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考古不是簡單的「海底撈」!更多依賴海洋探測和潛水技術

2020-12-15 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本報記者 陸成寬

近日,威海灣一號甲午沉艦遺址保護區域劃定論證會在山東威海劉公島上舉行。經專家論證,歷經兩個月的水下考古調查,現已基本確認清代北洋海軍旗艦「定遠艦」的沉沒位置,並出水一批沉艦遺物,這是2014年以來北洋甲午沉艦系列調查與研究工作的又一重大成果。

這些年,水下考古成果豐碩,從「南海一號」到江口沉銀,從「華光礁一號」到甲午沉艦,水下考古不但讓眾多珍貴文物浮出水面,而且為歷史研究點亮了一盞明燈。那麼,究竟什麼是水下考古?它與陸上考古相比有哪些不同?進行一次水下考古要經歷哪些步驟?帶著這些問題,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

海洋探測技術是水下考古的基石

「目前我們對考古學的大致定義是根據古代人類通過各種活動遺留下來的實物資料以研究人類古代社會歷史的一門科學。」山東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水下考古研究室主任王澤冰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水下考古作為考古學的一部分,是田野考古學在水域的延伸。水下考古獲取資料的手段和方法是區別于田野考古學的,主要依託於海洋探測方法和潛水技術的發展,但是兩者的共同目標是一致的,都是通過實物資料來研究人類古代社會的學科。

「水下考古由於使用了更多新的設備、探測技術和研究手段,應該說完善和深化了考古學的方法論,從整體上擴充了考古學知識領域。」王澤冰說。

水下考古和陸上考古的最大區別在於獲取資料的環境不同,人類必須依靠專用潛水設備在水中或水下長時間的活動,水下考古工作者在潛水裝備保障生命安全的前提下,才能開展獲取相關考古資料的活動。我國有160多位水下考古專業人員,目前在一線工作的可能不足80人。

另外,相比田野考古,水下考古對遺蹟遺物的探測方法也不同。田野考古主要通過人工調查和考古鑽探的方式獲得地表或地下文化遺存的基礎資料;而水下考古調查多以海洋探測技術為支撐,依靠聲學和磁學設備探尋水下遺存,採用精準的GPS設備獲取準確位置,然後再通過人工潛水和水下機器人探查,最終獲取確切的實物及影像資料。

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水下考古研究所所長姜波曾表示,水下考古離不開科技進步。首先,人類的潛水能力有限,水下考古作業深度通常不超過30米,而藉助載人深潛技術,可大大拓展水下考古的空間範疇。其次,中國海岸線水體能見度不是很好,特別依賴探測技術如聲吶、光學、磁力方面的設備。只有在探測技術方面不斷突破,才能實現水下考古由淺海向深海的邁進。第三,出水文物的保護處理也是一個世界性難題。有些水下文物非常脆弱,這對保護技術及操作能力的要求也更高。

關鍵在於尋找到一個準確的點

在王澤冰看來,水下考古主要採用海洋探測的方法和潛水技術,同時也囊括考古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當然海洋探測水平的高低直接關係到水下考古的效果,畢竟水下考古更多的是探尋一個準確的點,而這個點在海洋探測中往往會被忽略掉。我們常用的設備一般有多波束探測聲吶系統、旁側聲吶、海洋磁力儀和淺地層剖面儀。」王澤冰說。

例如,近幾年開展的「威海灣清甲午沉艦水下考古調查研究課題」,主要是針對甲午沉艦進行物探掃測。研究中首先使用磁力儀對劉公島灣進行覆蓋式掃測,從中探測到磁異常點區域,然後再以探測到的磁異常點為中心,在四周劃出一定的範圍,使用多波束、側掃聲吶系統和淺地層剖面儀對這個小區域範圍進行更加精細的海床面和海床底部探測,這樣我們就基本擺脫了「大海撈針」式的工作,能夠更加及時、準確地探測到某一個未知水下遺存點的位置。

