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拉薩,問道之旅第12天。
一覺醒來,感覺四肢肌肉酸痛。奇怪了,怎麼會有這麼嚴重的醉酒反應?昨晚吃飯時帶了瓶杜松子酒,比平時喝得多了些,但與內地相比也差得遠了。看來高原真不適合喝高度酒,酒量不及內地一半,反應還特別強烈。
原計劃在拉薩駐留兩天,因為修車耽擱了一天,今天要加緊了。
1. 又是「第一寺」
先挑路程最遠的走,我駕車駛向距離拉薩市五公裡的哲蚌寺,哲蚌寺號稱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第一寺。
怎麼又是第一寺?昨天的甘丹寺已經佔了這個名頭。事物(實體)有多種屬性,不同的統計方法就能得出不同的排名。這就好比城市排名,北京第一,上海說第一併沒錯,,廣州必然能找到自己排名最高的數據,如果把大城市鐵嶺拉進來也沒問題,二人轉第一也是第一麼。
哲蚌寺在很多方面真是第一,它甚至被稱為第二那爛陀。那爛陀寺可是古印度佛教最高學府,玄奘取經就是奔那兒去的,八百年前就成了廢墟。哲蚌寺敢這麼聲稱,顯然是表明自己繼承了佛教的正宗衣缽,彰顯自己在全世界佛教的中心地位。
我們來看看,它的底氣在哪兒。
前文說道,宗喀巴大師在明初創立了藏傳佛教格魯派,後在拉薩市附近建立了標誌著教派形成的甘丹寺,並在此地圓寂。甘丹寺作為第一祖寺的地位從此而來。
宗喀巴有幾位著名的弟子,其中有的接任宗喀巴擔任甘丹寺住持,有的到別處弘揚佛法,建立寺廟。拉薩三大寺中的哲蚌寺、色拉寺和日喀則的扎什倫布寺,都是宗喀巴幾位弟子建立的。其中有兩位,被追認為一世班禪和一世達賴。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寺廟的地位來自於誰在這裡出過家,誰來廟裡拜過佛,誰在這裡做老大。
哲蚌寺在格魯派至尊的地位,來自五世達賴阿旺羅桑嘉措。
五世達賴是西藏近四百年來最重要的人物。他在位期間,帶領著格魯派推翻了之前把持西藏的噶舉派(白教),統一了藏區,並確立了黃教在藏傳佛教的統治地位。他建立甘丹頗章政權,作為西藏政教合一的最高領袖,把持政權長達四十年。
前後歷任達賴都是哲蚌寺的法臺(住持),因此可以將哲蚌寺理解為達賴世代的家廟,他們在哲蚌寺的住所名為「甘丹頗章」,就是下圖這所房子。五世達賴是西藏最高統治者,甘丹頗章就是西藏政治中心,這就是「甘丹頗章政權」名稱的由來,這就如同用「白宮」、「唐寧街10號」指代領導人的官邸。
五世達賴修建了布達拉宮,落成時他卻早已圓寂,所以布達拉宮裡只有他的靈塔。後世的達賴和西藏政權雖然搬到了布達拉宮,但哲蚌寺的地位從未再改變,它也一直是後世達賴的駐錫之地,布達拉宮是宮殿而非寺廟。
這就是為何哲蚌寺被稱為黃教第一寺,甚至是西藏第一寺。它與甘丹寺的關係就好比明代的南京與北京,前者是朱元璋定都之地,然而朱棣以後都在北京。名義上南京是第一首都,其實老大當然是北京。
從規模上也是如此,在西藏解放前,哲蚌寺僧侶號稱上萬,位居六大寺之首。
下圖是上世紀初哲蚌寺的哲蚌寺。現在的哲蚌寺規模已經小了很多,僧侶不足千人。
2.藏人們的哲蚌寺
哲蚌寺建築外牆以白色為主色調,坐落在山腰上,就如巨大的米堆,這就是藏語「哲蚌」的由來,上圖可以看出這種效果。
每年八月左右的雪頓節,是拉薩規模最大、最隆重的節日。每到這個時候,各家寺院會將巨幅唐卡抬出來晾曬,所以也叫曬佛節。哲蚌寺家底厚,最大的手工編織唐卡有60米高,40米寬,曾在2016年展出,也就是我離開拉薩的一個月後。
