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市長處理示威,卻被女兒抗議拆臺,這個「黑白配」家庭再引關注

2020-12-14 手機鳳凰網

一面號召遊行示威的人們「趕緊回家」,一面又對女兒參與遊行表示「驕傲」,這樣矛盾又微妙表態,或許是白思豪最後的倔強。

|作者:咖喱

非洲裔美國人喬治·弗洛伊德遭警察暴力執法致死至今已過去一周,由此引發的抗議怒火蔓延到全美至少140個城市。

當美國最大城市紐約加入抗議陣營,奇特的一幕出現了。

市長白思豪的女兒齊阿拉在參加抗議活動時被捕。在接受警察詢問時,這位市長千金並沒有直接表明身份,可她提供的「格雷西莊園」的家庭地址,直接被警方鎖定為紐約市長的官邸。

女兒身份曝光,讓上一秒還在新聞發布會苦口婆心勸抗議者「趕緊回家」的白思豪陷入尷尬的境地。

· 白思豪的女兒齊阿拉

自2014年擔任紐約市長起,白思豪的非洲裔妻子和黑色皮膚的兒女就成了媒體關注的焦點。畢竟,作為紐約第一家庭,這樣的「黑白配」組合在歷史上也是絕無僅有。

不論出於政治還是私人原因,白思豪對有色人種尤其非洲裔都有著複雜的感情。在「拼接色」家庭背景幫他贏得大量少數族裔選票之後,他也一直在盡力兌現承諾,改革被指歧視黑人的「攔截搜查」政策,為有色人種發聲等。

因此,對於此次非洲裔美國人遭警察暴力致死事件,白思豪的複雜情緒可想而知。

於是,當女兒被捕的新聞登上各大網站頭條時,他最終給出了這樣的回應:

「她一定是想參加和平示威,我尊重她並為她感到驕傲。我深愛我的女兒,她相信有很多事需要改變。」

家有叛逆女兒

25歲的齊阿拉出現在抗議隊伍中其實並不意外。

這不僅是因為她生來就有一身黝黑的皮膚,很自然地會選擇站在有色人種權益保護陣營,還因為她本就是一個個性十足的叛逆少女。

即使在父親成為紐約市長之後,她也從沒想過要改變自己。

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她曾直言不諱:「有個當市長的爸爸並不會給我壓力,我還是我。」

於是,可以看到,她在一些場合的穿著和造型可謂十分大膽:

藍色的嘴唇和鼻環↓↓

梳起髒辮↓↓

心血來潮,把自己一股腦剃成個禿子↓↓

在公開活動中不顧形象的裝扮↓↓

她的叛逆也曾給父親帶來不少麻煩。

早在7年前,白思豪勝選紐約市長即將走馬上任之前,年僅19歲的齊阿拉就拋出了一記「炸彈」,公開承認自己曾經有過吸毒和酗酒史。

雖然齊阿拉表示現在自己已經完全戒掉,但這樣的」汙點「還是讓作為市長女兒的她備受爭議。

不過在齊阿拉坦陳之後,「寵女狂魔」白思豪還是給出了「驕傲」的打call,「我對女兒坦然面對一切感到驕傲,我和妻子麥克雷曾全力協助女兒戒毒。」

· 白思豪一家針對女兒吸毒事件接受採訪。

2019年8月,白思豪作為紐約市長正式宣布參選總統後3個月,有媒體又盯上了他的寶貝女兒。

《紐約每日新聞》報導稱,白思豪此前曾命令負責自己安保的紐約市警察局警員幫助他住在布魯克林的女兒搬家。報導中表示,在當天的搬家行動中,連紐約警察局的警用車輛都出動了。

這樣的負面無疑給白思豪的競選之路蒙上了陰影。有消息人士指出,事發前,助手曾提醒白思豪此舉不合適,但怎擋得住他愛女心切。

當然,叛逆的女兒也並非只會給父親惹麻煩。她對參與社會活動的熱情,跟父親的一些理念不謀而合。

目前就讀於加州聖克拉拉大學的齊阿拉,專注於婦女性別研究和女性權益保護。

她曾在市長辦公室實習,致力於幫助女性抵抗家庭暴力,也曾大膽地走上街頭,和父親一起為跨性別者的權益搖旗吶喊。

· 前排為齊阿拉,後排右一為白思豪

2015年,為了響應媽媽倡導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熱線活動,齊阿拉現場陳述了自己曾經深受毒品侵害的事實,鼓勵青少年積極尋求幫助。

