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中國最牛的大學,可能很多人第一印象就會想到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從今天的角度來說,這個答案是顯而易見的。不過,在民國時期,有一所大學卻能遠甩今天的清華、北大好幾條街。甚至是當時排名亞洲第一的國立中央大學,也只能望塵莫及。這所大學只存在了8年零11個月,但卻培養了一大批中國乃至世界最頂尖的人才。這個大學的名字叫「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簡稱「西南聯大」。
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日軍迅速侵佔了北京、天津等地。北大、清華、南開三所大學被迫南遷,並在湖南長沙合併組成了國立長沙臨時大學。可是,隨著日軍鐵蹄的步步逼近,長沙也變的岌岌可危,還時常受到日軍飛機的轟炸。在此形勢之下,長沙臨時大學也被迫撤往雲南昆明。
由於戰時交通困難,所以撤退線路共分三條。第一條從長沙到香港,然後渡海到越南海防港,再從越南乘火車到達昆明。大多數教師、家眷,以及部分女同學走的都是這條線路。學校的圖書、實驗器材、儀器、標本等物品也都是通過這條線路運送至昆明;第二條線路是從長沙沿湘桂公路到廣西桂林,再經柳州、南寧、越南河內,從那裡轉乘火車入昆明。走這條線路的人數最多,經濟條件較好的男同學和沒走第一條線路的女同學都是走這一路;第三條線路由湖南出發,橫穿湘、黔、滇三省,徒步行走到昆明,師生們還給隊伍取了個很有個性的名字「湘黔滇旅行團」。
經過兩個多月時間的遷徙,師生們終於相繼抵達昆明,長沙臨時大學從此改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西南聯大到底有多牛呢?我們先來看看這所學校的師資力量。可以這麼說,當時還在世的民國時期學者,大部分都有在西南聯大任教的經歷。比如國學大師陳寅恪、吳宓、錢穆、劉文典;哲學家馮友蘭、金嶽霖;文學家錢鍾書、朱自清、沈從文、聞一多;數學家華羅庚;物理學家周培源。
接下來我們再看看西南聯大培養出了哪些學生。根據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北京校友會1996年編輯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校史》記載,西南聯大從1937年至1946年,共有約8000名學生通過了入學考試,最終畢業的學生為3343名。約有1100多名學生中途投筆從戎參加了中國遠徵軍和空軍,雖然這些人沒完成學業,但他們卻把自己的青春熱血灑在了為民族解放的偉大事業上。
從西南聯大走出來的學生中,有兩人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是楊振寧、李政道;有五人獲得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他們是黃昆、劉東生、葉篤正、吳徵鎰、鄭哲敏;有八人獲得了「兩彈一星功勳獎章」,他們是鄧稼先、朱光亞、趙九章、郭永懷、陳芳允、屠守鍔、楊嘉墀、王希季;此外,還有174人當選了「兩院」院士。
抗戰勝利後,西南聯大也結束了它的歷史使命。1946年5月4日,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舉行結業典禮,7月31日宣布結束,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遷回原址。西南聯大前後只存在了8年零11個月,在如此短暫的時間中,它卻為中國培養出了大批頂尖人才,保存了抗戰時期的重要科研力量。西南聯大所創造的輝煌成就,可能再也沒有哪所學校能夠超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