那麼,在確定了一個遺存點之後,就馬上下水進行考古嗎?還不能。王澤冰指出,首先需要對擬開展的水下考古項目進行前期調研,搜集儘可能全面的史籍資料,包括地方志、海事檔案、家族檔案及官方記錄等;然後再派出專門的調研人員到現場進行走訪,主要尋找口碑資料、搜集相關出水實物,以及地方文博部門或者檔案部門保存的實物資料等;還需要調研人員到實地水域查看一下水域現狀,儘可能收集相關水域的所有信息,包括擬開展水域的權屬問題、水文資料、潮汐情況及周邊社會習俗等詳細信息。

「正式的水下考古步驟與田野考古步驟一樣,調查勘探是第一步,試掘或者發掘是第二步。」王澤冰說。

水下考古時,由水下考古隊員潛水探摸中發現的零散文物,會首先做好位置的標註,包括方位、埋藏現狀、距離搜索點的距離等,拍照繪製水下位置圖後,方可將文物帶離出水,然後由現場的出水文物保護組人員立即對其開展出水文物保護程序。「對於體型較大的文物,先由考古隊員在水下將其用繩索固定好,確保起吊過程中不會出現意外滑落或磕碰,然後採用提升浮力帶或者使用甲板上吊機將其打撈上岸。」王澤冰說,第三步,進行出水文物保護、資料整理和研究,最後發表考古報告和研究論文。後續的水下遺存的保護工作、保護區域劃定、遺址的展示和利用主要由相關文博單位主導進行,水下考古負責提供相關的技術指導和基礎資料支撐。

歷經30餘年發展成果豐碩

經過30多年的發展,我國水下考古事業從無到有,逐漸發展壯大。迄今為止,我國對遼寧綏中三道崗元代沉船、山東膠南鴨島明代沉船、福建平潭大練島元代沉船、平潭碗礁一號清代沉船、西沙群島「華光礁一號」宋代沉船、廣東「南海一號」宋代沉船等遺址進行了科學發掘,出水了一大批水下文物。

另外,先後開展了河北曹妃甸晚期沉船,天津塘沽一號沉船,威海灣一號甲午沉艦,煙臺蛤堆後沉船,蓬萊墟裡沉船,長島日俄戰艦,膠州灣沉艦,舟山沉船,廣東南澳一號、二號沉船等水下考古調查工作。

我國水下考古走過了從灘涂發掘到近海打撈再到遠海作業的歷史進程。1974年,泉州灣宋代古船的發掘,是考古學界在海岸灘涂對古代沉船進行發掘和開展多學科合作研究的成功之作;2007年,廣東陽江「南海一號」沉船的打撈,在國際水下考古學界率先採用沉箱整體打撈技術,堪稱近海沉船考古的一次創舉;2007—2008年,西沙「華光礁一號」沉船的發掘,標誌著我國水下考古的工作水域已經由近海擴展到了遠海海域。不僅如此,我國還在內水水域,如湖泊、水庫、內河、運河等水域,開展了一系列的水下考古項目,如四川彭山江口沉銀遺址考古調查、安徽太平湖水域水下考古調查、湖北丹江口庫區水下考古調查等,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相關焦點

