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道·34 畫佛與辯經,藏人的哲蚌寺與遊客的色拉寺

2020-12-20 馮曉暉

7月27日,拉薩,問道之旅第12天。

一覺醒來,感覺四肢肌肉酸痛。奇怪了,怎麼會有這麼嚴重的醉酒反應?昨晚吃飯時帶了瓶杜松子酒,比平時喝得多了些,但與內地相比也差得遠了。看來高原真不適合喝高度酒,酒量不及內地一半,反應還特別強烈。

原計劃在拉薩駐留兩天,因為修車耽擱了一天,今天要加緊了。

1. 又是「第一寺」

先挑路程最遠的走,我駕車駛向距離拉薩市五公裡的哲蚌寺,哲蚌寺號稱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第一寺。

怎麼又是第一寺?昨天的甘丹寺已經佔了這個名頭。事物(實體)有多種屬性,不同的統計方法就能得出不同的排名。這就好比城市排名,北京第一,上海說第一併沒錯,,廣州必然能找到自己排名最高的數據,如果把大城市鐵嶺拉進來也沒問題,二人轉第一也是第一麼。

哲蚌寺在很多方面真是第一,它甚至被稱為第二那爛陀。那爛陀寺可是古印度佛教最高學府,玄奘取經就是奔那兒去的,八百年前就成了廢墟。哲蚌寺敢這麼聲稱,顯然是表明自己繼承了佛教的正宗衣缽,彰顯自己在全世界佛教的中心地位。

我們來看看,它的底氣在哪兒。

前文說道,宗喀巴大師在明初創立了藏傳佛教格魯派,後在拉薩市附近建立了標誌著教派形成的甘丹寺,並在此地圓寂。甘丹寺作為第一祖寺的地位從此而來。

宗喀巴有幾位著名的弟子,其中有的接任宗喀巴擔任甘丹寺住持,有的到別處弘揚佛法,建立寺廟。拉薩三大寺中的哲蚌寺、色拉寺和日喀則的扎什倫布寺,都是宗喀巴幾位弟子建立的。其中有兩位,被追認為一世班禪和一世達賴。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寺廟的地位來自於誰在這裡出過家,誰來廟裡拜過佛,誰在這裡做老大。

從哲蚌寺俯瞰拉薩市

哲蚌寺在格魯派至尊的地位,來自五世達賴阿旺羅桑嘉措。

五世達賴是西藏近四百年來最重要的人物。他在位期間,帶領著格魯派推翻了之前把持西藏的噶舉派(白教),統一了藏區,並確立了黃教在藏傳佛教的統治地位。他建立甘丹頗章政權,作為西藏政教合一的最高領袖,把持政權長達四十年。

前後歷任達賴都是哲蚌寺的法臺(住持),因此可以將哲蚌寺理解為達賴世代的家廟,他們在哲蚌寺的住所名為「甘丹頗章」,就是下圖這所房子。五世達賴是西藏最高統治者,甘丹頗章就是西藏政治中心,這就是「甘丹頗章政權」名稱的由來,這就如同用「白宮」、「唐寧街10號」指代領導人的官邸。

五世達賴修建了布達拉宮,落成時他卻早已圓寂,所以布達拉宮裡只有他的靈塔。後世的達賴和西藏政權雖然搬到了布達拉宮,但哲蚌寺的地位從未再改變,它也一直是後世達賴的駐錫之地,布達拉宮是宮殿而非寺廟。

這就是為何哲蚌寺被稱為黃教第一寺,甚至是西藏第一寺。它與甘丹寺的關係就好比明代的南京與北京,前者是朱元璋定都之地,然而朱棣以後都在北京。名義上南京是第一首都,其實老大當然是北京。

從規模上也是如此,在西藏解放前,哲蚌寺僧侶號稱上萬,位居六大寺之首。

下圖是上世紀初哲蚌寺的哲蚌寺。現在的哲蚌寺規模已經小了很多,僧侶不足千人。

1900年左右的哲蚌寺 來源:網絡

2.藏人們的哲蚌寺

哲蚌寺建築外牆以白色為主色調,坐落在山腰上,就如巨大的米堆,這就是藏語「哲蚌」的由來,上圖可以看出這種效果。

每年八月左右的雪頓節,是拉薩規模最大、最隆重的節日。每到這個時候,各家寺院會將巨幅唐卡抬出來晾曬,所以也叫曬佛節。哲蚌寺家底厚,最大的手工編織唐卡有60米高,40米寬,曾在2016年展出,也就是我離開拉薩的一個月後。

