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肖羅
何謂大學,朱熹有言:「小學是直理會那事;大學是窮究那理。」梅貽琦則曰:「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而馬一浮通過校歌一首做出回答:「大不自多,海納江河。惟學無際,際於天地……」
在浙江大學一百二十周年校慶日前夕,《浙江大學校歌》新版MV發布,這首曾被評選為「最美校歌」、「最受網友歡迎的高校校歌TOP1」的典雅之作,再一次迎來了「靡革匪因,靡故匪新」的重新詮釋。
浙江大學資料圖
原名為《大不自多》的浙大校歌能夠歷久彌新長盛不衰,與其中反映備受期許的大學精神和文化氣度密不可分。校歌創作於1938年,由當時的浙大教授馬一浮作詞、中央音樂學院教授應尚能譜曲,歌詞全以文言著成。文理艱深但含義深遠,給人以常讀常新的感悟和理解。如果把馬一浮所撰校歌及其提掖要旨的《說明》通讀一過,就會知道,這不僅僅是浙大校歌,更是新舊交匯之際,當時的中國學人所感悟到最深刻的「大學解」。
也許是杭州多水的特定環境使然,校歌中多處取義於水,如「海納江河」「在浙之濱」「習坎示教」等等。馬一浮本人也在《說明》中解釋說:「習教事,義謂水之洊至,自涓流而匯為江海,順其就下之性而無驟也。」浙大教授郭洽周在《本校校歌釋義》中也說:「習坎從《易經》中來,代表水。水之美德為漸、為默、為恆。古詩曰:『唯見長江天際流』,又有『江河萬古流』。大家設想一下,一般情況下,江水是否默默地、不間斷地永遠朝東流去,這裡啟示我們為學要踏踏實實、循序漸進、堅持不懈地努力,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成為經綸天下之才。」
古人對於水的個性有著透徹的觀察和思考。孟子曾發揮孔子之意,對水有所評述:「原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後進,放乎四海。」泉水源源不絕,遇到坑窪,一定要充滿之後繼續向前。老子也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在老子眼中,水是最接近於道的,其向下流淌、「柔弱」「居下」「不爭」「利物」等特質,給自己帶來了無限的力量,也給外物帶來了無限的生機。古人在大小學宮入口處必設一泮池,也與水謙虛、包容、循序漸進的品性相關。
所謂「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將《大不自多》確定為浙大校歌的竺可楨校長,也於1938年西遷途中正式將「求是」定為本校校訓。但在定義校訓內涵的時候,竺可楨不忘給「求是」精神加上一條——「虛懷若谷,不武斷,不蠻橫」。在竺可楨的精神感召下,陳建功、蘇步青、貝時璋等一大批教授留了下來,之前離校的張紹忠、何增祿、束星北等人又重返校園,直至抗戰顛沛流離也不離不棄、弦歌不輟。李約瑟稱譽浙大為「東方劍橋」,可謂良有以也。
當前我們的學校教育,可能並不缺乏大幹快上的幹勁,也不缺乏求真求是的技術和資源,但是在精神氣質、氣象氣度等軟實力上,尚有極大的潛力靜待發掘。浙大即將迎來一百二十年校慶,校歌、校訓、校史被一再提起,而對於學校而言,最好的禮物,就是繼承發揚,把校歌、校訓、校史中的精神,化作當今學校的精神氣質,形成可以感知的校園氛圍,成為推動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文化力量。
五四時代,蔡元培以兼容並包精神整治北大,推動了新文化運動的高峰到來。北大與浙大的成功告訴今人,大不自多、兼容並包,正是成就大學之山高之海深的萬世法、不二法。《周易》有言「君子以常德行,習教事」,願浙大永遠「大不自多」,向著世界一流高校靜默前行,更願各高校在「雙一流」建設大潮中,不忘初心,不畏浮雲,做好內功,培育出自己的大學精神,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璀璨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