· 左一左二為齊阿拉和媽媽

「黑白配」家庭助力競選

女兒不走尋常路,白思豪的家庭背景更加傳奇。

白思豪本名為比爾·德布拉西奧,是德國和義大利裔混血,中文媒體把他頗具特色的名字Bill de Blasio翻譯為「白思豪」。

白思豪的父親是二戰期間的美國老兵,後參加越戰過程中被炸斷左腿,以至於退伍後無法適應社會與家庭生活。多重打擊使這位父親一蹶不振,失去生活目標,開始酗酒、毆打母親。

7歲時,父親離家出走,白思豪由母親一手帶大。18歲那年,白思豪得知父親自殺的消息,為擺脫陰影,他索性改跟母姓。

白思豪的妻子麥克雷並不簡單。她畢業於韋爾斯利大學,和希拉蕊是校友,畢業後曾在紐約市政府新聞辦公室工作,並在那時與白思豪相識。

兩人的結合一度障礙重重。不僅雙方家庭強烈反對,就是他們牽手走在路上,都會被路人認為不般配。

不過,他們不懼世俗眼光,關係進展迅速,於1994年結婚。

· 白思豪和妻子

在白思豪的從政之路上,麥克雷的」賢內助「作用十分明顯。

憑藉純熟的筆頭功夫,麥克雷曾經做過紐約前市長、前州長的演講稿撰寫人,與紐約市政界關係密切。

在丈夫2013年參加紐約市長競選時,麥克雷全情投入,不僅幫競選團隊上街拉票、召集志願者,幫助丈夫修改演講詞,甚至網上發布的家庭照片和信息都是經由麥克雷篩選才能掛出。

· 白思豪妻子接受採訪。

不僅如此,在白思豪的競選過程中,他的非洲裔妻子和黑色皮膚的兒女都成為他最成功的一張「牌」。

他與非裔妻子同臺的畫面贏得不少非裔和拉丁裔的支持,也得到了不少自由派的心。

當夫妻兩人帶著一對兒女出現時,全家獨特的造型總能引發支持者的尖叫。

兒子丹特的復古爆炸頭,女兒齊阿拉鬆散、捲曲的髮捲,再配上玫瑰花環,這樣的髮型美學被媒體賦予了深刻的「政治和文化特性」,成為白思豪競選的一道靚麗風景線。

就連時任歐巴馬總統也羨慕地說,他在上世紀70年代時留的類似髮型,遠遠比不上丹特的那麼酷。

白思豪也懂得如何運用自己複雜而獨特的家庭背景為自己加分。

他的競選理念完全站在少數族裔和弱勢群體一方:反對紐約市巨大的收入差距,要求提高最低薪資,通過向富人徵稅來提供免費學前班教育,承諾給合法移民者提供紐約市身分證件等。尤其對於在紐約警察界一度盛行的針對黑人的「攔截盤查」政策,白思豪堅決抵制。

2013年10月5日,白思豪以壓倒性優勢贏得紐約市市長選舉,成為紐約市24年來首位民主黨籍市長。

· 勝選後,白思豪和女兒接受祝賀。

受盡總統「夾板氣」

此次非洲裔美國人遭暴力執法事件蔓延到紐約,引發大規模抗議示威,一直為少數族裔發聲的紐約市長白思豪會如何應對本就成為關注焦點。

如今,他對女兒變相支持的表態不是沒有風險性,尤其在與總統關係一直異常緊張的前提下。

其實,從2016年川普當選之後,身為民主黨成員的白思豪就沒少受「夾板氣」。

2016年7月,民主黨「郵件門」事件鬧得沸沸揚揚之時,川普的大兒子小唐納·川普在接受CNN採訪時猛踩對手,並表示,若能「為國效力」,願意與白思豪競爭紐約市市長一職。

· 川普和兒子小唐納·川普

2017年6月,川普宣布美國將退出巴黎氣候協定。白思豪難掩失望,在電臺節目中信誓旦旦地表示,總統撂挑子了,這個責任就由市政府來扛,不會輕易放棄巴黎氣候協定。

2019年5月,白思豪曾在紐約川普大廈旁舉行活動,並宣布根據紐約市版「綠色新政」,如果川普集團不採取措施減少排放溫室氣體,川普的8座標誌性同名建築,每年將欠紐約市政府210萬美元。

