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格意義上來說,Parsons是沒有平面設計(Graphic Design)這一專業的。恰好前天我發布了針對諮詢北歐平面設計申請學生們的問題解答文章——「平面設計,插畫,還是視覺傳達,北歐留學你選哪個好?」,我就想藉此契機也把雖然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平面設計專業,但並不會妨礙大家學到平面設計內容的Parsons也寫出來。這樣大家就能夠針對專業,讓作品集內容和經驗積累更加多元,畢竟它是集合了平面設計、數據可視化、設計與科技等內容的跨學科、跨媒介創作。
若非要去Parsons學平面,那麼Communication Design和Design and Technology你一定會二選一
Communication Design, 直譯來說就是信息傳達設計,那麼從定義上也就決定了這個專業會包含靜態的平面,也有動態的視覺,還有交互性的體驗設計。
從課程設置上,我們通過下圖便能看出來,本科階段既有平面領域的品牌設計、廣告設計、字體設計、網頁設計、平面設計等,也有信息設計、互動設計、數據可視化,還有講究用戶體驗連接產品到移動端的交互系統設計等。一年制的研究生項目則是以產品為核心的互動設計(UI&UX),從概念設計到原形建模到用戶反饋,學生們都能獨立完成。
Design and Technology設計與科技,從定義上也就決定了這個專業是側重藝術設計與科技之間的連結和創作。所以從平面設計的內容佔比上來說,Design and Technology不如Communication Design內容多,我們一起來看下圖:
從課程設置和學科重點上來說,設計與科技其實就等同於我們所說的多媒體設計 / 新媒體藝術 / 交互藝術專業。它的核心就是要讓學生們能在不斷變化發展的新媒體語境和日益革新的科技環境下,探索科技(如電腦藝術、軟體編程、數字可視化等)在兩大領域的實踐運用和價值。這兩大領域分別是:
1丨藝術設計領域:如遊戲設計、網頁設計、互動設計、新媒體藝術、影視動畫、平面設計、UI/UX等;
本科學生Jon Murray作品Ready Made Exhibition研究生Aisen Caro Chacin作品Sensory Pathways for the Plastic Mind2丨非藝術設計領域:如經濟學、心理學、人體工程學、歷史政治等其他領域。
綜合對比下來,我們便能總結出來,如果是去Parsons讀本科學平面設計,那一定是選擇Communication Design; 若是要申請Parsons的研究生,則要慎重看下兩個專業的差別,根據自己想學的內容和想做的方向,決定哪個最適合。
Communication Design學生Diana Mejia作品Compass全面又跨學科(Comprehensive and Interdisciplinary),雖是學院卻是大學一般運營的Parsons
全面又跨學科的這兩個特點,大菲哥我這麼說絕不是空穴來風的。一個是來自於對學校的調研,一個也是基於我過往已從Parsons畢業的學生們的體驗反饋。
就像Parsons官方所說「Today we’re the only American art and design school within a comprehensive university」的一樣,確實從專業設計、課程內容、創作方式、校企聯合、全球校區等方面,Parsons一直在踐行它自1896年成立之後的原則。
無論是都有覆蓋設計思維、平面設計、互動設計、跨媒介技術等內容的傳達設計、設計與科技、數據可視化、策略設計與管理、整合設計等專業;還是建築設計、室內設計、燈光設計、工業設計等相互融合聯合教學的這類專業,不得不說Parsons真的在專業教學中實現了全面又跨學科。雖然要學的內容很多,感覺上就是很全但不專,但其實Parsons是有其引導學生的統領主旨,那就是一掌握設計思維,二擁有提出解決方案的策略能力。
基於以上兩點統領主旨,學生們會根據自己的項目,去針對性地提升某一領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因為學校也深知真正拉開人與人之間差距的正是思維和策略。只不過底層思維和策略能力的培養不像技能可以速成,這是從學校到工作到一生都需要不斷去修行和提升的。
給大家看一組我18年年初去Parsons紐約校區時所拍攝並有親身體驗的作品。這組作品名為< TEST BED >, 它的調研過程、學科聯合、體量內容與實際成品都是非常大且非常完整的。具體來說,是由Sleep Studio的學生聯合創作完成,這些學生分別來自於全球三個組織,即Parsons, 多倫多大學建築學院,以及巴塞隆納大都會計劃組。
寫Parsons這篇文章,給我最深的感受就是,一個行業你做的越深,你要努力的地方就越多
技術在革新變化,學校對學生們的作品集從內容到媒介和形式的要求也都有變化。我就想,作為第一線接觸到學生和家長的我們,就更要在諮詢和解答的過程中,保持開放,不斷吸收。不是只停留在僅對表面信息內容的解讀,而是要透過現象看本質,總結規律,抓住學校不變的內核,也緊跟學校變化的步伐。
就像Parsons對學生所說的那樣,「針對你選擇的領域,要能從建築到時尚再到設計管理,創造出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具有反思性、機智化和負責任的作品。」
我們老師,也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具有思考和總結能力,負責任地傳遞給學生和家長們有用的信息。共勉 ~
📱電話:+86-18612941689
掃描二維碼關注大菲哥
藝術留學路上與你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