這麼熱鬧的事兒我可沒多大興趣,我更希望它是個沒什麼遊客的安寧之地。
比起昨日的甘丹寺,距離拉薩這麼近的哲蚌寺熱鬧了許多,門票60,也真不便宜。來這裡的內地遊客不多,朝聖轉山的藏人可真不少,哲蚌寺有很多傳說中的聖跡。看得出,這裡建築的歷史也更久遠。
由於是依山而建,幾百年積累而成,這類寺院建設基本沒什麼規劃,道路曲裡拐彎的,很容易在裡面走蒙圈。與之相比,漢傳佛教的寺院相當規整,尤其是這些年新建的,從建築布局到佛像裝飾,千寺一面,估計都是阿里巴巴批發來的,圖紙都是一張,毫無個性可言。
無目標亂轉常常會走冤枉路,卻也能帶來驚喜。走到這裡是宏大的措欽大殿(大法堂),轉到那邊就進了廚房。
一位老僧人在灶臺上忙碌,幾隻貓在地上輕盈地漫步。寺廟裡的灶臺又高又大,鍋能當雙人澡盆用。看到老僧人解開一包包黃色的酥油,我明白了大鍋的作用,這是用來燒酥油茶的。一個寺院這麼多人,每天對飲料的需求可想而知。
再轉到一座院子,見下面坐著不少藏民。走近看,有的在修剪、裝訂印製好的佛經,有的在給佛像上色。佛像很精緻,上色需要極大的耐心。這讓我想起來幾天前在川西道孚縣八美鎮,和藏人們一起做擦擦(見《問道·16 八美鎮裡做擦擦》)。我想這種大批量生產的佛像也和擦擦一樣,是提供給信徒的,來拜佛的人請一尊,供奉在佛像前。
在宗教氛圍濃厚的西藏,做這種活都是義工,在前面已經幾次遇到過。因為相信自己是在積攢功德,所以做活的藏民都是笑逐顏開,邊做邊聊天,每次看到這種場景,我的心情也會為之而感到愉悅。
遊客不多但藏民很多的哲蚌寺,有一種生機勃勃,卻也有種難以言說的衰敗感。為何如此?不寫罷了。
3.色拉寺
拉薩三大寺中,位於北郊的色拉寺距離市中心最近,建設年代也最晚。歷史上它的規模僅次於哲蚌寺,高於甘丹寺。我估計與它緊挨著政治中心拉薩有關,政教合一的西藏,宗教深入幹涉政治,甚至擁有自己的獨立武裝。自元代起,在西藏發生的所有歷史事件都與這些寺廟與宗教領袖有關。
如前所述,色拉寺的歷史地位來源於其建設者,他也是宗喀巴的弟子。這位弟子在早期擴大格魯派影響方面貢獻甚大,曾兩次進京,覲見過永樂帝和宣德帝,並三次駐錫五臺山,修建寺廟,弘揚佛法。這也是五臺山居四大佛教名山之首,漢藏兩教得以在一個道場共存的重要原因。
與哲蚌寺相比,色拉寺的建築更新些,顯然有些是重建的,因此布局緊湊些。寺廟的管理更加有序,表現出一種現代氣象。但色拉寺的體量較小,無論是措欽大殿、扎倉還是康村(僧舍),氣勢上弱於哲蚌寺。
與別的寺廟最大的不同是,這裡的內地遊客真多。六大寺中能超越它的僅有青海的塔爾寺,後者就像個掛著寺廟名義的超級景區。可以理解,所謂的慕名而來,也要計算經濟時間成本,青海大環線自駕遊每年那麼多遊客,塔爾寺距離西寧也有幾十公裡,但對於自駕遊也不算什麼,自然被擠得水洩不通。畢竟除了塔爾寺,西寧還真沒什麼值得逛的地方。
來拉薩的遊客半數不是自駕,在市內看完了布達拉宮、大昭寺,走三大寺最方便的還是色拉寺,別的就太麻煩的,三個中選一個看也算是完成了打卡任務。而且,色拉寺還有在國內外馳名的辯經「表演」。
4. 遊客的色拉寺
說是表演也不為過。畢竟辯經是色拉寺的招牌,每天時間固定,收門票還對外開放。因此,當我在色拉寺裡轉悠時,發現大群遊客譁啦啦向方向奔去,就像是趕場子看電影,彼此還呼叫著:「快快!開始了!」
西藏寺院辯經都在露天的院子裡。色拉寺的辯經院也不算大,我到的時候辯經已經開始,院子中央幾十個小僧徒或站或坐,兩三人成一組,動作聲音都挺誇張的。
不誇張也不行,裡三層外三層,圍著幾百號衣著鮮豔的漢人遊客,手機、相機快門聲咔咔咔響個不停,那一瞬間讓我想到了羅馬鬥獸場。