這麼熱鬧的事兒我可沒多大興趣,我更希望它是個沒什麼遊客的安寧之地。

比起昨日的甘丹寺,距離拉薩這麼近的哲蚌寺熱鬧了許多,門票60,也真不便宜。來這裡的內地遊客不多,朝聖轉山的藏人可真不少,哲蚌寺有很多傳說中的聖跡。看得出,這裡建築的歷史也更久遠。

由於是依山而建,幾百年積累而成,這類寺院建設基本沒什麼規劃,道路曲裡拐彎的,很容易在裡面走蒙圈。與之相比,漢傳佛教的寺院相當規整,尤其是這些年新建的,從建築布局到佛像裝飾,千寺一面,估計都是阿里巴巴批發來的,圖紙都是一張,毫無個性可言。

無目標亂轉常常會走冤枉路,卻也能帶來驚喜。走到這裡是宏大的措欽大殿(大法堂),轉到那邊就進了廚房。

一位老僧人在灶臺上忙碌,幾隻貓在地上輕盈地漫步。寺廟裡的灶臺又高又大,鍋能當雙人澡盆用。看到老僧人解開一包包黃色的酥油,我明白了大鍋的作用,這是用來燒酥油茶的。一個寺院這麼多人,每天對飲料的需求可想而知。

再轉到一座院子,見下面坐著不少藏民。走近看,有的在修剪、裝訂印製好的佛經,有的在給佛像上色。佛像很精緻,上色需要極大的耐心。這讓我想起來幾天前在川西道孚縣八美鎮,和藏人們一起做擦擦(見《問道·16 八美鎮裡做擦擦》)。我想這種大批量生產的佛像也和擦擦一樣,是提供給信徒的,來拜佛的人請一尊,供奉在佛像前。

在宗教氛圍濃厚的西藏,做這種活都是義工,在前面已經幾次遇到過。因為相信自己是在積攢功德,所以做活的藏民都是笑逐顏開,邊做邊聊天,每次看到這種場景,我的心情也會為之而感到愉悅。

遊客不多但藏民很多的哲蚌寺,有一種生機勃勃,卻也有種難以言說的衰敗感。為何如此?不寫罷了。

3.色拉寺

拉薩三大寺中,位於北郊的色拉寺距離市中心最近,建設年代也最晚。歷史上它的規模僅次於哲蚌寺,高於甘丹寺。我估計與它緊挨著政治中心拉薩有關,政教合一的西藏,宗教深入幹涉政治,甚至擁有自己的獨立武裝。自元代起,在西藏發生的所有歷史事件都與這些寺廟與宗教領袖有關。

如前所述,色拉寺的歷史地位來源於其建設者,他也是宗喀巴的弟子。這位弟子在早期擴大格魯派影響方面貢獻甚大,曾兩次進京,覲見過永樂帝和宣德帝,並三次駐錫五臺山,修建寺廟,弘揚佛法。這也是五臺山居四大佛教名山之首,漢藏兩教得以在一個道場共存的重要原因。

與哲蚌寺相比,色拉寺的建築更新些,顯然有些是重建的,因此布局緊湊些。寺廟的管理更加有序,表現出一種現代氣象。但色拉寺的體量較小,無論是措欽大殿、扎倉還是康村(僧舍),氣勢上弱於哲蚌寺。

與別的寺廟最大的不同是,這裡的內地遊客真多。六大寺中能超越它的僅有青海的塔爾寺,後者就像個掛著寺廟名義的超級景區。可以理解,所謂的慕名而來,也要計算經濟時間成本,青海大環線自駕遊每年那麼多遊客,塔爾寺距離西寧也有幾十公裡,但對於自駕遊也不算什麼,自然被擠得水洩不通。畢竟除了塔爾寺,西寧還真沒什麼值得逛的地方。

來拉薩的遊客半數不是自駕,在市內看完了布達拉宮、大昭寺,走三大寺最方便的還是色拉寺,別的就太麻煩的,三個中選一個看也算是完成了打卡任務。而且,色拉寺還有在國內外馳名的辯經「表演」。

4. 遊客的色拉寺

說是表演也不為過。畢竟辯經是色拉寺的招牌,每天時間固定,收門票還對外開放。因此,當我在色拉寺裡轉悠時,發現大群遊客譁啦啦向方向奔去,就像是趕場子看電影,彼此還呼叫著:「快快!開始了!」