  • 水下考古「潛」向深海
    今天,中國載人深潛技術與水下考古「聯姻」,終於實現了中國深海考古「零的突破」……4月18日上午8點,「探索一號」科考船在海南三亞起航,搭載著載人深潛器「深海勇士」號和水下考古工作者,向西沙北礁海域駛去。此後的八天,工作人員在那裡進行了我國首次深海考古調查。
  • 張瑞:我和我眼中的中國水下考古
    在中國水下考古老師前輩和潛水教練們的「恩威並施」下,在經歷了精神與身體沒齒難忘的、超出想像的艱苦訓練與考核後,張瑞終於跨入了中國水下考古的殿堂,成為一名水下考古隊員。也有各地的考古與文物保護科研機構與參與過水下考古培訓的人員,他們是兼職從事水下考古項目工作的。水下考古領域的危險程度和技術門檻比較高,從業人員需要經過嚴格的培訓。
  • 南海一號打撈工程可申請專利 考古技術先進(圖)
    可以說,「華天龍」的建造集中了諸多部門和領域的智慧。  中國水下考古世界領先  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專家崔勇,擅長在水下考古調查和發掘方面的技術研究。他說,從2001年起對「南海Ⅰ號」的多次調查和試掘表明,中國水下考古的工作方法和技術手段已經非常先進,步入了世界領先行列。
  • 吉影潛水拍攝機器人:為探索海洋而生
    相對於陸域和空域,海底環境複雜得多,對機器人識別探測、信號追蹤、運行等能力的要求更高。吉影潛水拍攝機器人泰坦就是全球首家實現量產的消費級智能水下機器人,可實現水中行進、轉向、浮沉,可滿足海洋探索、潛水拍攝等不同應用場景需求,簡單易操作,人人都可輕鬆掌控。在水下,通訊和運動控制非常困難。
  • 以水下智能為核心打造水下應用生態,潛水俠獲零度資本千萬級天使輪...
    近年來,在無人機市場的帶動下,水下智慧機器人產品也開始嶄露頭角,並在資源調查取樣、打撈和軍事等方面獲得廣泛應用。同時隨著網際網路、人工智慧、智能製造等技術的發展和民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大眾對於水下領域的探測需求也在日益增長,水下智慧機器人的市場正在一步步向商業、民用等領域擴張。
  • 專業「海底撈」!聽聽他們說寶貝怎麼撈
    物理探測面積達50平方公裡,總探測距離達566公裡。在膠州灣內、竹岔島周邊、大公島南部海域共發現水下疑點23處,潛水核查了其中14處疑點,累計潛水89次,潛水時長3127分鐘。其中水深超30米的潛水32次,時長達1034分鐘。其中,在大公島南部海域發現並確認的1處一戰時期的大型沉艦遺址,是本次調查最重要的收穫。
  • 潛水新伴侶:PowerRay水下機器人
    如果你對海底世界非常感興趣,熱愛潛水,想要探索海洋深處的奧秘,你就絕不該錯過臻迪在CES 2017展會上發布的水下機器人——PowerRay小海鰩。這款水下無人機不但能幫你實現探索海洋的夢想,而且它還是一臺釣魚神器,通過聲吶裝置和智能誘魚燈讓釣魚這件事變得更有趣。
  • 臺灣系統性水下考古第一人 9年找到古沉船78艘
    考古潛水人員探測沉船基地,圖為去年發現綠島一號作業。圖:臺灣《聯合報》    「中研院」去年新科院士臧振華是臺灣系統性水下考古第一人。圖:臺灣《聯合報》   中新網1月26日電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不少人類文明秘寶沉埋海中,卻無人知。半世紀前,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繼陸上考古後,積極發展水下考古,讓這片沉默的歷史發聲,臺灣則遲至近20年才有作為。
  • 大學生競賽知識點:海洋工程與技術
    182.長期工作在海水下的海洋儀器會存在什麼問題?海洋水下儀器特有的問題是海洋儀器的腐蝕和失效。海水含鹽,長期浸在海水中的海洋儀器會生鏽,另外,海洋儀器的測量窗口很容易被海洋生物附著。因此,防腐蝕和生物附著也是海洋儀器開發中的關鍵技術183.首先到達世界海洋最深的「馬裡亞納海溝」的深潛器名稱是什麼?
  • 臨清水下封堵推薦這家【潛達潛水】
    臨清水下封堵推薦這家【潛達潛水】潛達潛水打撈服務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業從事水下打撈、水下工程、潛水工程服務的公司。公司以專業潛水人員、先進的技術設備、優質的服務質量、高效的服務效率、熱情的服務態度,立足市場。
