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學生聯合會駐會執行主席、廣西大學學生會主席孫某在年初一次考試中作弊被免除主席職務。在公眾關注考生誠信的同時,卻對全國學聯感覺陌生。事實上,這個自稱團結和聯繫全國1.2億大中學生,有93年歷史的「神秘組織」似乎並不真正代表學生群體,而是一個由基層到中央的「官僚系統」。
全國學聯創立可追溯至上世紀初,以「書生救國」為主要特點的五四運動催生了一批愛國社團組織。1919年6月16日,數十名地方學聯代表在上海成立「中華民國學生聯合會」,學生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全國性組織。學聯大會致電當時的北京政府,要求誓死拒約(巴黎和約)。在這一時期,全國學聯的組織領導的學生運動一直是國家政治生活的重要內容。
建國前,1949年3月,中華全國學生聯合會(簡稱全國學聯)正式成立,確定全國學生聯合會的任務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做黨和政府聯繫同學的橋梁和紐帶。1995年全國學聯第二十二次代表大會對新時期學聯、學生會工作進行調整。「學聯、學生會是廣大同學自己的組織,為同學服務是學聯、學生會工作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職能。」
各地高校和中學的學生會是全國學聯繫統內的基層組織。依據全國學聯最新章程,全國學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的指導下開展工作。國民教育體系中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和中等學校的學生會、高等學校和科研教育機構的研究生會、國外中國留學生團體,承認本會章程,均可成為本會會員。2005年新華網的報導稱,全國學聯已擁有10萬多個團體會員,團結和聯繫著全國1.2億名大中學生。
全國學聯的組織系統幾乎是全國人大在教育系統的「翻版」。全國學聯代表大會作為最高權力機關,每五年舉行一次,選舉主席,審議和批准全國學聯主席團的工作報告。全國學聯委員會是學聯代表大會閉會期間的最高權力機關,常設全國學聯主席團從事具體工作。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學生聯合會是全國學聯的地方聯合組織。
此外,全國學聯主席團推選若干執行主席並實行駐會制度,每年從主席團成員中選拔3至5名代表,這些駐會執行主席在校學習時間可延長一年,駐會期滿仍回原校原系科繼續學習。駐會期間按國家規定的畢業參加工作的初期工資或見習期工資標準發放補貼,其費用由同級團委在行政或事業費中列支。
五年一屆的全國學聯代表大會某種程度上就是各地學生會主席的「聚會」。以2010年8月召開的第二十五大為例,參會正式代表536人,中共黨員(含預備黨員)佔58.58%。而2009年光明日報從教育系統獲悉,全國大學生黨員約佔總人數的8%。參會37個主席團成員均是各地最知名大學、高中、科研機構,除北京、上海外各地僅有1個名額。
全國學聯大會的主席團還有主席團體和副主席團體之分,其中主席團體按慣例由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輪流擔任。一份大會培訓材料對此作出的解釋稱,這兩所大學在亞洲乃至全世界都有廣泛和深遠的影響,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和廣泛的社會影響,為全國學聯發展做出過突出貢獻。
中國人民大學政治系副教授陳偉去年炮轟「大學的團委和學生會早已成為高校的藏汙納垢之地」,言論引發社會對學生會存在意義和作用的爭論。如果把學生會的上級機構全國學聯納入觀察,就不難發現,如今高校學生會「官味」越來越濃,離不開來自系統內部的推動。作為全國中、高等學校學生會和研究生會的聯合組織,全國學聯章程中詳細規定了學生會、研究生會的基本任務。也就是說,學生會實際上是全國學聯的基層組織,接受縣、市、省乃至全國學聯的領導。
