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排名是全世界都知道的事兒,而且有專門研究排名的第三方大學辦學質量的機構或者研究組織。儘管這些機構或者組織評價大學辦學質量的標準不一,得出的排名結果會有差異,但是還是頗受人們的關注。
例如,此前軟科機構發布「2020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結果是哈佛大學、史丹福大學、劍橋大學穩居前三名。事實上,對於這些世界名校而言,任何排名都缺乏實際意義,即便不排名人家還是聞名世界。
哈佛
正如有網友所說,大學是否有名不是靠排名排出來的,就像名人有名不是靠什麼組織投票評選出來的一樣。但是不管怎麼說,我們可以從排名中看出大學之間的差距,思考名校辦學歷史、辦學理念和優質生源之間的關係。
任何名校的持續存在,首先需要名教授的存在,其次需要源源不斷的優質生源的接續。任何名校都離不開足額資金、名教授和優質生源三要素的支撐。人們都認同這樣的說法:考上名大學會有更好的未來。
大學是學校教育的頂端。一個人6年小學,3年初中,再加上3年高中,哪個階段對考上名大學才是關鍵階段?有人認為每個階段都是關鍵,有人認為高中是關鍵,也有人認為初中、高中是關鍵。
還有很多人覺得,學生初中畢業後能考進重點高中才是最關鍵的。最近就有朋友專門提到各地重點中學的升學率,考入名校的人數,談到誕生高考狀元的學校。
拼搏
朋友甚至認為,教育競爭的起跑線就在重點中學裡,那是看不見的學生之間的奮鬥和競爭,甚至是學校之間的競爭。
其實我們也看到今年中考結束後出現的高中名校排行資訊。比如,有資訊給出「全國高中排行榜」中所涉及的重點中學就達到100所。
而各地某些機構也相繼發布地方高中名校排行榜。例如,北京市重點高中排名前10名是:人大附中、北京四中、北師大附屬實驗中學、北大附屬中學、北京十一學校、清華附屬中學、中央民大附屬中學、北師大第二附屬中學、北京五中和北京八中。
起跑線
與普通高中相比,來自名高中的考生,有更多機會在志願表中寫下名大學的校名。教育到底有沒有起跑線?很難籠統地給出答案。但就高考競爭看,結合上述排名看,無論是全國100強高中,還是部分省市的高中名校,這些高中學校其實就是高考競爭的起跑線所在地。
有人說一個學生在義務教育學校學了9年,如果能考進這樣的高中名校,大學名校可能就會向你招手,畢竟名高中是名大學的主要生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