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歲的女兒瑜瑜和我討論了一個有趣的問題,古代有沒有兒童節,古代的孩子沒遊戲機沒電腦沒網絡他們玩什麼?她甚至還建議我六一節爺爺給自己放假一天,放開了玩一天,還可以和她一起到學校過兒童節。
還真是被孩子問到了,也被孩子的提議暖到了,「女兒是媽媽的貼心小棉襖」還真是有道理。為了保持做媽媽的那點尊嚴,只好查各種資料了解「六一兒童節」。
半天折騰下來,還真的沒有找到專門寫兒童節的書籍,那麼在我國古代有兒童節嗎?他們又是怎樣慶祝「兒童節」的呢?
這個節日在不同的年齡段和性別之間有著不同的活動內容。如文人們集在一起飲酒賦詩被稱作是修禊,王羲之最著名的書法帖子《蘭亭集序》就是來源於蘭亭修禊;女子會結夥到河中沐浴,認為這會去除鬼怪作祟,消除疾病,多生子女,所以才會被稱作是女兒節。而兒童們怎麼樣過這個節日呢?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屈原。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看著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於五月初五,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 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丟進江裡,為的是讓魚鱉蝦蟹吃飽,以避免它們咬壞屈原的身體。人們見後紛紛仿效。
有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原。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後來,就有了每年的五月初五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這一天小孩子可以不去學堂上學,會和家裡的大人一起慶祝端午節,除了吃粽子還要佩戴香囊,佩香囊: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佩戴到身上驅邪。唐朝詩人殷堯藩有一首詩就是寫端午節孩子們過節的情景的。
在我國,農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氣溫暖,草木飄香,這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或「女兒節」,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也是古時候姑娘們最重視的日子。 七夕乞巧,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間愛情傳說之一——牛郎織女的故事。
相傳在很久以前,南陽城西牛家莊裡有個聰明、忠厚的小夥子,父母早亡,跟著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馬氏心腸極狠,經常虐待他。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給他九頭牛,卻讓他等到有了十頭牛時才能回家,牛郎無奈只好趕著牛出了村。
在山裡他遇到一個老神仙,老神仙送給他一頭病牛,善良的牛郎精心照顧生病的老牛,老牛感激他的照顧,幫助他認識了到凡間遊玩的織女,牛郎和七仙女一見鍾情結為了夫妻,他們過了一段很幸福的時光,後來玉帝知道織女偷偷下凡還結婚生子了,氣急敗壞的把織女捉回來天庭,把牛郎和織女放在了天河兩邊相望不能相聚,到了七月初七這一天,被感動的成千上萬隻喜鵲會飛到天和搭建喜鵲橋兩人才能相聚一一天。
七夕節這天確切的說應該是女孩子們的兒童節。因為這一天女孩子可以穿針引線做些小物品乞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個地區的乞巧的式線不盡相同,各有趣味。
二
1942年6月德國法西斯槍殺了捷克利迪策村16歲以上的男性公民140餘人和全部嬰兒,並把婦女和90名兒童押往集中營。村裡的房舍、建築物均被燒毀。好端端的一個村莊就這樣被德國法西斯給毀了。

為了悼念利迪策村和全世界所有在法西斯侵略戰爭中死難的兒童,1949年11月,國際民主婦女聯合會在莫斯科舉行理事會議,中國和各國代表憤怒地揭露了帝國主義分子和各國反動派殘殺、毒害兒童的罪行。為了保障世界各國兒童的生存權、保健權和受教育權,為了改善兒童的生活,會議決定以每年的6月1日為國際兒童節。
1925年國際兒童幸福促進會倡議建立兒童紀念日,英國、美國、日本等國積極響應先後建立了自己國家的兒童節,英國規定每年的7月14日為兒童節,美國規定5月1日為兒童節。日本的兒童節很特殊,分男女兒童節,男兒童節5月5日、女兒童節3月3日。
跛腳貓的話:我們中國是把14歲以下的孩子都定義為兒童,當下的兒童生活在這個富饒,繁榮的國家,過六一兒童節的方式豐富多彩,只要孩子願意,家長和老師都會滿足孩子的要求。
我的女兒給我了一個肯定要過兒童界的答案。她說「媽媽,你們大人為什麼想事情那麼複雜呢?只是一個節日,我們一起玩的開心就好,不要那麼計較是大人還是孩子了好不好,有時候我們小孩子為你們這些大人「操碎了心」。」
您覺得孩子說的對嗎?感謝留言區留言一起過兒童節。提前祝所有大人小孩兒童節快樂。我是跛腳貓,每天分享好故事的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