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答案與解析
1-2、 D B 【解析】人們根據地球的形狀並按一定的比例縮小後,製作成地球模型,這就是地球儀;緯線是在地球儀上,順著東西方向,環繞地球儀一周的圓圈。所有的緯線都相互平行,並與經線垂直,緯線指示東西方向。緯線圈的大小不等,赤道為最大的緯線圈,從赤道向兩極緯線圈逐漸縮小,到南、北兩極縮小為點。
1.地球儀是學習地理的重要工具之一,它形象直觀,能演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運動。在地球儀上,地軸與水平面成66.5°的固定傾角。由此可判定,鐵絲彎成的角①的度數應為66.5°。故D符合題意。故選D。
2.讀圖可知,圖中線條②為赤道(0°緯線),是最大的緯線圈,指示東西方向;本初子午線為0°經線,指示南北方向。故選B。
3、C 【解析】通過觀察海上遠航的帆船可以判斷地球表面是曲面,故A正確。人造衛星照片可以證明地球體,故B正確。地球儀上的經線互相等長,但緯線不等長,故C錯誤。根據經緯度就可以確定地面任何一點的地理位置,故D正確。故選C。
4、C 【解析】地球的極半徑為6357千米,赤道半徑為6378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徑為6371千米,地球表面積為5.1億平方千米,最大周長赤道約4萬千米。故選:C。
5、A 【解析】在地球上,緯度越低,緯線越長,相反,緯度越高、緯線越短,故A正確。緯線的長度除南北對稱的相等以外,其餘的不相等,故B錯誤。緯度度數由赤道向南北兩極遞增,緯度越高、度數越大,故C錯誤。北回歸線屬於低緯度範圍,故D錯誤。故選A。
6-7 B C 【解析】根據地球儀是地球按比例縮小的模型;北寒帶是指北極圈以北的地區;劃分東西半球的分界線是20°W和160°E兩條經線組成的經線圈。20°W經線以東是東半球,以西是西半球,160°E經線以東是西半球,以西是東半球。南北半球的分界線是赤道。0°—30°為低緯度,30°—60°為中緯度,60°—90°為高緯度。赤道是地球儀上最長的緯線,進行分析解答。
6.甲位於北回歸線與赤道之間的熱帶,A錯誤。乙在地球最長的緯線上赤道上,B正確。丙位於30°—60°之間屬於中緯地區,C錯誤。東西半球的分界線為20°W和160°E經線,丁位於東半球,D錯誤。故選B。
7.國家主席習近平來陝考察秦嶺牛背梁自然保護區,該保護區大致位於33.8°N,108.9°E。甲乙丙丁四地與其最接近的是丙地(110°E,33°N);甲點的經緯度為(15°N,20°W),乙點經緯度為(0°,30°E),丁點的經緯度為(90°E,30°S),C正確,故選C。
8-10 B C C 【解析】8.由圖可知,在演示地球公轉運動過程中,男生的身體代表地球,故A錯誤。手臂伸展方向應始終保持不變,故B正確。運動方向應為①→②→③→④→①,故C錯誤。繞女生運行一圈示意一年,故D錯誤。故選B。
9.右圖表示的是太陽直射在南回歸線這一天的冬至日,與左圖所示男生站的③處相符,故選C。
10.冬至日12月22人前後北方地區屬於冬季,我國北方地區晝短夜長,寒冷乾燥,河流進入枯水期,沙塵暴一般發生在乾旱的春季。故選C。
11、C 【解析】由題目可知,某日上午11時,遼陽的學生在教室上課,而美國紐約的學生卻在深夜熟睡,這是由於地球的自轉導致因經度位置不同的地區地方時不同,故選C。12-13 B 【解析】12.由題目可知,當7月7日小暑時,地球公轉的位置是在圖中乙表示的夏至日至丙表示的秋分日之間,更接近乙處,故選B。
13.「曬黴」需要晴朗的天氣,以上四種天氣符號中,A表示的是大雨天氣,B表示的是大霧天氣,C表示的是雷電天氣,D表示的是晴天,故選D。
14、A 【解析】地圖的家族非常龐大,有自然地圖和社會經濟地圖。自然地圖包括地形圖、氣候圖、水文圖、植被圖等,社會經濟地圖包括工業圖、農業圖、商業圖、交通圖、人口分布圖,不同的地圖發揮著不同的作用。城市地形圖、城市政區圖和氣候分布圖不能顯示公園各景點的位置,導遊圖是景區景點的一種引導標識,是對景點景物相關來歷、典故的綜合介紹,當我們在公園遊覽時,需要尋找景點,最適合使用的地圖是公園導遊圖。故選:A。
15、A 【解析】比例尺是表示圖上一條線段的長度與地面相應線段的實際長度之比。公式為:比例尺=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比。比例尺有三種表示方法:數值比例尺、圖示比例尺和文字比例尺。相同圖幅,範圍越大比例尺越小,內容越簡略;範圍越小比例尺越大,內容越詳細。世界政區圖、中國政區圖、遼寧省地圖、遼陽市地圖圖幅相同,世界政區圖表示實際範圍最大,所用的比例尺最小。故選A。
