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們大概都知道一種普通形式的噴泉,這種噴泉相傳是古代的力學家希羅設計的。我在這裡先談一下它的構造,然後再談這種有趣裝置的新的形式。希羅噴泉(圖205)是由三個容器組成的,上面一個是沒有蓋的碟子(a),下面兩個是密閉的球(b和小這三個容器用三根管子連了起來,連接的方法見圖。在碟子a裡裝著一些水、球b裡裝滿水、球c裡裝滿空氣的時候,噴泉就開始起作用了:水沿著管子從a流到c,把c裡的空氣排到球b裡;球b裡的水受到進來的空氣的壓力,就沿著管子往上冒,在容器a上形成噴泉。到球b裡的水流完為止,也就是說它裡面的水全部流進了球C裡的時候,噴泉就停止噴水了。這就是希羅噴泉的老的形式。在今天,一位義大利學校教師已經改造了這種噴泉。這位教師由於自己的物理實驗室設備太少,不得不運用自己的創造性來簡化希羅的噴泉裝置,結果他想出了一種用最簡單的設備來製造新噴泉的方法。在新裝置裡,藥瓶代替了球形容器,橡皮管代替了玻璃管或金屬管。上面那個容器也不一定要穿孔,只要像圖206的上圖所畫的那樣,把橡皮管的一端放在裡面也成。
經過這樣改造以後的儀器,使用起來就十分方便:當瓶b裡的水經過碟a全部流進了瓶C的時候,只要簡單地把b、C兩個瓶子換一下位置,噴泉就會重新噴水;不過不要忘記,同時也要把噴嘴移到另一條管子上去。
改造以後的噴泉還有一種方便的地方,就是使我們有可能任意變動容器的位置,來研究各個容器的水面之間的高度差對水流噴射高度的影響。
如果你想把噴泉的噴射高度加大好幾倍,只要把這個裝置下面的兩個瓶裡的水換成水銀,空氣換成水,同時把噴嘴移一下(圖207)就可以做到。這個裝置所起的作用是容易明白的:水銀從瓶C流進瓶b的時候,就把瓶b裡的水排出去,造成噴泉。水銀的密度是水的13.5倍,我們知道了這點就可以算出,這時候的噴泉可以噴多麼高。讓我們用h1、h2、h3來表示各個液面之間的高度差。現在我們可以研究一下瓶C裡的水銀是用多大的力在向瓶b流去的。兩瓶之間的連接管裡的水銀受到了兩方面的壓力。在右面對它起作用的是h2的這麼一段水銀柱的壓力(這個壓力等於13.5h2這麼高的水柱的壓力),加上h1這麼高的水柱的壓力。在左面起作用的是h3這麼高的水柱的壓力。總起來看,水銀所受的壓力等於這麼高的水柱的壓力:
13.5h2+h1-h3
但是,h2-h1=h2,所以我們可以用-h2來代替h1-h3,上面那個式子就變成
13.5h2-h2
也就是12.5h2。這樣看來,水銀壓進瓶b裡去的壓力是一根高達12.5h2的水柱的重力。從理論上來說,噴泉噴射的高度應該等於兩個瓶裡的水銀面的高度差的12.5倍。但是摩擦力會把這個理論上的高度稍微降低一些。
雖然是這樣,這個裝置仍舊使我們有可能得到很高的噴射水流。譬如說,為了使噴泉達到10米的高度,只要把一個瓶移到比另一個瓶大約高1米的位置就夠了。奇怪的是,從我們的計算可以看出。碟a離水銀瓶的高低對水流的高度一點沒有影響。
來源:《趣味物理學》
(責任編輯:汪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