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周刊記者 梁志欽
日前,廣州市美術家協會水彩畫藝委會新一屆委員會成立大會暨「時代精神——2020廣州水彩名家作品邀請展」在廣州番禺博物館開幕,廣州市美協主席汪曉曙,圍繞水彩畫藝委會以及水彩畫創作現狀接受了收藏周刊專訪。他認為:「目前的水彩畫創作,觀念上還存在局限,還沒有進入到研究性的層面和觀念革新層面。這方面,我覺得廣州的水彩畫家應該要率先有所突破,走在前沿。」
「藝委會以後的工作內容之一就是挖掘被隱藏的人才」
收藏周刊:新一屆廣州市美術家協會水彩畫藝術委員會成立,成員組成上有何變化?
汪曉曙:這一屆水彩畫藝委會將更大地發揮高校任教的畫家和各文化單位畫家的作用,除了廣東工業大學的張洪亮教授擔任主任之外,廣州美院也有兩位擔任副主任,一位擔任副秘書長,華師、廣大、廣二師專門教水彩畫的老師也在列;另外,我們還把文化館、青少年宮以及中小學老師在水彩領域比較突出的畫家邀請進來,組成了一批新生力量。老一輩的,我們聘請了兩個顧問,一個是老水彩畫家、上世紀50年代就畫水彩畫得很好的漆德琰先生,還有一個就是上世紀60年代廣州美院水彩畫的創始人之一吳正斌老師,他是廣州美院教育系原來的主任。
收藏周刊:同期還舉辦了「時代精神——2020廣州水彩名家作品邀請展」?
汪曉曙:對,這也是廣州美協接下來的新舉措,我們要求所有的藝委會,在改組或者成立的時候,儘可能地辦一次展覽。因為辦展覽是團結力量的手段,是服務會員的體現。通過這次展覽,我也發現有一些水彩畫具有國家級水平,有些畫家也經常參加全國的展覽,而更重要的是,也發現了很多「新」畫家,「新」的意思是,實際上他們早就畫得很好,只是名不見經傳,因此,藝委會以後的工作內容之一就是挖掘被隱藏的人才。
收藏周刊:藝委會改組或者新成立後,您有怎樣的期許?
汪曉曙:在學術上要有所研究。每個藝委會,儘可能吸納相應藝術門類的理論人才,對相應的畫種進行專門的理論研究。例如水彩畫藝委會,不光是進行水彩畫的創作,還應該對水彩畫進行理論研究以及在廣東的發展史研究。
同時,要有國際意識,水彩畫是國際性的畫種,今年年底準備舉辦「廣州國際水彩雙年展」,邀請一部分國外有代表性的水彩畫進行展覽,慢慢做成展覽品牌。以前在引進國外水彩畫的同時,普遍存在一個問題,並未廣泛地去看國外水彩畫的整體面貌,而是契合於我們傳統的審美。但我們到澳大利亞、到美國去看水彩畫,遠遠不止這些,很多畫家的創作手段是很多樣的。
另外,粵港澳大灣區美術家聯盟的水彩畫藝委會也將要正式成立,主任人選將是廣州的畫家,而副主任則是各個地市水彩畫的專家,包括香港、澳門。
廣州水彩走在全國前列
收藏周刊:目前廣東水彩畫隊伍力量在全國範圍是怎樣的位置?
汪曉曙:廣州美協在冊人員是1900多人,水彩畫家應該有200人上下。全國水彩畫比較有影響力的幾個主要地區是北京、上海、青島、哈爾濱、武漢、杭州。其中,水彩領域裡,青島是最厲害的,隊伍應該是100多人。廣州應該屬於前列。廣州美院的水彩畫家是很強的,廣東畫院、廣州畫院也有不錯的水彩畫家,然後各個大學裡教色彩的老師,整個從業梯隊是非常強大的。
收藏周刊:每個畫種本身均有自身的屬性,以往對水彩畫評價可能強調色彩的透明性,到現在標準是否有所變化了?題材或媒材的運用上,是否有所推進?