16、D 【解析】相同圖幅,範圍越大比例尺越小,內容越簡略;範圍越小比例尺越大,內容越詳細。選項中的四幅地圖按照範圍從大到小排列為:俄羅斯地圖>中國地圖>湖北省地圖>宜昌市地圖。則比例尺從大到小依次是:宜昌市地圖>湖北省地圖>中國地圖>俄羅斯地圖。故選:D。
17-129.C A B 【解析】17.圖一中既沒有經緯網,也沒有指向標,要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東」來判斷方向,由此可判斷,小區東門位於公交車站的西南方向。故選C。
18.讀圖一可知,1號樓緊鄰中心噴泉,醫院在小區的北部,居委會距離南門最近,幼兒園靠近北門,超市靠近南門,幼兒園距離超市較遠。故正確的是A。
19.根據圖二中的指向標可以判斷,房間1的窗戶是朝南的,採光最好。根據比例尺量算,房間1的面積約16平方米,距離客廳較遠,看不見中心噴泉。故選B。
20、B 【解析】圖幅相同的情況下,比例尺越大,表示的範圍越小,內容越詳細;比例尺越小,表示的範圍越大,內容越簡單。題幹中的選項,②比例尺大,表示的範圍最小,地理事物最詳細;①比例尺小,表示的範圍大,地理事物簡單;故AC錯誤、B正確。要畫一幅校園平面圖,就用較大的比例尺,②圖適宜,故D錯誤。故選:B。
21、D 【解析】比例尺是由圖上距離比上實地距離,在例尺分別為1:20000、1:25000、1:3000的甲、乙、丙三幅比例尺中,如果圖上距離各取3釐米,那麼甲的實際距離是600米,乙的實際距離是750米,丙是90米,故選D。
22-23.A B B 【解析】22.河流幹支流交匯地帶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往往易形成較大規模的聚落。讀圖可知:圖中甲、乙、丙、丁四地最早發展成為集鎮的是甲地,該地位於河流幹支流交匯地帶,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故選A。
23.該圖運用一般定向法則「上北下南、左西右東」來定向,甲地位於乙地的西南方向。故選B。
24.山谷中有可能發育河流,山谷的等高線彎曲部分凸向高處。圖中②處等高線彎曲部分凸向低處,是山脊,山脊為分水嶺,不能形成河流,故選B。。
25、B 【解析】由圖可知,圖中等高距為50米,圖中山峰的海拔在450米—500米之間,故A錯誤。圖中該地位於我國南方地區,夏季多雨,冬季少雨,大壩具有調節水量的作用,②位於大壩的下方,①位於大壩的上方,通過大壩的調節,②河段水位季節變化小,①河段水量不受大壩調節,所以水位季節變化大,故B正確。③處等高線重26-29 C D B A 【解析】26.等高線由低凸向高為山谷,由高凸向低為山脊,鞍部位於兩山之間的低洼部位,山頂等高線呈閉合狀態,中間高、四周低。從珠峰山頂到1號營地等高線由高凸向低,途經地形部位主要是山脊。故C正確, ABD 錯誤,故選C。
27.由圖中的方向指向標可知,向上為北,上北下南,左西右東,從一號營地出發,到珠峰山頂攀登的大致方向是先向東南,再向西南,故D正確, ABC錯誤,故選D。
28.由圖中等高線可看出,圖中等高距為500米,前進營地所在海拔為6500米,珠峰山頂海拔為8844.43米,前進營地到珠峰山頂的相對高度最接近2350米,故B正確。ACD錯誤,故選B。
29.喜馬拉雅山脈形成和不斷上升是因為印度洋板塊和亞歐板塊的擠壓衝撞,故A正確,BCD 錯誤。故選A。
30、A 【解析】讀圖可知,虛線①處位於等高線凸向高處為山谷,故A正確;虛線②處位於等高線凸向低處,是山脊,不會形成河流,故B不正確;讀圖可知③處的海拔比④處低,低理論上③處的氣溫比④處高,故C不正確,根據指向標判斷④處位於③處的東北方;故D不正確。根據題意選A。
疊為陡崖,故C錯誤。該地海拔在500米以下,地形起伏和緩,以丘陵為主,故D錯誤。故選B。
31-32.B B 【解析】面積廣大的陸地叫大陸,面積較小的陸地叫島嶼,大陸和它附近的島嶼,合稱大洲,全世界共有七個大洲。七大洲按面積排列分別為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
31.被赤道穿過的大洲有亞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被赤道穿過的大洲有亞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其中,赤道穿過了亞洲和大洋洲的島嶼,非洲和南美洲的大陸。依據位置。故選:B。
32.蘇伊士運河是亞洲和非洲的分界線,溝通力印度洋和大西洋,巴拿馬運河是北美洲與南美洲的分界線,該運河溝通了太平洋和大西洋。白令海峽是亞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線,溝通力北冰洋和太平洋,馬六甲海峽溝通力太平洋和印度洋。故選:B。
