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在悠久的漫長歷史中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文物,這些文物自出土就被珍藏於博物館中,列為國寶級文物,就連專家都表示:是十大傳世國寶。那麼在我國是什麼珍貴的青銅文物被列入十大傳世國寶呢?比如被珍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四羊方尊」。四羊方尊是商周晚期青銅禮器,也是中國考古史中發現的商代青銅方尊中最大的一件文物。
1938年4月早上,湖南省寧鄉縣黃材鎮的轉而侖山上有三兄弟正在地中耕種糧食,他們不知疲倦地用手中的鋤頭挖地,突然手中的鋤頭在土中和一件物體產生碰撞,發出了清脆的響聲。這件硬物引起了三人的注意,他們將土層挖開後一件碩大的金屬器物出現在三人眼中。雖然沒有接觸過文物,但看著眼前這個墨綠色,帶有4隻卷羊角的東西三人也知道這肯定是寶貝,合力將它搬回了家。回到家中三兄弟對這件玩物敲敲打打,沒想到竟然敲掉了一角,一秤看竟然有64斤,於是便將它收藏起來。
很快三兄弟在家中搬回文物的事情就在村子裡傳了個遍,不到三天,就連村外的人也知道了這件事情,文物販子消息最靈通,在鎮上開店做生意的文物收藏家得知這件事情後,當即開出四百塊大洋想要買走這件文物。當時社會極為貧困,吃不飽、穿不暖這樣的情況非常常見,三兄弟家中貧困,唯一的經濟收入還是靠年邁的爺爺買豆腐才能勉強維持生活,所以一聽有人願意花錢購買十分開心的就同意了。400塊錢在當時完全夠一家人生活很長一段時間,但文物販賣得經過大人的手,在保長、村長等人手中經過後只剩下240塊了。
文物剛到手沒多久,這件文物就被文物販子以20萬大洋的高價賣出,因為走私嚴重,但是湖南的政府部門對文物走私處理十分嚴厲,如此重大的文物被販賣很快引起了政府的注意,為了防止文物丟失政府將文物扣下,交給湖南博物館代為保管。但讓人沒有想到的是不久後戰爭爆發,這件文物也被炸毀,變成了破摔的碎片,在箱子中沉寂了10年之久。一直到1952年這件文物才得以修復。2年的時間內,文物專家沒有孜孜不倦的清洗碎片、烙鐵焊接,四羊方尊的恢復歷程十分艱辛,要先將羊角和龍頭單個鑄好,然後再將其配置在外範圍內,進行整體澆築。
整個器物用塊範法敲注,一氣呵成,顯示出了超高的鑄造工藝。費勁了千辛萬苦終於將這件文物修復完整,並為他取名為「四羊方尊。」在專家的努力之下,這件器身方形,邊長為52.4釐米,器身高58.23釐米,四周刻有羊頭的文物終於以全新的面貌現世,完全看不出這件文物曾經變成一堆碎片。後來這件文物被移交至中國國家博物館,被評為國寶級的文物,被史學界稱為「臻於極致的青銅典範」列為傳世十大國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