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10月16日19點35分,2020賽季中國足球超級聯賽第15輪打響爭冠組的第一場比賽,由河北華夏幸福對陣廣州恆大,在上半場0-1落後的情況下 ,最終憑藉著韋世豪、艾克森和吳少聰的進球,廣州恆大3—1戰勝河北華夏幸福取得第一回合勝利。
在上半場看比賽的時候,我腦海裡突然冒出了兩個畫面:一邊是Trump信誓旦旦地說著Covid將會如奇蹟般消失。另一邊則是卡帥說我們還是要耐心等到塔利斯卡的王者歸來。
對於塔利斯卡,我已經像美國人民預期Covid將會長期存在一樣做好了心理建設,但在上半場比賽踢得沉悶的時候,還是多少感覺到了無奈。
客觀地講一味怪罪塔利斯卡是不公平的,他的問題更像是一種結構性的問題——球隊的人員結構和戰術變化導致了他的短板無限放大而長處無處發揮——正如西方社會無法解決Covid更多是體制的問題一樣。 塔利斯卡的問題我們往期的文章有很深入的分析便不再贅述了,但球隊受到的影響卻是實實在在的,以至於所有人都看到了上下半場換人前後的巨大反差。尷尬,卻不得不接受這個事實。
▶ 01 鈍刀子和快刀子
不快意:鈍刀切物,破帆使風,樹陰遮景致——李商隱《義山雜纂》
足球評論屆長期有「鈍刀子是無法殺死比賽」的說法。而廣州恆大這場比賽的上半場,就是一把讓人看著頗為【不快意】的鈍刀子。
這場比賽上半場的失球看起來好像是防守端的問題,但實際上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因為進攻端無法對華夏幸福形成足夠的壓力,反而使得自己的中場承受了對方反擊的巨大壓力,從而在高球2點控制中出了問題。而在下半場廣州恆大讓對手防守壓力陡然增大之後,實際上華夏幸福就再也沒有組織起有實質威脅的進攻。
從上下半場的主要進攻數據對比來看,上半場的廣州恆大空有69.3%的控球率,高達320腳的傳球和88%的傳球成功率,卻只完成了5腳射門,只有1腳射正,進攻上全無建樹。
從上面的數據圖形來看,上半場的條形圖呈現出了過程和結果極致的不協調。控球率和傳球這類體現控制和組織過程的數據極好,但一旦進入到【到肉】的部分——在30米區域內組織傳球並形成射門機會並最終將球打進球門,數據則表現得相當差勁。
而相比之下,下半場的各項數據則顯得正常的多。66.2%的控球率和223次傳球帶來了43次的30米區域內傳球,並形成了7次射門4次射正3個入球的效果,過程帶來結果,順理成章。
那麼問題就來了:是什麼導致上下半場在進攻端產生如此大的差距呢?
我給出的答案是:缺乏提速和改變節奏的能力。
本場比賽上半場卡納瓦羅安排4231的防守站位和4141的進攻站位,防守時廖力生回來和何超組成雙後腰而進攻時廖力生頂上接近右前衛的位置。也就是說在廣州恆大在進攻時會在右路形成圍繞塔利斯卡的3~4人的配合小組(塔利斯卡、楊立瑜、廖力生),這個我們也可以從他們的熱圖中看得出來。
但可惜的是,這個配合的三人組都是缺乏持球攻擊能力的。儘管本場比賽他們在傳球流暢度上面做得已經相當不錯,但卻依然只能在河北華夏幸福在大禁區及其前沿所構建的防線外圍打轉而完全沒有辦法在對手防線上撕開一個口子。
即使廣州恆大可以在30米區域外圍以一腳出球的方式流暢地完成15腳以上的傳球,但因為完全處在相同的節奏中,實際上對於對手的防線而言仍然是沒有造成任何的壓力。而這樣的場景在上半場可謂比比皆是。
在以往廣州恆大面對大巴的時候。一個常用的攻擊方式是利用保利尼奧利強大的小空間內持球處理球能力,讓他在大禁區弧頂處持球做軸,其他進攻球員圍繞他穿插跑動和接應,並進一步把球傳到大禁區/肋部區域(相關戰術分析見:保利尼奧:廣州恆大不可或缺的進攻軸心)。但很不幸,本場比賽保利尼奧的狀態也很一般。而且由於塔利斯卡佔據了4231陣型中間的位置,保利尼奧在整個上半場在大禁區弧頂位置僅有2次成功的觸球。(上圖已把保利尼奧上半場在30米區域內的觸球用紅綠色標註,未標註的藍色為下半場的觸球或非30米區域觸球)
而由於右路的三人組基本遠離大禁區,往禁區內穿插跑位的球員人數不足,即使在成功把球傳導到保利尼奧的腳下時,也沒有更多的人和他在禁區弧頂處完成配合併進一步把球打入危險區域。
於是,就出現了上半場【鈍刀子】的尷尬局面。上半場比賽,從往30米區域傳球的位置圖上來看,我們可以看到以往廣州恆大依賴的大禁區弧頂和兩個肋部攻擊區域,以及整個禁區內,都是尷尬的真空。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使廣州恆大上半場在傳球上已經表現的足夠好,半場320次傳球,每分鐘傳球數10.2次,都是超過賽季平均的水準,卻還是沒能給華夏幸福的防線任何的壓力。
與之相反的是,下半場廣州恆大半場僅有223次傳球,每分鐘傳球數7.4次,完全不應該是一直控制型強隊應該有的數據,卻反而取得了更好的效果。何解?
