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條道路寬敞整潔,一排排房屋錯落有致,一張張笑臉幸福溫馨......走進峽山區岞山街道岞山村,迎面而來的是一幅美麗鄉村新畫卷。
談起村莊的變化,市派峽山區鄉村振興服務隊功不可沒。「村裡的工作,就是我們的工作;村裡需要的,就是我們需要幹的。」市派峽山區鄉村振興服務隊隊長徐安國說。
駐村以來,服務隊全體成員堅持把組織振興、產業發展和美麗鄉村建設作為鄉村振興的核心和關鍵,切實扛起鄉村振興服務責任,緊貼區情、街情、社情、村情,重點解決鎮村發展短板問題,激發基層治理活力,有力推動鄉村振興。
強化組織引領,助力鄉村振興
群眾富不富,關鍵看支部。支部是聯繫群眾的橋梁紐帶,只有建強支部,使其承擔起應有的使命和責任,才能把身邊的黨員、群眾組織起來。服務隊駐村以來,把提高村「兩委」班子凝聚力、向心力作為首要任務。
岞山村於2019年由岞山前、中、後三村合併,成立聯合支部,村「兩委」班子成員多。為儘快形成合力,服務隊與村幹部一起帶頭,積極投身於廁改、道路硬化、管道鋪設、抗擊颱風等重大任務中。在工作中能用人工完成的事項村「兩委」班子成員都親自動手完成,增強了班子的凝聚力、向心力,在群眾中樹立了威信。「我們的村幹部變成了『勞務隊』,天天帶頭在村裡打掃衛生,有這麼好的村幹部,我感到驕傲。」岞山村村民王明智說。
服務隊入駐以來,岞山村正處於「省級美麗鄉村示範村」建設的攻堅階段,需要全面推進村莊道路、廁改、綠化、清理垃圾等方面的工作。服務隊與村「兩委」班子密切配合,10位服務隊成員分成8個工作小組,全程包靠在每個具體施工現場,重點協調工程進展中出現的有關問題,嚴把工程質量,推進施工進度。
「服務隊的到來,為我們村增添了許多活力,也給我們村的發展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議,看到村裡的變化,很多在外賢能也想回來了,我相信我們村一定會越來越好。」岞山村支部書記王則輝說。
抓產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我之前在市農機局工作,經常與農民打交道,深知一畝三分地對農民的重要性,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飯碗」問題,是發展問題,更是民生問題。」徐安國說,我們要把帶動村民增收致富作為工作的主攻方向和著力重點,立足發展基礎,持續深化產業結構調整,全方位促進農業增效、農村發展、農民增收。
針對所服務的村種植結構單一,糧食作物多,經濟作物少,村民收入低,產業結構急需調整的現實情況,服務隊會同街道、村委通過發放宣傳資料、外出參觀學習、算好經濟帳等舉措進行宣傳發動。培育帶頭人、示範戶等舉措進行典型帶動,搞好培訓、發放明白紙等舉措進行科技推動,引導農民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擴大大姜種植面積。
僅前屯村今年大姜種植面積從2019年200多畝擴大到800畝,今年預計增加農民收入1200多萬元。
「我們村以前主要是以養殖業為主,現在不能養了就只能種點地,對我們這些『外行』來說,單靠種點糧食收入實在太低,這幾年有了服務隊給我們出謀劃策,我們全村人都跟著沾了光,也大大增強了我們的信心。」前屯村支部書記張德勳說。
2020年11月19日成立了濰坊市峽山區德勳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合作社成立使村民種植更加科學化,專業化,解決了村民種植產量低,成本高,銷路難的困境。
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推動各項工作落實落細
工作的順利開展,離不開服務隊成員的兢兢業業跟紮實的工作作風。駐村期間,服務隊成員通過走訪串戶,實地調研,了解村莊實際需求,積極為村莊發展提出意見建議。在隊長徐安國的帶領下,各位成員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利用所在單位職能優勢,為村裡解決了一件又一件民生實事。
服務隊在調研走訪了解到,東扶村與後屯村之間有一條乾渠廢棄多年,村民傾倒垃圾、多年未疏通,每年雨季排水不暢,使前屯村受災嚴重。為根治這一頑疾,服務隊多次現場考察並與相關部門協調溝通。峽山水庫管理局派出工程技術人員對前屯村乾渠進行了實地考察、測量、評估,確定了治理方案,並爭取水利管理部門投資專項資金10萬元。目前,工程全部完工,徹底解決多年以來乾渠垃圾成堆、排水系統癱瘓的問題,徹底解決水災隱患,提升了該村人居環境。
受颱風「利奇馬」影響,全市降雨量劇增,造成洪澇災害,服務隊果斷放棄休息時間,第一時間到達受災現場,全面受災情況,在抗洪預防、搶險等方面積極開展工作,主動參加抗洪24小時值班,與村兩委一起同甘共苦,全面保證人民安全。
協助各村積極開展「戶戶通」工作,著力提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深入廁改工作一線,加強鄉村基礎建設,積極探索文化建設新途徑.....市派峽山區鄉村振興服務隊的工作仍在繼續。
區新聞宣傳中心 記者:曹龍
原標題:《用初心踐行使命 繪最美鄉村畫卷——記市派峽山區鄉村振興服務隊工作紀實》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