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知道到底什麼是先驗論?結合善惡和道德給你答案

2020-12-13 百家號

轉眼小玊的「不專業」美學已經更了好幾期了。大家對美學應該也有了一個非常粗略的認識。

之前有個小可愛留言說:「你老說先驗先驗的,到底啥是先驗,難道還有後驗嗎?」收到這個天才問題的小玊非常開心,「不專業」答疑解惑小玊義不容辭。於是,在今天,在這個風和日麗適合逛街買買買的日子裡,小玊克服了想要鴿的心情,拖著沉重的身體和抽筋的手指,決定——用我不專業的專業水平,談談啥是先驗。

咱們之前談論過一個小哥哥——拜神柏哥。他可以算是先驗的老祖宗,我們可以從他的拜神特性上,窺視到一絲有關先驗的本質——拜神。

相信大家都想過一些問題:比如,世界是如何產生的,大腦是如何擁有意識的,人為什麼擁有智慧,智慧從何而來,人性本善還是本惡等等。其實不僅大家想這些問題,自古以來中外哲學家、美學家、神學家都在想這些問題,且提出許許多多的理論,這些理論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永遠無法推測證實,都只是猜想。

所謂先驗論,就是其中的一種猜想。它的意思就是說,人的這一切一切的東西,意識、道德、知識、法律等等都是先於人類存在而存在,人類從今往後的生活學習不過是尋這些先天存在的東西罷了。那這些東西為啥會先於人存在,誰創造了他們呢,先驗兄弟隊說:「都是神的旨意。」

所以,我們知道了,先驗的基礎是有神論,是非常理性的有神論。

好了,現在我們用先驗論來探討一個非常非常爛大街的問題:「人性本善還是本惡?」

大家想,假如一切先驗,所謂善惡就是先於人類存在而存在,那麼誰來定義的善惡呢?是人還是神?嚴格來說,應該是神,但是現實是我們人類其實並不知曉所謂神的旨意究竟是什麼,我們現在所定義的善惡,實際上是社會共識和需求所定義的善惡。

那麼我們現在來解釋一下「神的旨意」。康德大佬認為,先驗是一種有關形式的東西,也就是說,世上萬物本身包含的神的旨意會通過它的形式表現出來。特別有意思的一個例子就是說,為什麼我們會覺得一朵花很美?其實是因為這朵花的形式,它符合了神所對它的旨意,形式與包含達到了一種和諧,所以我們覺得它美。

知道了這一點,我們就會發現,這個問題就沒有意義了或者說它本身就是一個悖論。假如人性有本來的、未經加工的底色,那麼這個前提就等於承認了先驗觀(即神定「善惡」),按照先驗觀人本身所有的形式,就是具有原初的正義性的,那麼無論如何它就不具有善惡之分。(因為善惡是人類自我的推測和假設)

哲學史上有一個非常有名的流派——理性主義,其實就是以先驗論為基礎的。他們假定了先驗是認識世界的基礎。有許多大佬都是理性主義的門徒,比如萊布尼茨、沃爾夫、喬姆斯基等等。(有許多數學家和物理學家都比較推崇理性主義,比如培根和笛卡爾)

理性主義在當今有一個非常厲害的迷弟,喬姆斯基,我們現在借著他的一個探討,來加強一下對先驗論的認識。

喬姆斯基曾經探討過法律是否具有正義性、革命為什麼具有正義性等等一系列問題。

我們現在想這樣一個問題:假設世界先驗,身為傻白甜人類的我們怎樣才能get到這種偉大的先驗呢?想清楚這個問題,上面的幾個探討才有意義。

柏哥說,通過嚴格的教育(多搞哲學少寫詩)。也就是說人類雖然本身具有正義性,但是顯然我們無法識別他,只有通過教育才能對他有個大概的猜測。既然是猜測,就有可能錯啊!集美們,我們現在再想,我們這麼判斷某種猜測的對錯,當然是通過一種邏輯推測,那麼這種推測的成立基礎,其實是大多數人都支持這種推測,大家覺得這種推測的結果能保護大多數人的生存所需,大家就會覺得有道理,邏輯沒毛病,然後大家就會將推測結果變成一種共識,也就是我們所謂的道德和法律。

