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12-22 16:32:06 瀏覽:1次
底著色是一種常用於闊葉材實木製品透明塗飾的著色工藝,它是指木製品透明塗飾前先將著色劑塗飾在制品毛坯上,著色劑滲入木材管孔從而使木材紋理清晰顯現,然後再進行透明塗飾的工藝方法。
經這種工藝處理的產品木紋清晰、美觀、真實,具有較強的視覺衝擊力和較好的裝飾性,許多企業常常在中高檔闊葉材實木製品透明塗飾工藝中採用。
但在塗裝自動化程度較高的家居企業中,採用底著色工藝時,往往易在木製品表面產生程度不一的色差,這對產品的檔次和市場美譽度都有較大影響。
對於色差較嚴重的產品,許多企業則採用返工重新手工局部修色的方法來彌補,這又極大的影響了自動化塗裝生 產線效率。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高檔實木家居製品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將是首選,同時由於人力成本的上漲以及環保要求等,採用自動化塗裝生產線也是現代家居製品生產企業的必由之路。
所以對底著色透明塗飾產生色差的具體原因進行充分探討,很有必要。
木材因天然屬性,導致各點顏色不一, 其色差很難準確定量評價,各種色差儀都只適用於單色產品的檢測如汽車、塑料、紡織品等,對於木材這種混色產品,其分色性能很不好,怎樣測試和評價實木製品色差,目前國內外也沒有較好的方法。
為此我們採用照片對比、多人評價的方式對某企業實木製品色差狀況進行了調研、測試、分析,並探討產生的原 因,提出相關工藝的改進方案。
該企業實木製品主要是櫥櫃及衣櫃門板和少量裝飾線條等,所用原材料為外購經乾燥處理的25mm厚的實木板材(含水率一般為 10%-15%),主要樹種為赤楊木、櫻桃木、橡木 三種。門板基本結構形式如下圖所示:
其中門框全部採用實木材料,門芯板有 實木拼板和中纖板薄木飾面兩類(主要是實木拼板)。門板經加工裝配成成品再經透明塗飾後出廠,具體塗飾工藝為: 門板毛坯→嵌補、砂光→擦色→砂磨→ 整體修色→塗底漆→砂磨→塗面漆。
根據該企業的具體塗飾工藝,整個測試過程按白坯、擦色後、修色後、面漆後四個節點進行拍照記錄。
根據照片效果將白坯分為無色差(1等)、有色差(2等)兩個等級;
面漆後的成品分為無色差(1級)、輕微色差(2 級)、較嚴重色差(3級)、嚴重色差(4級)四個等級,每個等級分別定出樣版(如下圖), 由多個專業人士根據樣版對產品各節點照片 進行評級,再對評定結果進行分析。
經過近一個月的工作,共測試各類門板200多塊,拍攝各節點照片共1200多張,由多名專業人士將照片和樣板對比後評級。
面漆後的成品經評級結果為:無色差(1 級)佔47%、輕微色差(2級)的佔29%、色差較嚴重(3級)的佔20%、嚴重色差(4級)的佔4%。
色差主要出現在門芯板端頭銑型部位。如下圖所示,白坯擦色後和塗面漆後都產生了明顯色差。
尤其是實木拼板,其銑型部位擦色後產生色差的達97%,面漆後成品產生色差也達 70%。
因為這個部位實際上就是木材端面,零件加工中木材細胞被橫向切斷,管孔大量外露,使其吸收色素的能力大大強於弦切面和徑切面,所以與其他部位產生明顯色差。
對具體樹種而言,其色差狀況如下表所示:
從表中可看出赤楊木產品色差最嚴重,櫻桃木次之,橡木較好。為此對三種木材端面進行電鏡顯微分析。
從端面電鏡圖可以看出,赤楊木為散孔材,木材管孔密度較大、分布均勻,且管孔直徑較大,大都超過了20μm,平均約22.7μm,這就造成了擦色後木材管孔吸收色素的能力強於其他部位,從而產生色差。
櫻桃木也為散孔材,但其管孔密度和管孔直徑都比赤楊木小, 所以色差狀況好於赤楊木。
而橡木為環孔材, 木材管孔大多集中在年輪附近,除年輪附近 外,其他部位色差比較均勻,而年輪部位顏色不同反而更體現木材的天然美感,所以橡木製品總的色彩感較好。
實木門板其門芯板為實木拼板,板木門板門芯板為中纖板薄木貼面,兩類門板色差情況如下表所示:
薄木貼面產品色差狀況明顯好於實木拼板產品,這是由於薄木都是順紋結構,且將銑型部位完全覆蓋,所以各部位吸收色素的能 力相對均勻。
門板毛坯分為無色差(1等)和有色差(2等)兩個等級,其所對應的成品色差狀況如下表所示:可以看出,毛坯質量越好,成品色差越小。
從測試結果看,產生色差的主要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門芯板端頭銑型部位因吸收色素能力太強產生色差;二是實木拼板白坯質量不好本身就有色差。
對於第一個方面,可考慮在擦色前對門芯板端頭銑型部位進行預處理,降低這個部位的吸色能力,研究探討預處理的具體方法, 則是下一步的工作重點。
實木拼板白坯本身有色差的問題,可通過在下料工序增加實木材分色設備對板方材進行初步分色、加強拼板工序質量管控及木方刨光後再拼板等措施來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