  • 兩岸文保論壇臺北召開 專家盼加強水下考古合作
    今年論壇由臺灣方面邀請,首度以「水下文化資產之保護與合作」為題。兩岸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展開相較於海外都屬晚近。大陸始自1987年,臺灣則從1995年萌芽。如今,方興未艾的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被兩岸專家學者公認為最具潛力的範圍,合作面向寬廣。
  • 海洋地球物理探測方法綜述(二)物理測井,地熱,水深和電磁
    (5) 海洋水深測量方法       海洋水深是用回聲探測儀測量的。我們在研究海水深度和海底地形地貌時所用的探測技術為海底聲波探測,有多波束測深、側掃聲吶和海底地層剖面測量技術。這三種技術工作原理相似,但由於探測目標不同還是有許多區別,使用的聲波頻率和強度也有差異。由於低頻的探測深度較深,高頻的解析度較高,一般低頻用於探測深海水深和海底淺地層剖面,高頻用於側掃海底形態和淺海水深。
  • 解開水下「時光膠囊」的密碼——2018年中國水下考古成果亮點掃描
    借力前沿科技潛入南海深處、開展國際合作走向紅海、不懈努力發現「經遠艦」……記者從25日在青島召開的2019年全國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會議上獲悉,2018年,更多「時光膠囊」的秘密在水下考古工作者的孜孜追尋中浮出水面,中國水下考古事業在更廣闊的天地中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 考古蛙人:潛水22米像進地獄
    日前,記者採訪到遼寧水下考古者,為您解開這些疑問。  潛水到達22米就像進入地獄   由於水下考古資質證書考核嚴苛,加上該工作的危險性,全國現具有水下考古資質證書的只有80來人,目前還在從事該工作的只有50餘人。  目前遼寧具備水下考古資質證書只有3人,其中一人已不再從事水下考古。剩下的兩人是38歲的馮雷和31歲肖新琦。
  • 「南海一號」重啟中國水下考古進程 曾停滯18年
    這也是中國水下考古的最新進展,從1987年到現在,20年間,這艘被命名為「南海一號」的沉船已經成為中國水下考古裡程碑式的標誌,它的發現和打撈過程充滿各式各樣的奇蹟和波折,亦如中國水下考古本身的進程一樣:從沒有一個水下考古人員,沒有一套水下考古裝備開始,到目前已經著手操作世界上最具難度的水下考古實踐。
  • 知識窗▏對水下機器人(ROV),你知道多少?
    ROTV擁有較大的尺寸,且通過拖纜能提供足夠的電力和數據傳輸速度,因此ROTV能比AUV等搭載更多的測量設備和傳感器。ROTV測量具有很高的穩定性,能獲得精確的經緯度、高度等位置信息。ROTV的直線測量方式可用於海底線纜及管道檢查,以及軍事上探測魚雷等。與WROV相比,ROTV的測量速度較快,但不能像WROV那樣執行更深入細緻的工作。
  • 「水下清道夫」張旭東:潛水撿垃圾 環保還娛樂
    張旭東坦言,大學時期沒有參加過環保相關的社團組織或活動,去三亞實習並開始學習潛水時,也沒有真正接觸和關注水域環保相關的問題,「第一次接觸潛水和接觸海洋,還是比較興奮,也沒有去想那麼多,主要還是想著玩和去上課。」&nbsp&nbsp&nbsp&nbsp張旭東出生在貴州山區,到三亞前,他從來沒有見過大海。
  • 哈工程教授為你揭秘「舞動的水下精靈」
    水下機器人作為海洋探索與開發的重要技術手段,是海洋技術裝備皇冠上的明珠。 今天就讓哈爾濱工程大學船舶工程學院孫玉山教授帶領我們一起探尋水下機器人的奧秘所在。
  • 有束光|潛水俠創始人侯鵬:創新水下智能設備新氣象
    腦海中醞釀了好幾年的水下機器人在向他招手,2015年年底,侯鵬離開華為,創辦了潛水俠。與他聊創辦潛水俠的故事,發現他有些像江湖中的俠隱,不標榜,不極端,做好分內事,兼顧身邊人。好的產品能使人產生好的體驗,好的體驗能幫助人們享受愉快的一天,更多普通人的日子幸福了,國家才會越來越好。他希望潛水俠研發的產品能給社會帶來這樣的意義。
  • 水肺潛水和自由潛水有什麼不同
    自由潛水員在水下比水肺潛水員行動更自由。沒有較為沉重的裝備,自由潛水員可以快速移動,跟上同樣快速移動的魚兒們;屏息同樣意味著沒有氣泡,可以避免嚇跑海洋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