所以,就現在來說,根據現有的狀況,法律具有正義性(這裡有個bug我們等會解釋)。但是也許隨著觀念的進步,我們會發現法律也許不適用了,或者它無法代表人民所要的正義性了,我們就會改它,讓他符合我們所需要的正義性。

那麼就是說法律具有正義性了?不盡然。我們現在來探討一下bug。我們都知道語言可以代表一個民族的文化和思維模式,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會有不同的語言和習慣。語言學界有一種觀點認為,語言對思維有塑造作用。

我們都知道,人一出生就會一直處在某種語言環境當中。這些語言會對我們的思維產生一定的影響,比如:中國媽媽會罵人「狗仗人勢」,在這種語境下,「狗」帶貶義,我們從小就會接受這種設定,認為它理所當然。這是一個非常小的例子,我想讓大家知道的是,我們其實從一出生就被某種約定俗成的道德習慣所影響了,我們難以覺察和批判它,因為它構成了我們所謂的思想。

知道了這個bug,法律的「大多數觀念」就變得有些虛假了,也就是說,在一種文化下的人民,其實很難不成為「大多數」,很難離開社會的邏輯思維,也就很難質疑道德法律的正義性,並對其造成衝擊。

所以我們只能說,在當下,法律可能具有正義性。

搞懂了法律,其實就很好理解為啥需要革命了。每一次對社會體制的解構、社會文化的解構,對人本身的解構都能促進我們對「真實正義性」邁進。

篇幅問題,我們就先到這。除了先驗,其實還有後驗,我們下期再聊。

文字來源:王小玊

圖片來源:網絡

本期責編:王大玊

相關焦點

  • 先驗論、經驗論與約定論
    柏拉圖對話集裡就曾記載過蘇格拉底與一個從來沒有受過教育的牧童之間的對話。牧童從來沒有讀過書,也不識字,但是,蘇格拉底通過喚起他的回憶,讓這個牧童學會了現在看來只有初中才會學到的幾何計算方式。然後蘇格拉底對其他在旁邊聽他們對話的人說,你看,我並沒有教他什麼東西,全部是他自己在回憶,可見,這些幾何知識早就蘊藏在他的腦袋裡,我們的學習與教育,只是通過喚醒他對已有的知識的回憶而已。
  • 在先驗觀念論與常識實在論之間
    通過對兩位先驗觀念論者胡塞爾和麥克道爾思想的關聯比較,得出的結論是:一方面,先驗哲學的立場使我們在理論中思考和展現處在常識實在論中的自然生活的結構,在此意義上,它與後者是相容的,或是對於後者的辯護;另一方面,先驗哲學力圖在哲學反思中審視和批判自然態度的某種致命傾向,即令自己迷失在自然主義之中的傾向。就此,先驗哲學與受自然主義浸染的常識實在論之間存有張力。
  • 王陽明:人性本無善惡,為善去惡是格物
    我的心性是自然的、天賦的,無善惡可言,也絕不帶有「原罪」。「善」、「惡」,都是人意念造作的價值觀。人為的造作,不該用來規範自然之物。此之為「有善有惡意之動」。人天生就有判斷能力,是為「良知」(往深處說,心學上的「良知」有其神秘意涵,大約等同於佛教的「空性」在人身上的體現),即孟子的「四端之心」、陸象山的「本心」,也類似但不等於德國的古典主義哲學家康德所謂「先驗理性」。那麼談到心性,又為什麼要「格物」呢?就是因為如果僅僅只有先天的判斷力,不格物,一個人的知識不夠,還是不能清楚知道什麼真正對大家都好,什麼不好。
  • 論善惡,無論為善還是為惡,都需要謹慎
    論善惡,無論為善還是為惡,都需要謹慎。在伊甸園中,上帝耶和華創造出來的最初的人,亞當和夏娃是不知道什麼是善惡的。正如初生的嬰孩,也是善惡不分的。正是人們生存在有善惡的環境,才需要善惡之心。對大多數人的生命觀來說,生命僅僅是今世觀,今生對今生負責,今生的善惡而已。因為觸及到轉世的觀念,牽扯到整個世界觀的結構都得調整。自從善惡,報應,因果的觀點廣泛的引用在佛教中的時候,世俗的學者有意無意的排斥善惡,報應,因果論。
