過多次測試,然後取平均值的方式來進行展現。
通過測試,我們已經得出以上平均幀,這包含了單/雙通道以及2133/3200頻率共計四種模式2個測試場景的各兩次測試成績。
總結:
為了更加直觀的體現差距,我把表格中的第一次以及第二次測試成績再取平均值,然後做成橫向柱狀圖的方式,以方便大家的判斷。
通過柱狀圖,我們不難發現,單通道和雙通道的差異還是比較明顯的,其中變化最大的是2133的默認頻率下單通道以及雙通道的區別。
當然,整個測試中過程,區別最大的地方主要是在出生點(這個人數較多的場景),實際遊戲中的場景得益於森林、平原等變化,也許並不會顯得這麼直觀。
首先來說單雙通道的區別:
先說下出生點,2133頻率下的8GB單通道內存顯然對《絕地求生:大逃殺》這款遊戲來說會產生一定的阻礙,因為我測試使用的是i7-8700K處理器以及GTX 1070 Ti顯卡。
因此,若使用等級較低的處理器和顯卡,顯然開「極致畫質」在出生點是會很卡的。
這種情況下,雙通道卻又好了許多。
很明顯,2133頻率下,雙通道比單通道在出生點要高出約41%的差距,在3200頻率下也是一樣(僅針對出生點這一人數較多的場景來說)。
再來說下戶外,在戶外的情況下,2133默認頻率還是有所提升的,其中雙通道比單通道高了近13%左右。
但是到了3200頻率下,雙通道16GB卻不如8GB(不僅是總平均值,2次測試都是這樣),很明顯,在3200頻率下的戶外,單8G比雙8G表現要好。
接下來是頻率方面的差異:
不可否認,從2133提升到3200,頻率的變化還是有的,但並不明顯,尤其是本次測試中,綜合數據最佳的反而是2133頻率下的雙通道。
綜合表現排名:
2133頻率雙通道內存(8GB*2)>3200頻率單通道內存(8GB)>頻率雙通道內存(8GB*2)>頻率單通道內存(8GB)
然後,購買推薦:
理論上講,在頻率越高、時序越低的情況下,單通道(8GB)肯定是不及雙通道(8GB*2),但多次測試後成績確實如此,我們只能把鍋甩給遊戲的優化方面。
因此,在這款遊戲中性能表現最好的仍然是DDR4 2133 8GB*2。但論性價比來說,單通道的DDR4 3200 8GB卻是最高的。
因為,結合目前市場情況來看,單通道(8GB 3200MHz)的高頻內存價格反而要比雙通道(8GB*2 2133MHz)默頻低很多。
所以若不是追求極限性能的玩家,選擇單條8GB高頻率內存,也不失為一個不錯的選擇——若是該遊戲以後對於雙通道高頻內存的優化變得更好了,亦或是將來又出一款對於大容量且高頻率內存支持更好的遊戲呢?到時候再買一根組件雙通道豈不美哉?
最後,不推薦:
單條8GB 2133頻率內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