33、C 【解析】海洋和陸地在地球表面分布很不均勻。全球陸地面積的67%集中在北半球,而世界海洋面積的57%集中在南半球。海洋面積在北半球約佔海陸總面積的6I%,在南半球約佔81%。北緯60°至70°一帶陸地佔海陸總面積的71%,而南緯56°至65°之間幾乎沒有陸地,因而有人把北半球稱為陸半球,把南半球稱為水半球。讀圖,根據大洲、大洋的輪廓和位置判定,A是西半球,B是東半球,C是北半球,D是南半球;故選:C。
34-35.C D
【解析】34.由題目可知,攀登珠峰的隊員會遇到嚴寒狂風、低壓缺氧的困難,珠峰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峰,氣候嚴寒、冰雪覆蓋,不用擔心缺水,故選C。
35.登山隊員在珠峰發現了海洋生物化石,說明了此處曾經是海洋,後來由於地殼抬升形成了新的陸地,故選D。
36-37.C D 【解析】36.大陸漂移假說是20世紀初魏格納提出的。大陸漂移假說認為,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塊叫「泛大陸」的龐大陸地,被叫做「泛大洋」的廣袤海洋所包圍。大約兩億年前,泛大陸開始破裂,碎塊像浮在水上的冰塊一樣向外越漂越遠。距今大約兩三百萬年前,形成現在七大洲,四大洋的基本面貌。德國科學家魏格納在偶然翻閱世界地圖時發現:大西洋的兩岸﹣﹣歐洲和非洲的西海岸遙對南北美洲的東海岸,輪廓非常相似,這邊大陸的凸出部分正好能和另一邊大陸的凹進部分湊合起來,他堅信這不是巧合,便順著這條思路研究下去,後來提出了大陸漂移假說。故選C。
37.日本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北部。領土由北海道、本州、九州、四國四個大島以及附近一些小島組成;日本的海岸線慢長,沿岸多島嶼、半島、海灣和天然良港。日本位於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交界處,地殼比較活躍,多火山地震。故選D。
38-39.A B
【解析】38.根據世界六大板塊的分布,讀圖可知,于田位於亞歐板塊,故選A。
39.塔裡木河位於塔裡木盆地,屬於內流河,是季節性河流,河水補給主要來自天山和崑崙山的冰雪融水,,夏季氣溫高,冰雪融水多,所以汛期在夏季節。所以B正確,ACD不正確。根據題意選B。
40、D 【解析】讀圖可知:①是亞洲,南極洲是世界上跨經度最廣的大洲,A錯誤。四個大洲按面積由大到小的順序是①亞洲、②非洲、③北美洲、④南美洲,B錯誤。②非洲瀕臨印度洋和大西洋,C錯誤。北美洲與南美洲的分界線是巴拿馬運河,④正確。故選D。
41 (1) 阿拉伯 東南亞 太平 (2)東北 (40°N,120°E)或北緯40度(40°),東經120度(120°) (3)④ 晝短夜長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了亞洲的地理特徵、方向的判讀、地球公轉產生的現象,考查了學生根據圖片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1)由圖可知,圖中A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島—阿拉伯半島,B是印度,C是東南亞,D是太平洋,所以圖中「金環日食」從圖一中A阿拉伯半島半島開始,經B印度南端,進入C東南亞一些國家,最後在D太平洋上結束,歷經五個多小時。
(2)在經緯網地圖上,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在經緯網上,若相鄰兩條經線的經度向東增大,就是東經,用符號E表示,若相鄰兩條經線的經度向西增大,就是西經,用符號W表示;若相鄰兩條緯線的緯度向北增大,就是北緯,用符號N表示,若相鄰兩條緯線的緯度向南增大,就是南緯,用符號S表示。由圖中經緯度的變化可知,圖中E點坐標為(120°E,40°N),所以E位於A(30°E—60°E之間,0°—40°N之間)的東北方向。
(3)圖中①、②、③、④分別代表北半球的春分日(3月21日前後)、夏至日(6月22日前後)、秋分日(9月23日前後)、冬至日(12月22日前後),所以日環食發生這一天,地球公轉到圖二中的④附近,在北半球冬至日到春分日之間,北半球晝短夜長,所以此時我國各地晝短夜長。42、(1)順時針 東南 (2)長城站 (3)120°W、66.5°S (4)北 晝變長、夜變短 (5) B
