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丨何安安
李鎮西已經寫了83本書。近日,李鎮西的第83本書《教育的100種可能》經由灕江出版社出版,這位被稱作「中國的蘇霍姆林斯基式教師」的知名教育者說,「教育的100種可能,是源於孩子的100種可能。」
9月22日,李鎮西(右一)在《教育的100種可能》新書發布會上。
在這本書中,李鎮西寫了36位學生的人生軌跡,這些學生有的來自他20世紀80年代大學畢業後所帶的第一個班,也有的來自他退休前教的最後一個班。他們之中有教師、醫生、空姐、飛行員、藝術家、科研工作者、公交車司機、火鍋店老闆、足球教練、搖滾歌手等。他試圖超越師生情感和教育技巧,深入學生內心,展示他們的精神成長,並通過他們的人生經歷去展示他們的人生和當年教育的關係。他希望通過這些故事,讓包括家長在內的所有教育者明白:每一個孩子都有屬於他個性的成長和成功。
9月22日,李鎮西《教育的100種可能》新書發布會在三聯韜奮書店(美術館總店)舉行。發布會上,李鎮西將這本書稱為是他和學生共同締造的教育童話。書中的一位學生,成為了一名公交司機。為了完成這本書,李鎮西特意乘坐了他的公交車,他對李老師說:「李老師,我沒有出息,但乘客很喜歡我。」李鎮西說:「這就是出息。」
教育的本質是陪伴每一個孩子的成長,李鎮西在書中表示,我們尊重眼前的這個孩子,不是因為他「很可能」將來成為傑出人物,而是因為無論現在還是將來,他都是一個有尊嚴、有個性、有著豐富內心和獨立思想的人。
在完成這本書時,李鎮西有一個困惑,「因材施教」喊了兩千年,為什麼今天的教育依然把所有學生都往「應試教育」一條路趕,通過了的是成功者,被淘汰的是失敗者?「那麼多的家長、老師,都把學生往大學趕,往985趕,往211趕,可是很多學生永遠達不到那個目標。」李鎮西說,因為達不到,於是家長焦慮,老師急躁,整個社會焦慮不安。怎麼辦呢?他希望通過自己的這本書,通過這些孩子的故事證明:無論這個學生現在怎樣,將來都有無數種可能,「如果沒有這些學生,我的好老師是空的。」
那麼,什麼是真正的教育?李鎮西說,「使一個人努力在某件事上表現自己,表現出自己的優點來」,這就是真正的教育。學生在成長,李鎮西也在成長,回顧自己的教師生涯,他說:「我的教育其實傷痕累累。」而在這本書的最後的代跋中,他寫道:「並不是每一個學生都喜歡我」。在從教三十多年的生涯中,他反思了自己曾經犯下的錯誤:情不自禁地對不喜歡的學生冷眼相待,不由自主地挖苦諷刺,或不公正地批評、懲罰……對中等學生(「不起眼」的孩子)的冷落……還有更讓學生無法忍受的「老師偏心」。在發布會上,他說:「希望家長和老師通過這個書用另外一個眼光看自己的孩子,從容、欣賞、包容,和孩子一起創作出屬於自己的教育奇蹟或者說教育童話。」
《教育的100種可能》(上、下),李鎮西著,灕江出版社2020年9月版。
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中國教育學會自我教育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冉乃彥常年從事自我教育、家庭教育追蹤研究。在發布會中,冉乃彥說,他和李鎮西有過類似的經歷,雖然他當班主任時,帶的都是亂班、慢班,都是調皮鬼,但他依然引以自豪。他贊同李鎮西的觀點,教育的目的不是讓所有人都很出名,而是要教他們做一個真正的人,而這正是身為教師最幸福的事情。
中國陶行知學會求真教育實驗研究院院長王旭明同樣是教師出身,「我們人應該怎麼活,有多種的可能。」在他看來,教育的100種可能,是哲學命題,也是教育命題,更是生活常識,教育常識和哲學常識。我們應該如何對待這一常識呢?王旭明認為,李鎮西的這本書以及其他著作,最為重要的意義正在於對杜威、對陶行知教育思想身體力行的踐行。
教育的100種可能到底怎麼成為可能?這是資深媒體人、教育部「國培計劃——中小學名校長領航工程」理論導師沙培寧首先提出的疑問。沙培寧認為,好的教育,就是讓我們不斷地打開,而不是閉塞,要豐富,而不是窄化學生的生命可能性。沙培寧說,無論是李鎮西,還是陶行知,他們對學生可能性的研究,都指向了一個共同的核心,基礎教育對人的一生到底有什麼影響?沙培寧表示,書中所講的可能性,就是不確定性,而學生的不確定性,恰恰是以教育賦予他們的確定性為支撐、為內在的機制生長出來的。教育要找到貫穿學生一生當中的道,在基礎教育階段,就是學生形成一個人格穩態的結構。而在這個過程中,老師的作用是巨大的。
回到之前的問題,什麼樣的老師才能真的使「一百種可能」成為可能?沙培寧認為,這需要為師與為人高度統一,堅定積極的人性假設,具有超強的社會情感能力,堅持日常持久的輸出以及多種多樣的教育方式。教育是人性的投射,一個人怎麼做人就會怎麼做老師。如何具有超強的社會情感能力呢?需要站到對方的位置,感受學生的感受,可以從孩子的眼睛望出去,「作為老師你不要忘記自己曾經也是一個孩子。」
作者丨何安安
編輯丨董牧孜
校對丨陳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