  • 論當代科學哲學動態先驗論路徑的實用主義闡釋及其超越的可能性
    (Shaffer,p.193)這一新先驗論進路以強調動態科學知識(或原則)的分層化和功能化特徵為中心辯護環節,主張將庫恩的歷史主義與早期邏輯實證主義對先驗知識的解讀邏輯相結合,從動態理性視角對科學合理性做出說明。但這種新的動態先驗論(Dynamics A Priori)關於先驗原則的屬性與交替基礎問題仍需深化,這也是新近實用主義闡釋興起的內在原因。
  • 爭議最大的星座,亦正亦邪,善惡難辨,天使和魔鬼的結合
    他們就像是一個謎,亦正亦邪,善惡難辨。你沒辦法用一個視角去評估他們,他們的內心世界是真的很複雜,複雜到一般人真的很難看透。有的人說他們溫和有禮,有的人則對他們不屑一顧。 其實明星中不乏這樣的人,喜歡他們的人喜歡到不可自拔,恨他們的人到處說他們的黑料。星座中也同樣如此,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爭議最大的星座。
  • 中國傳統思想,不僅是認識論的,而且也充滿著道德和審美的關照
    由此,關於知意情的理論便分別為認識論、倫理學和美學。中國傳統智慧中關於對於道的認識,亦即知道當然也可以看成是一般的認識論,但它並非完全如此,不如說,它是認識、道德和審美的統一。這在於,在任何一個觀照行為中,心是作為整體出現的。因此,對於觀照的理解,不僅是認識論的,而且是倫理學的,同時也是美學的。在這樣的意義上,任何片面的理解都不能通達心的觀照本性自身。
  • 蔡文菁:在先驗觀念論與常識實在論之間
    蔡文菁:在先驗觀念論與常識實在論之間   ——胡塞爾與麥克道爾 2017年03月19日 10:16 來源:《哲學研究》 作者:蔡文菁 字號 內容摘要:
  • 李澤厚:道德和倫理要分開看,一篇文章讀懂,康德黑格爾的道德觀
    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今天我們來聊聊我國當代哲學家,李澤厚老師的《哲學綱要》這本書,這本書可以說是李澤厚老師畢生思想的精華,是一本當代中國哲學集大成之作,其中包括三大部分「倫理學綱要」、「認識論綱要」、「存在論綱要」。
  • 鄧曉芒:論先驗現象學與黑格爾辯證法的差異
    我想補充說明的是,就第一點而言,胡塞爾前期(《邏輯研究》第一版即1900年前後)的確有主觀唯心主義甚至唯我論傾向,但即使從那時起,克服唯我論的主觀唯心主義而將自己發展為客觀唯心主義也已經是胡塞爾現象學中一個值得注意的趨勢了,更不用說胡塞爾後期的「生活世界」學說和對世界的「建構性」(Konstitution,又譯「構成性」)理論了。所以胡塞爾與黑格爾更本質的區別還在於第二、三兩點。
  • 什麼是先驗、超驗、後驗?
    經驗的方式又包括閱讀與現實體驗,但對於所經驗的狀態又分為三種:超驗、先驗、後驗。後驗就是必須體驗後才知道的,例如這杯水熱不熱。超驗就是超出體驗之外的,一般人無法共同體驗到以形成普遍共通經驗,如神、鬼的存在,夢境。先驗是先於經驗就能知道的,如邏輯或一般已經驗過後的知識常識,如1+1=2,人都會死。
  • 文化存在論的先驗基礎及其思辨邏輯
    在關於文化哲學基礎理論的研究中,即關於文化哲學的形上學問題的思考中,一些學者提出了文化存在論的設想。文章從文化存在論是文化哲學的基礎理論這一基點出發,探討了文化存在論的觀念、先驗基礎和內在邏輯等三個重要問題。
  • 康德論道德教育
