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七夕節當晚,北京天文館開門迎客,邀請大小觀眾「仰望星空」,「細品」七夕月夜。
天象廳裡「遨遊」今晚夜空
「60年前,天文館的李元先生也是像今天一樣,用天象儀給觀眾們講述星空的故事。從天文學上看,織女星和牛郎星之間的距離是16光年,即使用人類最快的宇宙飛船,他們相聚一次也需要3萬年,哪怕是互相打一個電話,發一句問候,也需要32年。」
今晚,天文館天象廳裡,副館長齊銳使用目前全世界最先進的天象儀,講述著夜空中曾經「發生」的故事,向大家娓娓道來。
「現在您看見的,就是這個七夕的夜空。您頭頂最亮的就是織女星,它距離我們25光年。也就是說,它在25年前發出的光,如今才到達您的眼中。而您看到的,是它25年前的樣子。」
短短20分鐘, 「氣沖斗牛」「星海浮槎」「七月流火」……一個個美妙的古老故事在頭頂的「星空」上演,帶領觀眾們星空「遨遊」。
望遠鏡「細品」七夕之月
天文館的北廣場架設起4臺專業天文望遠鏡,觀眾們可以透過它們,「細品」七夕清朗的夜空。
「這是我第一次透過天文望遠鏡看月亮,它真是太美了。」大三女生小林在七夕夜晚獨自來到天文館賞月。暗處是月海,亮處是高地和環形山,小林第一次親眼看清了「月亮的臉」。
工作人員調整好「追蹤儀」,小林將手機鏡頭對準望遠鏡,給七夕夜空裡明亮皎潔的上弦月留影紀念。「雖然這是一個沒人陪伴的七夕節,一個人也過得很有趣」,小林感嘆道。
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再晚些,「大個子」木星和「指環王」土星也會出現在大家的視野裡,「今年這兩顆星的觀測條件都不錯,而且一直到年底它們都會越靠越近。值得大家關注。」
科普展項解讀「身邊科學」
「小朋友,你看這個是牛的角,因為中間有個大空洞,所以又叫『洞角』。這個是鹿角,裡面是實心兒的,所以又叫『實角』。」天文館的戶外廣場上,多家科普單位帶來了豐富的展示項目,讓觀眾在輕鬆的氛圍裡了解「身邊的科學」。
「乾隆皇帝撰寫了一部《麋鹿解說》!」「麋鹿媽媽一次懷孕要懷9個月!」來自東城區的10歲小姑娘奇奇掃碼參加了北京麋鹿生態實驗中心的一「鹿」走來問答闖關遊戲,了解了不少她之前聞所未聞的麋鹿知識,還「榮獲」了「可甜可鹽智慧麋」的稱號,別提多開心了。
「你知道,這個是什麼行星嗎?」天文館展位上,掛起了一串兒表情各異的太陽系「行星」,答對問題的小觀眾,就能獲得一個美麗的小燈籠。「這是金星嗎?因為它是黃色的。」一個小男孩撓著頭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你再想想呢。你看它圍著一圈美麗的『指環』,它是誰呢?」工作人員循循善誘地引導男孩。「噢!我知道了,它是『指環王』土星!」這次,小觀眾答對了,終於如願拿到了禮物小燈籠。
來源 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 孫樂琪 白繼開
編輯:王海萍
流程編輯 吳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