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每個人都難免會遇到法律問題,遇到法律問題後大家都會習慣性的找周圍懂法律的人問一問,而不是第一時間向律師諮詢,一是大家也不知道哪位律師靠譜,二是畢竟向律師諮詢也是要收費的,很多人還不太習慣付費諮詢,所以思來想去,還是先向朋友問問更靠譜。
但是呢,向朋友諮詢也要想明白,那就是這位朋友靠不靠譜。
誤解一:學過法律的就一定懂法律!
前些天,在同學微信群裡有這樣一段對話:
看見了沒?這兩位同學連訴訟時效是幾年都不知道,依然架不住他們周圍的很多人向他們諮詢,原因就是他們當年也是科班出身,只是周圍的人,包括著兩位同學都沒有意識到,法律知識的更新換代是非常快的,而這兩位同學,恰恰是畢業後沒有從事法律工作。因此,找朋友請教法律問題,不僅要看他是不是法律專業畢業的,還要看是不是在從事法律工作。
誤解二:從事法律工作的一定懂法律!
我諮詢的這個人,不僅是法律科班畢業的,畢業後也一直從事法律工作,向他諮詢總是靠譜的吧。
真不一定!
原因很簡單,即便都是從事法律工作,也是有不同的方向和側重的。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你的朋友是醫生,就什麼病都能看嗎?不一定吧。他在胸科工作,你問他牙科的問題,他不一定很懂吧。
法律也是如此。比如你的朋友在法院工作,他就什麼法律問題都不懂,當然不是,法院內部也是有分工的,有刑事審判庭,民事審判庭,行政審判庭,他是一個刑事法官,你問他繼承的事他就很難說明白。即便他是民事法官,民事糾紛也不敢說都懂,比如她主要審理合同糾紛的,你問他勞動爭議或者家事類的糾紛,特別是很細緻很具體的問題,往往他就答不上。
誤解三:這個人辦過這方面的案子,一定懂!
錯!
辦過這方面的案子固然好,你還要看他是不是現在還在辦這方面的案子。
當今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一日千裡,法律法規變化也是非常快的,無論是知識還是經驗,老化的速度都非常快。如果一位法官或者律師,有幾年不再辦理或者接觸某類案件,那麼他有可能在這方面就完全是新手了。例如我,原來辦理了一些勞動爭議的案件,自己對這類案件也很感興趣,那時候經常幫著解答這類問題,後來調到家事審判庭工作,僅僅兩三年,再有人問我勞動爭議的問題,我一律回答不知道,因為我很清楚自己當年積累的知識和經驗早就過時和落伍了,人貴有自知之明不是。
所以,普通人日常中有交幾位從事法律工作的朋友,留意這些朋友的工作範圍,更要考察這些朋友是否靠譜,這樣真的遇到法律朋友了,才知道向誰諮詢是最靠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