西藏寺院辯經都在露天的院子裡。色拉寺的辯經院也不算大,我到的時候辯經已經開始,院子中央幾十個小僧徒或站或坐,兩三人成一組,動作聲音都挺誇張的。

不誇張也不行,裡三層外三層,圍著幾百號衣著鮮豔的漢人遊客,手機、相機快門聲咔咔咔響個不停,那一瞬間讓我想到了羅馬鬥獸場。

在藏區遊走了這麼多地方,辯經也見得多了,前一篇甘丹寺的遊記也有描述。寺院辯經有早上的,也有下午的。參加這種公開的辯經的多是沒有名號的年輕的僧徒,也有年齡較大但級別較低的僧侶。挺奇怪的是,偌大的一個色拉寺,廠子裡都是十來歲的孩子,也就是初高中學生的年齡,這是我見過的平均年齡最低的辯經場。

辯經有一定的形式。可以是兩人,也可以是幾位,詰問者多是站著,大聲提出問題,還伴隨著拍巴掌一類貌似挑釁的動作,被詰問者坐著,顯得有些受欺負的模樣。因此這種辯經很好看,遊客們和我一樣,誰都聽不懂,就是當看戲罷了。

這麼多遊客會不會影響辯經的效果?你覺得呢?網上很多遊記中強調,只有色拉寺開放了辯經的,仿佛你來一趟就遇到了世界唯一。其實我從未聽說過辯經需要封閉,沒什麼遊客的寺廟,辯經場隨便進。遊客多的地方,有的會用柵欄將遊客隔開,畢竟是學習場地,二百五遊客來回亂竄也不是個事兒。

辯經已成為色拉寺的招牌,顯然這些十幾歲的孩子們都是久經考驗、心無旁騖,說不定對培養定力有大大的好處。

5. 關於辯經

其實辯經並不都是公開的,公開的只這種小僧徒參加的,相當於每日學習討論會。還有高級的辯經是在每學期結束或學習完一部大論(課程)後進行,等同於期末考試,沒通過的留級繼續學。最高級的辯經是學位考試,由高等級的僧侶參加,時間可能長達數日,也就是咱們的碩博答辯。此外,高等級的學位考試不僅有辯經,也包括文化考試。

因此,藏傳佛教的辯經只是一種學習討論的手段,訓練的是思辨、反應與語言表達能力。

但也必須承認的是,藏傳佛教在這方面做得更好,無論是從形式上,還是從要求上,對學習討論的規範性和嚴謹性做出了更嚴格的要求。反觀我們漢人的現代教育,在高中以下甚至很多大學,就是填鴨而已,大部分老師也不鼓勵學生提問和討論。我們從事教育的都明白,卻也無奈。

甘南賽赤寺的辯經 攝於2014年

其實,從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到東漢的廷前說經,中原文明思辨實踐的歷史更悠久。以前的漢傳佛教也不是現在這個樣子,激烈的辯論甚至踢場子,在禪宗的故事中比比皆是。教派之間、不同宗教之間在皇權組織下的大辯論曾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然而,明代之後,從科舉八股文到道教儒教,全都變得死氣沉沉,為何如此,本文不再展開。

因為丟棄了辯論傳統,我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敏捷性得不到鍛鍊,無論是出國留學還是職場競爭,國人的思辨性和競爭性的確不如歐美國家,至於咱們官員的表現,那就更不用提了。

拉薩大昭寺的辯經 攝於2014年

我想,這也是為什麼那麼多內地遊客願意來看辯經,哪怕是一句也聽不懂。畢竟,這種學習中經歷過的規範性的辯論訓練,我們現在沒有了。十幾年前的大學生辯論賽,已是過往煙雲。我們現在會的,只是不講規矩的吵架。

驟然間一場大雨襲來。七月是拉薩的雨季,有時整日綿綿,更多是這樣的突如其來。辯經場裡的僧徒和遊客們作鳥獸散。我也隨著人流走出了色拉寺。

藏傳佛教六大寺:甘南拉卜楞寺、青海塔爾寺、日喀的拉什倫布寺,拉薩的甘丹寺、哲蚌寺和色拉寺,至此也都走過了。這六座寺院的地位,靠的是格魯派的勢力。在西藏,體量不如它們,歷史卻更加悠久的寺廟還有很多,《問道》之旅後面的行程中還會遇到,它們的故事更多更久遠。