當月,白思豪宣布參加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他在發布的競選視頻中,抨擊川普為「惡霸(bully)」,並稱自己2020年一定能夠擊敗川普。

不過,在宣布競選僅僅4個月後,白思豪因為支持率不盡人意,最終退出了民主黨黨內初選。

得知消息後,川普馬上發推特嘲諷他:「哦,不,相當大的政治新聞啊,也許是多年來最重要的新聞!紐約市兼職市長白思豪,保持著穩固的0民調支持率,但有巨大的增長空間,令人震驚地退出總統競選。紐約市很沮喪,他要回家了!」

進入2020年,白思豪在抵抗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更是與川普多次「兵戎相見」。

5月6日,川普接受美媒採訪時說,國會不會傾向於對藍州(民主黨佔多數)就疫情提供援助,這直接惹怒了白思豪。在當天的新聞發布會上,他指責川普願意花580億美元來拯救航空業,卻不願向各州提供醫療保障,是個「純粹的偽君子」!

而自此次非洲裔男子遭暴力執法致死後,川普幾次針對此事的強硬表態,或許也不是白思豪所能苟同的。

作為紐約市長,他必須極力維持社會穩定,避免暴力事件升級。但同時,他對非洲裔群體的感情又不是能一語道破的。

於是,一面號召遊行示威的人們「趕緊回家」,一面又對女兒的勇氣表示「驕傲」,這樣矛盾又微妙表態,或許是白思豪最後的倔強。

相關焦點

  • 紐約市長女兒示威被捕後 這個不走尋常路的「黑白配」家庭受關注
    原標題:國際觀察|紐約市長女兒示威被捕後不走尋常路的「黑白配」家庭受關注美國警察執法致死非洲裔男子喬治·弗洛伊德事件引發的反種族歧視抗議示威持續發酵,最大城市紐約當地時間6月1日起實施宵禁,費城、西雅圖、舊金山、洛杉磯、亞特蘭大等多地繼續宵禁。
  • 紐約警車衝向示威人群!紐約市長:不怪警察,抗議者不該威脅警察
    據外媒報導,當地時間5月30日,美國紐約兩輛警車被示威者圍堵投擲物品後,突然衝向示威人群。一段拍攝於紐約布魯克林的視頻顯示,當時示威者把隔離欄挪到一輛警車前,並向其投擲物品。幾秒後,第二輛警車駛來,兩輛警車幾乎同時衝撞向示威者。
  • 紐約華人美甲店老闆示威 抗議《紐約時報》報導不實
    10月6日,約300名紐約市美甲店老闆抗議《紐約時報》報導不實,其中絕大多數都是華人。中國日報網10月8日電(信蓮) 據美國媒體報導,10月6日,約300名紐約市美甲店老闆,其中絕大多數都是華人,來到位於曼哈頓8大道41街的《紐約時報》總部前舉行抗議示威活動。他們要求紐時為今年5月份的一篇採訪文章道歉。一個活動組織者說,如果得不到答覆,他們要每周都來抗議一次。不過,《紐約時報》隨後回應說他們的報導是有根據的。
  • 紐約市長削減成人英語班經費引抗議 華人參與發聲
    數百人在區公所前抗議。(美國《星島日報》圖片)中國僑網5月17日電據美國《星島日報》報導,因紐約市長白思豪在2018財年預算中將成人英語班的經費從1550萬美元削減到350萬美元。當地時間5月16日,皇后區各民權組織、機構及學生等數百人聚集在皇后區區公所門前,要求市長恢復經費,給予移民學習英語的平臺和機會。「移民們通過英語班學習英文,幫助他們找到好的工作,並與孩子的老師溝通。」
  • 印度十萬人示威華裔省長 涉嫌褻瀆古蘭經引穆斯林抗議
    雅加達十萬人示威反對華裔省長 省長涉嫌褻瀆古蘭經引穆斯林抗議  據《環球時報》5日報導,當地時間11月4日,印尼首都雅加達爆發反對雅加達省長鍾萬學的大規模遊行  雅加達十萬人示威反對華裔省長 省長涉嫌褻瀆古蘭經引穆斯林抗議  此次遊行被認為由鍾萬學9月引用古蘭經的詩篇觸發。
