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2 12: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博物館、天津博物館、河北省博物院、山西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蘇州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等全國各地博物館都來了!12月10日,首個全球性博物館研究與交流中心——國際博物館協會國際博物館研究與交流中心(簡稱ICOM-IMREC)成立大會在上海大學舉行。
「博物館+」跨界創新融入日常生活,「博物館熱」成為社會文化新時尚。坐擁5535家博物館,我國正在從一個博物館大國向博物館文化強國轉變。同時,全球博物館間的合作也為促進世界不同文明的交流拓展空間。
今天,來自國家文物局、國際博協總部、中國博物館協會(國際博協中國國家委員會)、上海市文旅局(文物局)、全國部分文博機構、開設文博專業高等院校近二百位專家學者,共同探討疫情挑戰下博物館新的社會價值挖掘、疫情新常態與博物館的應對措施等話題。
5535家!我國已成為博物館大國
坐擁5535家博物館,我國已成為一個博物館大國。據相關統計,2020年抗疫期間,全國博物館系統推出了2000多個線上展覽,總瀏覽量超過50億人次。
如何從博物館大國轉變為博物館強國?在世界文明交流中發出中國博物館的聲音?新成立的ICOM-IMREC或成為一個契機。
ICOM-IMREC是上海大學與國際博協合作建設的博物館相關領域的國際博物館學術研究和業務交流平臺,旨在開發建設國際博物館智庫和學術網絡,開展博物館領域共同議題的跨地域、跨學科研究,推動世界範圍內的博物館學科建設,發布行業分析數據和戰略研究報告。同時,ICOM-IMREC依託國際博協優質學術資源和上海大學文博學科特色教學科研力量,開展中外博物館青年領導者學歷教育,提供博物館管理者領導力建設模塊課程,共享博物館及相關領域前沿性理論和實踐科研成果。
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國際博協培訓中心負責人朱鴻文表示,故宮博物院與國際博協一直有保持良好合作關係,並共同成立了國際博協培訓中心(ICOM-ITC)。她表示,以上海大學和國際博協的專業實力和專家資源為依託,ICOM-IMREC作為國際博物館研究、交流的重要平臺,將為世界各地的博物館人提供專業支撐,促進博物館人能力建設和博物館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丁鵬勃表示,要更好地促進世界範圍內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鑑,不僅需要在博物館的具體業務中協同合作,同時也需要在學術理論研究上開展國際性合作,實現理論和實踐的相互啟發,尤其當全世界博物館都面臨著一系列新挑戰,同時也是新機遇的背景下,跨地域、跨文化、跨學科的國際信息交流和最佳做法共享至關重要。上海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劉昌勝表示,ICOM-IMREC是上海大學近年來在博物館學領域推動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國際化的重要舉措。這需要各個博物館、高校及科研院的努力,共同將中心打造成國際知名的博物館高端人才培養和學術研究的重鎮。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指出,要發揮博物館專業化平臺的作用,致力於逐步構建中國特色博物館學學科體系、理論體系、話語體系,不斷提升中國博物館學術研究的國際影響力。
疫情衝擊下,全球博物館如何熬過長期閉館的艱難
今年,故宮博物院一度閉館近100天;大英博物館閉館長達163天;韓囯國立中央博物館重新開放後又因疫情反彈再次閉館……2020年,疫情衝擊下的全球博物館紛紛臨時閉館,甚至有一部分就此永久關閉。
過去幾個月的艱難時刻,博物館如何堅守?今天,ICOM-MREC舉辦了圍繞「新冠疫情下的博物館」的首次專題研討會。國際博協總幹事彼得·凱勒、國際博協執委卡羅·斯考特、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天津博物館館長陳卓、蘇州博物館副館長茅豔分別做主旨發言。專家們從「觀察」和「分析」切入,從大量國際權威數據分析、疫情挑戰下博物館新的社會價值挖掘、疫情新常態與博物館的應對措施等方面進行分享。
來自全國各地的博物館館長和高校專家學者近八十餘人展開了深入研討。據了解,ICOM-IMREC已把後新冠時代博物館的全球性戰略研究列入2021年度重點科研課題,以期在政策、策略、途徑、方法等方面為政府主管部門和博物館業界提供借鑑。
新聞來源:文匯網、上海大學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這所「雙一流」迎來一全球性研究與交流中心》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