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在十月革命的影響下,東北地區的工人階級和廣大愛國民眾的革命覺悟得到了極大提高。東北地區和全國一樣,進入了一個覺醒的時代。
圖為中東鐵路哈爾濱站。(資料圖片)
毛澤東指出:「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等東北地區毗鄰蘇俄,中東鐵路貫通其間,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條件使得東北成為國內較早聽到十月革命隆隆炮聲和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地區。
旅俄華工最先接受十月革命思想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被招募到歐洲做工的數十萬中國工人先後經中東鐵路返回祖國,其中不少人留在了東北,留在吉林的就有近2萬人。他們當中的許多人參加過十月革命的戰爭,經受過革命洗禮,是最先接觸到馬克思列寧主義並付諸實踐的一支中國無產階級隊伍,同時又是一支向國內傳播馬列主義的生力軍。
旅俄華工聯合會會長劉澤榮(又名劉紹周)代表中國工人階級出席共產國際第一次大會和第二次大會,是唯一受到革命導師列寧三次接見的中國人。經俄共(布)中央委員會批准,華工聯合會內部還成立了共產黨支部。在俄國共產黨華員局領導下,旅俄華工黨員為傳播和宣傳馬列主義做了大量的工作。十月革命後,旅俄華工陸續歸國,劉澤榮和華工聯合會莫斯科分會會長張永奎留在了哈爾濱,劉澤榮進入中東鐵路局工作。反動當局對此感到十分不安,1919年1月29日,黑龍江督軍鮑貴卿給北京政府的密電中說:「歐俄華工附和激黨回國鼓吹社會主義。」1月30日,吉林省長郭宗熙密電各道尹,要求嚴密防範一些歸國華工……儘管反動當局處處嚴加防範,但是仍有許多回國華工躲過反動軍閥的嚴格檢查,巧妙地將刊載有宣傳十月革命勝利的消息和宣傳馬列主義思想的報刊,如《旅俄華工大同報》《華工醒世報》《社會警鐘》《工人寶鑑》等帶回中國。這些書籍在國內流傳後,給廣大工人帶來了很深的影響。歸國華工還將親眼目睹、親身經歷和親耳聽到的有關俄國革命和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情況,傳播給周圍的人。通過他們的宣傳和介紹,國內的工人了解到了十月革命的情況,深受鼓舞。
旅俄華工的歸來,不僅壯大了中國工人階級的隊伍,也促進了工人的覺醒,加快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步伐。
俄國布爾什維克黨在東北地區宣傳馬列主義
由於沙俄佔據中東鐵路,中、俄工人早有接觸,東北工人接受俄國共產黨的影響早於全國其他地區。早在十月革命前,俄國布爾什維克黨就活動在中東鐵路哈爾濱總工廠,並在中國工人中進行系統的宣傳。1905年11月,來華的布爾什維克以哈爾濱總工廠為基地,建立了布爾什維克組織,在舒米雅茨基(後任共產國際遠東書記處負責人)的領導下,開展革命活動。布爾什維克在中東鐵路的活動給東北人民以很大影響。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勝利的消息在革命勝利當天就通過無線電報傳到哈爾濱。最早得到消息的中東鐵路的中國工人、革命士兵為之熱烈歡呼和慶祝。1918年10月,俄共(布)幫助中國工人在中東鐵路哈爾濱總工廠建立起自己的工會——三十六棚工業維持會,這是中國工人建立的最早體現中國工人根本利益的工會組織之一。
1919年3月共產國際成立後,更有大批俄共(布)黨員幹部被派到中東鐵路工作。在俄共(布)遠東局符拉迪沃斯託克分局領導下,俄共(布)通過在東北地區組織工團,主辦講演會宣傳馬列主義和革命思想。在哈爾濱成立的勞工大學,每晚舉行公開演講,演講題目有社會主義史、工人運動史等。俄國布爾什維克還在東北創辦報刊,由俄國工兵蘇維埃和職工聯合會創辦的機關報,如《勞動之聲》《前進報》等達10多種,這些被稱為「紅黨」的革命報刊,經常刊載革命理論,介紹俄國革命等,在宣傳十月革命和馬列主義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俄共(布)還把宣傳共產主義的讀物和小冊子譯成中文,如《蘇俄真理報》《共產革命》等,在一些書店售賣。
俄共(布)在東北地區的宣傳活動,使一部分先進的中國工人較早地接受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並在各地的革命鬥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先進知識分子積極傳播進步思想
五四運動前後,一些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進步青年,如周恩來、瞿秋白等人先後來到東北地區。他們在東北的活動,擴大了馬列主義的宣傳和影響。1917年夏,周恩來專程到哈爾濱看望南開學校好友鄧潔民。鄧潔民在周恩來的熱情鼓勵下,創辦了東北最早的一所現代私人學校——東華學校。1920年秋,周恩來在赴法國勤工儉學前,再次到哈爾濱向鄧潔民辭行。周恩來為東華學校學生就中國社會的前途等問題進行了演講。東華學校此後不僅成為馬列主義宣傳活動的重要基地,同時也是通往蘇俄的秘密聯絡點。革命人士張太雷赴莫斯科參加共產國際第三次代表大會往返經過哈爾濱,吃住都是在東華學校。在京津等地求學並接受新文化運動洗禮的東北籍學生,也為東北傳播十月革命經驗和馬列主義思想作出了貢獻。他們經常把傳播新文化和宣傳社會主義的《新青年》雜誌寄給東北的親友。1920年10月16日,瞿秋白等3人,以北京《晨報》和上海《時事新報》記者身份,赴蘇俄採訪考察,在哈爾濱停留50多天。瞿秋白通過找在哈爾濱的俄國共產黨人談話,參加俄僑紀念十月革命3周年大會等活動,第一次聽到了雄壯的《國際歌》,令他激動不已。瞿秋白在《餓鄉紀程》一書裡記述了當時激動的心情和慶祝大會熱烈的場面:看壇下擠滿了人,宣布開會時大家都高呼「萬歲」,這時全體到會者哄然起立唱《國際歌》,聲音雄壯得很——這是我第一次聽見《國際歌》……瞿秋白等人不斷將哈爾濱所見所聞傳給北京《晨報》。到1920年12月10日離開哈爾濱時,共發新聞稿13篇。瞿秋白幾次提到,在哈爾濱的日子裡,他們感受到了「共產黨的氣息」。這是他通過大量的社會調查、十月革命在哈爾濱的餘波、蘇俄紅軍在遠東的節節勝利,而呼吸到的「共產黨的空氣」。從蘇俄回國後,瞿秋白把《國際歌》的歌詞譯成中文,從此,《國際歌》便在中國傳唱開了。
在十月革命的影響下,東北地區的工人階級和廣大愛國民眾的革命覺悟得到了極大提高。東北地區和全國一樣,進入了一個覺醒的時代。通過中東鐵路來往於蘇俄的這條紅色之路,不僅拓寬了馬列主義的傳播渠道,而且也促進了中國共產黨的建立。1920年4月,經共產國際批准,俄共(布)遠東局海參崴分局外國處全權代表維經斯基等來華了解中國革命運動發展的情況,他們通過中東鐵路,由滿洲裡入境,經哈爾濱、長春、瀋陽到達北京,然後又去了上海,維經斯基先後會見了李大釗和陳獨秀。
1920年8月上海建立起中國共產黨第一個早期組織,為中國共產黨的正式成立奠定了基礎。1921年7月,黨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正式成立。(侯遠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