  • 全美抗議示威持續升級 金價開盤...
    FX168財經報社(香港)訊 周一(6月1日)黃金市場迎來開門紅,金價開盤跳漲升破關鍵的1740關口,美國明尼蘇達州白人警察涉嫌暴力執法致死黑人男子弗洛伊德引發的抗議示威持續升級,騷亂已蔓延至全美70多座城市,至少40個城市實施宵禁,衛生專家警告集會抗議可能會引發更多的新冠病毒病例。
  • 《老友記》慘遭下架,紐約市長女兒被捕,他多年的秘密終於藏不住了!
    相信細心的你已經發現了重點,身為白人的紐約市長的女兒,是一名黑人。這就不得不提到,紐約市長白思豪那段跌宕起伏的愛情故事……現在的美國種族歧視問題雖然引發轟動,但遠沒有紐約市長白思豪出生的年代,1961年那樣嚴峻。白思豪,英文名Bill de Blasio,出生於紐約的知識分子家庭。
  • 示威活動蔓延全美33城,多城實施宵禁!
    示威活動蔓延至全美33城紐約再有示威者被捕當地時間30日,紐約市的示威活動進入第三天。當天在紐約布魯克林、曼哈頓、布朗克斯和皇后區等多地爆發示威活動,要求定罪虐待喬治·弗洛伊德的白人警察。據紐約警方消息,截至當天18時,紐約警察局總共逮捕約36人。
  • 周末抗議活動後,得州達拉斯市市長宣布當地進入災難狀態
    【環球網報導】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消息稱,在經過周末的抗議活動後,美國德克薩斯州達拉斯市市長埃裡克 詹森(Eric Johnson)當地時間5月31日宣布當地進入災難狀態。
  • 荷蘭新聞丨荷蘭小偷對驅蚊液下手;示威抗議出現輪值「釘子戶」
    搜索下載華輿APP(中新社旗下新媒體平臺),關注全球華僑華人,瀏覽世界各國媒體新聞資訊,無需翻譯——華輿在「手」,世界盡在掌握!水壩廣場驚現示威「釘子戶」兩周之前,阿姆斯特丹水壩廣場舉行了超大規模的抗議示威活動。然而,最忌抗議示威活動還沒完全停止。每天早上9點到下午17點,你總能在水壩廣場上看到一個形單影隻的示威者。他們實行輪換制,每小時換一班崗。6月1日,成千上萬的抗議者聚集在一起,抗議警察的野蠻行徑和種族歧視。自上周五以來,示威活動再次在水壩廣場舉行,但規模較小。
  • 巴爾的摩抗議活動蔓延 美國多地舉行示威聲援
    中新網5月1日電據外媒4月30日報導,數以千計的美國人在紐約、華盛頓及波士頓等大城市再次示威,聲援巴爾的摩市黑人的抗爭行動,他們要求政府制止並結束警察執法不公及濫用暴力的行為。在紐約曼哈頓的聯合廣場,示威民眾民眾反覆高喊「沒有公平就沒有和平」等口號,紐約警察部隊嚴陣以待,除了地面的大批警察,還出動了直升機,從高空監視。紐約的示威隊伍和平前進,乘坐電單車的警察設法讓民眾在行人道上行走,不要妨礙交通。最終,警方以擾亂交通的罪名,逮捕了60多名示威者。
  • 西方現退役警察介紹處理激進示威方式 認為香港警方冷靜克制
    西方現退役警察介紹處理激進示威方式 認為香港警方冷靜克制 原標題:   新華社北京8月13日電 綜合新華社駐外記者報導:據美國、法國、英國等國家的一些現役或退役警察介紹,西方國家警方在處理類似香港近期激進示威活動時通常採取立場強硬
  • 反對疫情防控法令 義大利佛羅倫斯爆發抗議示威 二十多人被捕
    據安莎社報導,10月30日晚,義大利佛羅倫斯爆發抗議示威,反對政府日前出臺的疫情防控法令。根據警方的初步統計,當晚至少有上千人參與示威,抗議政府為遏制疫情而採取的限制措施,但遊行活動沒有提前向警方報備。示威者通過社交媒體相互聯繫聚集,並在市中心分散成規模不等的團體。