在藏區遊走了這麼多地方,辯經也見得多了,前一篇甘丹寺的遊記也有描述。寺院辯經有早上的,也有下午的。參加這種公開的辯經的多是沒有名號的年輕的僧徒,也有年齡較大但級別較低的僧侶。挺奇怪的是,偌大的一個色拉寺,廠子裡都是十來歲的孩子,也就是初高中學生的年齡,這是我見過的平均年齡最低的辯經場。
辯經有一定的形式。可以是兩人,也可以是幾位,詰問者多是站著,大聲提出問題,還伴隨著拍巴掌一類貌似挑釁的動作,被詰問者坐著,顯得有些受欺負的模樣。因此這種辯經很好看,遊客們和我一樣,誰都聽不懂,就是當看戲罷了。
這麼多遊客會不會影響辯經的效果?你覺得呢?網上很多遊記中強調,只有色拉寺開放了辯經的,仿佛你來一趟就遇到了世界唯一。其實我從未聽說過辯經需要封閉,沒什麼遊客的寺廟,辯經場隨便進。遊客多的地方,有的會用柵欄將遊客隔開,畢竟是學習場地,二百五遊客來回亂竄也不是個事兒。
辯經已成為色拉寺的招牌,顯然這些十幾歲的孩子們都是久經考驗、心無旁騖,說不定對培養定力有大大的好處。
5. 關於辯經
其實辯經並不都是公開的,公開的只這種小僧徒參加的,相當於每日學習討論會。還有高級的辯經是在每學期結束或學習完一部大論(課程)後進行,等同於期末考試,沒通過的留級繼續學。最高級的辯經是學位考試,由高等級的僧侶參加,時間可能長達數日,也就是咱們的碩博答辯。此外,高等級的學位考試不僅有辯經,也包括文化考試。
因此,藏傳佛教的辯經只是一種學習討論的手段,訓練的是思辨、反應與語言表達能力。
但也必須承認的是,藏傳佛教在這方面做得更好,無論是從形式上,還是從要求上,對學習討論的規範性和嚴謹性做出了更嚴格的要求。反觀我們漢人的現代教育,在高中以下甚至很多大學,就是填鴨而已,大部分老師也不鼓勵學生提問和討論。我們從事教育的都明白,卻也無奈。
其實,從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到東漢的廷前說經,中原文明思辨實踐的歷史更悠久。以前的漢傳佛教也不是現在這個樣子,激烈的辯論甚至踢場子,在禪宗的故事中比比皆是。教派之間、不同宗教之間在皇權組織下的大辯論曾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然而,明代之後,從科舉八股文到道教儒教,全都變得死氣沉沉,為何如此,本文不再展開。
因為丟棄了辯論傳統,我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敏捷性得不到鍛鍊,無論是出國留學還是職場競爭,國人的思辨性和競爭性的確不如歐美國家,至於咱們官員的表現,那就更不用提了。
我想,這也是為什麼那麼多內地遊客願意來看辯經,哪怕是一句也聽不懂。畢竟,這種學習中經歷過的規範性的辯論訓練,我們現在沒有了。十幾年前的大學生辯論賽,已是過往煙雲。我們現在會的,只是不講規矩的吵架。
驟然間一場大雨襲來。七月是拉薩的雨季,有時整日綿綿,更多是這樣的突如其來。辯經場裡的僧徒和遊客們作鳥獸散。我也隨著人流走出了色拉寺。
藏傳佛教六大寺:甘南拉卜楞寺、青海塔爾寺、日喀的拉什倫布寺,拉薩的甘丹寺、哲蚌寺和色拉寺,至此也都走過了。這六座寺院的地位,靠的是格魯派的勢力。在西藏,體量不如它們,歷史卻更加悠久的寺廟還有很多,《問道》之旅後面的行程中還會遇到,它們的故事更多更久遠。
下篇,拉薩的羅布林卡與大小昭寺,敬請期待。閱讀《問道》系列,請關注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