【解析】南極洲,圍繞南極的大陸,位於地球南端,四周被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所包圍,邊緣有別林斯高晉海、羅斯海、阿蒙森海和威德爾海等;南極洲由大陸、陸緣冰、島嶼組成,全境為平均海拔2350米的大高原,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洲。
(1)地球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在南極上空看是按順時針方向運動;從經緯網可以看出,泰山站是位於長城站的東南方向。
(2)我國在南極的各大科考站中,沒有極晝極夜現象的是長城站,位於南溫帶。
(3)由圖甲可知,A點的經度位於西經,緯度位於南緯,是120°W、66.5°S。
(4)圖乙中,從春分到夏至,太陽直射在北半球,太陽直射點是向北移動,位於北溫帶的西寧晝變長、夜變短。
(5)極地固定翼飛機「雪鷹號」在南極科考中功不可沒,這是因為它可以克服南極地區烈風的惡劣天氣。
(6)北鬥衛星導航系統能為共享單車、計程車、公交車等進行定位和導航;有利於開展應急救援和能為構建智能交通運輸系統服務;不能用於洪水監測、地震預報、環境監測,故選B。
43、① 甲 A
【解析】在等高線地圖上,山頂位於等高線閉合,中間高,四周低的地方。等高線閉合中間低,四周高是盆地,等高線向高處凸出是山谷,等高線相牴觸凸是山脊。等高線重合處是陡崖。等高線密集的地方坡度陡,等高線稀疏的地方坡度緩。
(1)讀圖可得,①處等高線重合,是陡崖;②處等高線向海拔低處凸出,是山脊;學生在景區體驗了懸空刺激的玻璃棧道,該景點位於①處。
(2)景區規劃在乙處建壩蓄水,營造人工湖景觀,甲、丙兩處居民點可能需要搬遷的是甲,該地位於盆地內,海拔較低。
(3)讀圖可得,A處等高線稀疏,該地坡度較緩,且該處位於該區域的東南面,海拔高度在100米﹣200米之間,該點地勢較低且比較向陽。44、陡崖 西南 2.4 4 ①
【解析】在等高線地形圖上,山體部位有山頂、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盆地等,可根據等高線排列規律來判斷各種地形部位;沒有指向標與經緯網的地圖,通常採用「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規定確定方向;一般情況下,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下降0.6℃,可依據某地的相對高度和氣溫,計算另一地的氣溫;比例尺是圖上距離比實地距離縮小的程度,可利用比例尺計算實地距離。據圖分析可知:
(1)依據位置,圖中A處山體部位等高線重合,應為陡崖。
(2)在既無指向標,也非經緯網地圖中,依據「上北下南、左西右東」判斷方向,據此判斷,甲村位於乙村的西南方向。
(3)圖中B點海拔為200米,C海拔為600米,兩地高差400米;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下降0.6℃;可判定,兩地溫差為4×0.6℃=2.4℃。
(4)由比例尺=圖上距離÷實地距離,可得實地距離=圖上距離÷比例尺,若測得山峰到丙村的圖上距離為2釐米,則山峰到丙村的實地距離=2÷1/200000=2×200000釐米=4千米。
(5)甲村欲利用河水灌溉,引水線路①和②中,能夠實現自流引水的是①,原因在於①處河流引水處海拔高於甲村。
45、 北冰 巴拿馬 C B 旱澇 澳大利亞 亞馬孫
【解析】全球共有七大洲,按面積由大到小排列分別為: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和大洋洲。地球上廣闊的海洋連為一體,習慣上人們把大洋分為四大部分,分別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詳解】讀圖可知,(1)北京所在的A大洲是亞洲,B大洋是北冰洋。
(2)圖中C是北美洲,D是南美洲,C、D兩大洲的分界線是巴拿馬運河。
(3)圖中E所在的地區為歐洲西部,該地區地處亞歐大陸西部,西臨大西洋;該地區氣候地跨寒、溫兩帶;該地區居民的餐桌上常見牛排、羊腿、奶油、奶酪等食品;該地區農業以畜牧業為主,種植業欠發達。故選:C。
(4)F所在地區為撒哈拉以南非洲,該地區人口增加快,糧食產量不足,環境惡化,人口、糧食、環境是該地區面臨的巨大問題。故選B。
(5)圖中①為印度,以熱帶季風氣候為主,由於西南季風很不穩定,頻發的旱澇災害使該國的糧食生產很不穩定;②是澳大利亞,是一個獨佔整個大陸的國家;③為巴西,位於巴西的亞馬孫河,是世界上流域面積最廣、水量最大的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