廣東某高校的BBS曾出現熱門帖子,有高年級學生建議剛入學的師弟、師妹選擇加入院學生會,才能得到更多好處。這裡的好處不僅僅是保研、支教、評獎學金等方面對學生會幹部明顯的政策傾斜,要在各級學聯有個「一官半職」,乃至代表學校去中央開會,學生會幹部是最基本的「配置」。
媒體報導稱,曾有校學生會主席將學生會看成初級單位,理由是「學生會受校團委領導,學生會的主要幹部通過學校黨委任命,黨委還專門發了紅頭文件。」陳偉在《學生會:大學最陰暗的一角》中寫道,領導人來學校視察,普通學生與領導近距離接觸是沒機會的,因為學生會幹部顯然更懂得見了領導要怎麼說話。例如當年江澤民主席去北大圖書館看望同學,「照片出來大家就明白了,主席周圍都是學生會幹部。」搜索各高校主頁關於學生會幹部(一般是主席)參加全國學聯代表大會的新聞,標題幾乎無一例外會提到「載譽歸來」。
由於全國學聯施行團體會員制,參會代表是由會員單位也就是各地學生會選派,被認為是代表全體學生的學生會主席自然是不二人選。但實際在基層,學生會幹部從來都不是通過公開、透明、公正的民主程序選出來的,而是通過內部醞釀等方式產生。一個學生的性別、所屬院系、與領導關係,對於他能否成為校學生會主席、常委、部長來說十分關鍵。
通過團學(團委、學生會)系統坐上政壇「直升機」,已經成為中國常見模式。在近年來中國省部級官員任命的分析中,「共青團成為官員搖籃」屢被提及。據港媒統計,從去年10月到12月初完成換屆的14名中國地方省委要員中,7人具有共青團履歷。而全國學聯正是直接受共青團指導的組織,第二四屆主席劉凱的簡歷也印證著藉由學生會、學聯尋找仕途捷徑的可能性。1983年出生的劉凱歷任全國青聯副主席、北大團委副書記、北京市朝陽區團委書記,目前是中共甘肅靈臺縣委副書記、代縣長。
歷任全國學聯大會均提出學聯、學生會其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為同學服務,成為溝通學校與學生的橋梁和紐帶。但事實上若不是執行主席考試作弊東窗事發,學生群體中知道或者了解全國學聯的並不在多數。《人民日報》2010年刊登全國學聯二十四大以來工作紀實中將學聯啟動「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列為首要成績,但這些成績距離大中學生真實生活實在相差太遠。以第二十五次全國學聯大會為例,500多名各級代表齊聚北京,商討修改全國學聯章程,重要成果僅僅是諸如加入學聯簡稱、英文譯名和縮寫這類的文法修改。
讓更多學生覺得「被代表」、「被聯合」還在於學聯以及學生會成為部分學生幹部獲取資本的渠道——當「同學官」不做「同學友」。 刻意迎合領導、老師,整個隊伍中呈現服務意識淡化,責任意識不強,功利現象嚴重的狀況。2008年媒體曝光濟南某高校法學生為了當上院學生幹部,光打點費用就花了5000多元。有學校還概括出「主席端架子,部長叉著腰,幹事跑斷腿」現象,有些學生幹部「領導」只發令不幹事,所配的助理不僅要處理各種雜事,有時還要為學生「領導」寫各類發言稿。這樣的「幹部」怎麼可能為同學服務?
學聯本來是學生「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自治組織,但由於基層組織學生會受校黨委的領導和校團委的指導,資金使用和人士任免由黨委、團委掌握。這種情況下,全國學聯到基層學生會從上到下都是團委的代言人以及具體工作的執行者。在這個體系中,學聯並不代表廣大學生、而是代表上級領導,代表權力部門對學生進行組織、監控、管理。
在一份針對北京市20多所高校學生會進行的調研中,研究者總結北京市學聯在各高校學生會工作的領導作用具體表現首先是學聯主席出席高校學生代表大會講話,對高校學生會的工作作出肯定並提出要求;其次是學聯響應黨的號召、配合團委組織高校學生會代表參加五四青年節、申奧、國慶、建黨等紀念活動,使高校學生把握時代脈搏、樹立堅定的政治方向。(文/童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