下篇,拉薩的羅布林卡與大小昭寺,敬請期待。閱讀《問道》系列,請關注作者。

相關焦點

  • 精彩的色拉寺辯經表情 他們是這樣加深對佛經的理解
    西藏拉薩色拉寺的僧侶們用堅韌、持恆和執著進行藏傳佛教辯經,是在用爭論之聲明晰心中的教義,交流學經的見解與體會,達到加深對佛經理解和升華目的。原創文圖,盜圖必究。文圖:寧堅色拉寺位於拉薩色拉烏孜山腳,全稱為「色拉大乘洲」,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六大主寺之一,與甘丹寺、哲蚌寺合稱「拉薩三大寺」。色拉寺是藏傳佛教寺廟中的清華北大,在藏傳佛教最高學位「格西拉讓巴」考試中,辯經是重要環節。辯經是一種學習方法,也是一種考試制度,更是一種抉擇,通過辯經方式來學習佛法,是藏傳佛教的一大傳統特色。據說辯經最早源自印度。
  • 色拉寺:到底值不值得來呢?看看去過的人怎麼說……
    一場奮不顧身轟轟烈烈的愛情不僅要靠你自己還要靠你喜歡的那個人願不願意給你這個機會,但是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完完全全掌握在你自己的手裡。或許你已經有了「世界這麼大我想去看看」的衝動,但是卻找不到一個好去處,今天小編就來為你推薦一下這色拉寺吧!色拉寺與哲蚌寺、甘丹寺合稱拉薩三大寺,是三大寺中建成最晚的一座。有藏區最著名的辯經儀式。
  • 「走進西藏」哲蚌寺,全藏規模最大的寺廟,曬佛活動令人嘆為觀止
    哲蚌寺是中國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位於拉薩西郊更丕烏孜山下。整個寺院規模宏大,鱗次櫛比的白色建築群依山鋪滿山坡,遠望好似巨大的米堆,故名哲蚌。哲蚌寺與甘丹寺、色拉寺合稱為拉薩三大名寺。三大名寺中,哲蚌寺規模最大,其珍藏的奇珍異寶無以計數。
  • 遊玩哲蚌寺不得不知的實用知識
    色拉寺」,「甘丹寺」合稱拉薩三大寺。哲蚌寺坐落於海拔3700米的根培烏孜山腳下,建築面積約20萬平方米。藏語中哲蚌是堆積起來的米堆。哲蚌寺由甘丹頗章、措慶大殿和四個大扎倉共六大部分組成。於公元1416年動工修建。
  • 辯經的動作,你了解嗎?跟著師父學習一下吧丨《聖地聖法聖跡》7
    大家看到了,色拉寺最有名的就是馬頭明王這尊護法,所有的藏民來到這裡,一定要朝拜,外面排隊的隊伍已經很多了,我們是跟著一個師父,從這裡到這裡,裡面的人也很多,一直排著,就是為了頂禮這尊馬頭明王護法,阿彌陀佛,他們都是懷著怎樣的心情,來到色拉寺呢,這是一個格外的眼前一亮,就是這裡有好多精美的壁畫,這些諸佛菩薩和一些的吉祥護法,這裡又有八幅精美的畫像,讓內行義德法師給我們做一個介紹,阿彌陀佛,這八位呢分別是八吉祥天女
  • 藏傳佛教辯經制度的來源和特點
    這一時期桑普寺辯經院培養出了一大批因明學和佛學方面的人才,其中專講《正理徹悟論》的有255人,專講《正理莊嚴論》和《大合理論》的有55人。第二件大事是桑普寺第四位主持恰巴曲桑論師(1109-1169年)開創了《集學》最初理論綱要。這是通過分析、推理、論證的方法去認識、辨別各種概念、內涵、外延和事物之間的關係來提高分析、思辨能力的一種學科。
  • 西藏見聞之三---靜謐祥和的「米聚之地」,哲蚌寺
    也許,是哲蚌寺地處山坳,比較偏避,加之交通不便,還有一大段山路需要攀登的緣故,遊客才不多吧!但我覺得,這才是佛門清靜地的本來面目啊!其實,作為藏傳佛教最大的寺廟,哲蚌寺鼎盛時僧人超過萬人,就是現在,也有幾千人。但是這些僧眾,平時分散在四大扎倉之中研習佛法,難得見到也是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