  • 10萬以色列猶太教徒示威 抗議學校一體化致宗教不純
    耶路撒冷街頭,身穿黑衣的極端正統派猶太教徒正在進行抗議示威。據美國媒體報導,約10萬名極端正統派猶太教徒6月17日走上耶路撒冷街頭舉行遊行示威,抗議最高法院強令一間宗教女子學校實現一體化的行為。此外,在以色列中部城市貝尼巴科也有約2萬名猶太教徒舉行抗議示威活動。據悉,事件的起因是約旦河西岸一家女子學校的德系猶太人(祖先為歐洲人)父母不願意自己的女兒與西班牙系猶太人(祖先為中東或者北非人)的女兒在一起學習。但是以色列最高法院駁回了德系猶太人的要求,並裁定43對無視(政府)努力、不讓女兒去學校的父母從17日開始入獄兩周。
  • 各地遊行示威愈演愈烈,紐約警車撞倒一片示威者
    昨晚,紐約的布魯克林又發生一起極端的遊行示威引發的暴力事件。兩輛警車徑直向示威人群中衝去,一些示威者倒地,場面十分混亂。兩輛警車「失心瘋」,撞倒一大片示威者當地時間30日,兩條「紐約警車衝撞人群」的視頻在社交網絡上瘋傳,超過1200萬播放。
  • 抗議示威,是少數人的喧囂,還是多數人的心聲?
    一直以來,抗議活動和民主選舉的聯繫持續受到政治學家的關注。1969年,美國總統尼克森為應對反戰示威浪潮而提出「沉默的大多數」的概念,號召民眾以選票來表達立場。2016年,該短語再次成為川普的競選口號。在今天為大家推薦的書中,Daniel Q.Gillion 以「吵鬧的少數派」指代在街頭舉行抗議示威的政治積極分子。
  • 美國民警衛隊成員回憶應對抗議示威:一切都搞砸了
    圖源:美聯社自本周開始,包括美國首都華盛頓在內的多地陸續宣布將撤出為應對抗議部署的國民警衛隊力量。據美國政治媒體Politico、《紐約郵報》等媒體消息,有在華盛頓抗議期間執勤的國民警衛隊成員透露,白宮外遭武力驅散的抗議者其實是在和平示威。「作為一名軍人,我看到的一切差不多都搞砸了。」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士兵說,「抗議人群聲音很大,但是保持了和平。我就站在人群的最前方,從來沒有感覺到危險。」他表示,很多成員當時都糾結如何處理事態。
  • 美華人示威抗議ABC 20餘城加入總數將超萬人
    11月9日,在美華人將在紐約、華盛頓、休斯敦、芝加哥、洛杉磯等約20個城市舉行大規模抗議示威活動,抗議ABC播出明顯具有歧視性言論的電視節目,敦促ABC公開道歉。在上周舊金山、洛杉磯爆發抗議活動之後,ABC電視主管和吉米·基梅爾本人已經表示道歉。然而許多華人表示他們的道歉缺乏誠意,並嚴正要求ABC對相關人員做出處罰。
  • 華盛頓發生大規模示威遊行!中國駐美使館發布重要提醒
    華盛頓發生大規模示威遊行!隨後,川普的支持者們揮舞著旗幟在國會大廈前進行抗議。部分抗議者與警方發生衝突,警察使用了胡椒噴霧、噴水槍等來驅散示威人群。華盛頓市長下令實施宵禁當天下午3點左右,國會警察開始組織議員們進行緊急撤離。華盛頓市長鮑澤下令從當天晚上6點直至7日早上6點實施宵禁,並要求除市長同意或從事必要工作的人員外,任何人不得外出。
  • 弗洛伊德之死引爆大規模抗議,重啟中的美國經濟或再遭挫折
    近日,美國明尼蘇達州警方因涉嫌粗暴執法致非裔男子喬治·弗洛伊德死亡,引起了當地的抗議。隨後從紐約到芝加哥到洛杉磯,抗議美國警察暴力執法的示威活動蔓延席捲美國各大城市。 據美國媒體最新報導,在弗洛伊德意外死亡後的不到一周內,至少有48個城市發生了抗議活動,甚至蔓延至白宮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