    他一度還當過哥尼斯堡大學校長,對於當時的德國教育的現狀和弊病了如指掌,並積極思考改進之道。就兒童教育來說,康德在《論教育學》中把教育分為「自然的教育」和「實踐的教育」。所謂自然的教育,就是一方面對兒童進行初步的紀律規範,不能縱容和放任自流(消極方面);另一方面要讓他們自己去嘗試、摸索和發展自己的自然能力,不能人為束縛或越俎代庖(積極方面)。
  • 先驗實用主義:作為一種綜合哲學形態
    但是,因受皮爾士符號學思想的影響,阿佩爾曾建議用「先驗語用學」來代替先驗實用主義這一說法。另外,與阿佩爾綜合康德先驗主義和皮爾士實用主義的做法不同,奧克倫特採取的是綜合海德格爾式的先驗哲學和杜威式的實用主義的途徑。  根據阿佩爾和奧克倫特的表述,先驗實用主義不是先驗哲學與實用主義的簡單融合,而是兩者之間的一種雙向互動。
  • 道德究竟是什麼?東西方在道德上的分歧,以及殊途同歸
    前面我們分享「倫理」和「道德」的區別。簡單來說,倫理,是外在社會對人的行為的規範和要求,所以,通常指社會的秩序、制度、法制等等。而「道德」,則是指內在的規範,是個體的行為、態度和一種心理狀態。那究竟什麼是道德呢?李澤厚老師說,道德是個體對社會人際關係,在行動上的承諾和規範。比如我們要尊老愛幼,比如我們要持強扶弱,比如我們也需要遵守各種公共道德規範。
  • 康德的道德區塊鏈-《道德形上學原理》評述
    很多時候,都沒有明確的答案,即便有,也無法獲得意見的統一。 康德就是希望在這片模糊的道德森林中,找到那種能夠給人明確信心的答案。如果按照這個目標,康德所希冀的道德哲學,就必須在某種程度上具有以下的特點:它是絕對的,而不是相對的;它是形式的,而無關內容的;它是理性的,而不受感性限制的;它是先驗的,而不受經驗的制約的。
  • 荀子講性「惡」,孟子講性「善」,老子說:都錯,性無善惡
    在我國古代社會中,諸多先賢對人性都有各自不同的解讀,孟子認為人天生就有惻隱之心,所以主張「人性本善」;荀子從萬物「為己」的天性出發,提出人性本惡;而老子作為道家的創始人,乾脆就不去議論人到底性善還是性惡,並暗示「善惡本是一體,分開而論便沒有意義」。三位先賢對人性論的看法看似相互衝突,其實並不是這樣。
  • 走出先驗與經驗之爭的陷阱
    但是,黑格爾對康德所實行的變革和改造其合法性與合理性卻受到後人的質疑。因為,黑格爾又恢復了邏輯的本體論地位,而將理性與邏輯實體化,並超出認識論範圍,將其宣布為一切的一切之根據和本質,從邏輯這種先驗的東西裡推演出經驗世界中的一切,黑格爾將康德的規範性的邏輯篡改為構造性的邏輯,僭越了理性的界限,儼然成了無所不能的上帝。
  • 張慶熊 | 徘徊在康德、黑格爾和馬克思之間: 哈貝馬斯的《再論道德與倫常》述評
    現在,哈貝馬斯要在他所聲稱的「後形上學」的思 想方式中論證道德規範究竟是如何建立起來的,以及為什麼這樣建立起來的規範具有要求每個公民都應該遵循的普遍意義。哈貝馬斯的解決辦法是從康德那裡接受主體的自主性(Autonomie)的概念而摒棄其先驗主體的概念,把所謂的「先驗主體」改造為一個在交互行為中進 行認知和建構的主體際的共同體。
  • 如何理解康德的「先驗哲學」?
    也許有人會質疑,兩百多年前的哲學,與現代的電腦科學技術有什麼聯繫,這不是什麼胡扯吧?如果我們仔細研究,檢討康德的哲學,你會發現,康德的哲學,確實是電腦如何成為可能的理論基礎。下面我們就康德的先驗論進行分析,看是否與電腦的程式理論技術有關,是不是電腦軟體成為可能的理論基礎?什麼是先驗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