這個時候我們不妨再來看一下這個熱圖的對比。下半場比賽卡納瓦羅幾乎把上半場的整個右路進攻組合全數換掉。而相比於塔、廖、楊在右路抱團配合,韋世豪、費南多和徐新的熱圖則完全沒有集中在某個點上,而是幾乎覆蓋了大禁區、肋部和邊路各個進攻區域。
如果各位讀者還記得本文開篇的那個上下場數據對比,應該會早就發現了上半場的成功突破數據是一個極度尷尬的0。而下半場這個數據則是6次。而正是這些個人突破,打破了雙方攻守的平衡。
從個人傳球數和每分鐘傳球數來看,韋世豪、費南多(尤其是費南多)比場上的其他人都更傾向於自己持球突破。
而無論是韋世豪、費南多還是徐新,都更傾向於傳更具有攻擊性的傳球而不是安全球,球隊的攻擊銳度得到了瞬間的提升。
於是下半場場上的畫風一變,再也不是上半場沉悶的攻擊模式。華夏幸福的防線也就再也無法好整以暇地面對廣州恆大的攻擊,動態變化的給了廣州恆大更多的攻擊機會。
而韋世豪和費南多雙爆點帶來的效果是顯而易見的。雖然直接有他們突破產生的進球可能只有那粒點球可以勉強算上,但他們對整支球隊進攻端的盤活作用卻不可忽視。
下半場的往30米區域傳球位置圖和上半場相比有明顯的不同,在禁區弧頂和肋部攻擊區域的傳球明顯增多。球隊的進攻不再像是被阻擋在大巴之外的水流,而是有了強大的縱向滲透力。
這便是提速能力和節奏變化帶來的從鈍刀子到快刀子的巨大變化。但我們也要看到,如今的恆大既沒有大中鋒,也沒有孔卡這樣的奶媽,甚至本場比賽裡面突破很帥很牛的費南多和韋世豪,在突破能力上實際上也不及2013年的雞爺,如果我們真的把他們的突破當作常規的依賴,在面對比華夏幸福更強大的防線的時候,是註定要吃癟的,而這場比賽上半場攻不進也守不住的狀態,很可能再一次成為球隊的夢魘。於是我們就不得不再次囉囉嗦嗦地提到廣州恆大在常規情況下如何破大巴和穩固防守的問題。
▶ 02 再論防線後撤與肋部亂跑流?
在間歇期分析廣州恆大可以向英超頂級球隊學習什麼的文章裡面,實際上也分析了2019的利物浦激進的前場進攻風格和穩健的後場防守。實際上這也是本賽季面對聯賽和亞冠雙杯賽的廣州恆大應該好好考慮的。
利物浦的攻擊的激進程度,則在利物浦接近13.5%的向進攻三區的傳球佔比數據中得到體現,smartpass的高頻率和低成功率,前場球權丟失54%的高佔比和後場極低的傳球失誤率,也無不昭示著利物浦這支球隊是一支後場穩前場勇的快速攻擊型的球隊。mingel,公眾號:我有一顆種子了廣州恆大和英超頂級球隊的差距有多大?
廣州恆大當然無法直接化身為世界頂級的球隊,但在足球的理念上卻並非不可借鑑。缺乏中鋒和中場傳球大師的廣州恆大,倘若無法形成自己常規的進攻手段,也將很難有更大的進步空間。2019的利物浦習慣於極快速的傳球,並傾向於在傳球中選擇風險更大的傳球路線,中場線也被要求激進地進入禁區增加搶點人數,其立足點是這條中場線跑不死的奔跑能力、回追能力、極強的在逼搶下處理球的能力以及後衛線的穩健處理球和防守能力,否則前場如此高的失誤將會讓他們陷入被反擊的苦海之中。
而在廣州恆大這裡,同樣的中場線對前插到禁區的攻擊要求,但中場線的奔跑能力卻顯然有著檔次上的差距。後防線的能力雖然在中超制霸,但邊衛助攻留下巨大身後空擋在大多數時候仍然會被中場的強力外援們利用,甚至本賽季中後場在逼搶下的處理球能力也存在問題。因此如果廣州恆大也想首先保證【後場穩】這個大前提,則防線的整體後撤是不得不考慮的選擇。
本賽季廣州恆大零封對手的場次只有6場,基本都是面對反擊能力較弱的球隊,面對反擊能力強的球隊屢屢丟球。實際上就是本賽季為了彌補攻擊線的不足而採取的陣型前壓導致的結果,而未來對手越來越強,這樣的戰術真的還能在繼續嗎?重新拾起去年十三連勝時期的防守陣型後撤的戰術可行嗎?至少在我看來,在本賽季的雙杯賽背景下是更合適的選擇。
而如果確定了要先穩後場,那麼必然面對的問題就是前場攻擊火力的問題。事實上本賽季卡納瓦羅已經極大地借鑑了去年十三連勝以來形成的弧頂/肋部的攻擊戰術,只是在塔利斯卡、費南多等人的使用上仍在不停地試驗,而且由於韋世豪第一階段長時間的養傷,以至於本賽季並沒有完全地把這個戰術做最為常規的應用。而如果接下來防線後撤大方略定下來,那麼重新找回這套戰術打法就成了題中之義,蓋因這是一套對進攻人數要求最小的戰術,他並沒有常規足球戰術從後場到前場的一整套推進和組織策略,而只是在攻擊線(保利尼奧)弧頂區域完成落位之後才會逐步展開。
在這套以保利尼奧為軸的弧頂/肋部亂跑流攻擊體系中,塔利斯卡顯然是格格不入的那個。在現在晉級希望很大的情況下,暫時放下對他狀態恢復王者歸來的幻想,更務實地以打造配合默契的亂跑流攻擊體系,理應是當下更為緊迫的事情。
最後,還是要抱緊超級賽亞人的大腿。
(全文完)
歡迎 轉發、點讚、在看 三連。也歡迎大家關注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