汪曉曙:國內水彩畫發展經歷過幾個階段,最早的水彩畫包容量是很大的,一般情況,只要是用水調配顏色來進行繪畫的都稱水彩畫,甚至在徐悲鴻的年代,中國畫都被放到了水彩畫的範疇裡,原因是中國畫也用水作媒介。所以,剛開始基本就分油畫、水彩畫、版畫三大類。
其實,我們回顧西方美術史會發現,早期的油畫家,畫草圖或者寫生,為了方便,也用水彩。文藝復興前期甚至中世紀時期的溼壁畫,也不是用油而是用水調的,或用蛋清等可溶水的材料,這些都可以稱之為早期水彩畫。隨著歷史的推移,畫種逐漸細分,我們後來所強調水彩畫的透明性特點,其實只是英國水彩畫的一個分支,而美國畫家懷斯的水彩人物畫,白頭髮直接用了白色顏料,也並不強調透明性。我們早期的水彩畫家卻把英國的那種強調透明性、不帶白顏料風格的水彩畫視為正宗。由此便產生了誤解,使得人們對水彩畫形成了一個不太準確的概念。全國美展的分類,通常是「水彩(粉)畫」,都融在一起了,所以,水彩畫概念本身也不斷地發展。
不得不承認,以過分追求色彩透明性來作為水彩畫好壞標準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我擔任全國美展的評委時,很多作品都開始多元。
「每一次對固有模式的突破,都將被視為創造」
收藏周刊:您覺得要給水彩畫建立一個怎樣的標準?
汪曉曙:我覺得可以從三個方面思考,但我只能說是思考,能否建立這樣的標準,還不敢說。
第一個,建立水彩畫新觀念的認識,這個很重要。油畫的觀念一直在往前走,出現具象、表現、抽象等,而水彩卻沒有,還是幾十年如一日地,討論水分如何、色彩透不透明、深不深入的關係上,目前的水彩畫創作,觀念上還存在局限,還沒有進入到研究性的層面和觀念革新層面。這方面,我覺得廣州的水彩畫家應該要率先有所突破,走在前沿。
第二個,要把好的畫家形成合力,要握成「拳頭」,單個畫家永遠形成不了廣州藝術的局勢。無論是早期的風景畫團體楓丹白露畫派,還是法國的農民題材的米勒、維米爾等畫家群體,還是印象主義,他們都有共同點,就是一夥優秀的藝術家聚集一起。聯合在一塊,朝一個方向走,擰成一股力量,形成了大局勢,這樣才有可能形成廣州水彩畫的特點,甚至成為廣州的文化風景線。
要說技術,有些地方的水彩畫技術已經很高了,這些地方的水彩畫家選擇了在技術方面告訴我們,藝術可以這樣。那麼,我們的水彩畫家要把水彩畫藝術繼續往前推,就得走出與之不同的路,藝術的獨特魅力在哪裡?就是告訴人們,藝術還可以這樣,還有這樣的可能性。每一次對固有模式的突破,都將被視為創造。文藝復興時期,其實詩歌、文學都在復興,為什麼畫家成了先導?就是畫家率先表現出了擺脫固有模式的那一面。
「我覺得是需要一批標杆式的人物」
收藏周刊:您覺得現在廣州的水彩畫或者說廣東的水彩畫,形成了標杆式的人物了嗎?
汪曉曙:目前還沒有。現在很難找出一個能代表這個時代的藝術的人了。
收藏周刊:您覺得我們需要一個標杆式的人物嗎?
汪曉曙:我覺得是需要一批標杆式的人物,某一個人承擔不起這種時代給這個領域或者藝術門類的重託,但一批人則可以。其實我們回頭看嶺南畫派,也是這樣的特點。最早期的是說居廉居巢,後面真正說的嶺南畫派代表,也是「二高一陳」,再後面,關、黎、趙、楊。我們很難找到一個人能代表嶺南畫派。
以上內容版權均屬廣東新快報社所有(註明其他來源的內容除外),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報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布/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