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志不強者智不達。
摘自《墨子·02章 修身》
解釋:志向不堅定的人,智慧就得不到充分的發揮。
-2-
君子不鏡於水,而鏡於人。鏡於水,見面之容;鏡於人,則知吉與兇。
摘自《墨子·18章 非攻(中)》
解釋:君子不用水來當鏡子,而是拿別人來當鏡子。用水當鏡子可以看到的是容貌,而用人當鏡子則可以知道對錯。
-3-
良弓難張,然可以及高入深;良馬難乘,然可以任重致遠
摘自《墨子·01章 親士》
解釋:好弓難以拉開,然而可以射得高射得深;良馬難以駕御,然而可以負重行遠。
-4-
士雖有學,而行為本焉。
摘自《墨子·02章 修身》
解釋:士人雖說要有學問,但是,能把學問用於實踐才是最重要的,是根本所在。
-5-
是故天地不昭昭,大水不潦潦,大火不燎燎,王德不堯堯者,乃千人之長也。
摘自《墨子·01章 親士》
解釋:所以,天地不誇耀自己的明亮,大水不誇耀自己的清澈,大火不誇耀自己的炎烈,有德之君不誇耀自己德行的高遠,這樣才能做眾人的領袖。
-6-
投我以桃。報之以李。即此言愛人者必見愛也。而惡人者必見惡也。
摘自《墨子·16章 兼愛(下)》
解釋:沒有什麼話不答應,沒有什麼恩德不報答。你把桃子投給我,我用李子回報你。這就是說,愛人的人必定被人愛,而憎惡人的人必定被人憎惡。
-7-
事無終始,無務多業。
摘自《墨子·02章 修身》
解釋:辦一件事都不能善始善終,就不要做很多事。
-8-
釣者之恭,非為魚賜也;餌鼠以蟲,非愛之也。
摘自《墨子·49章 魯問》
解釋:釣魚人躬著身子,不是對魚恭恭敬敬;用蟲子作為誘餌捕鼠,不是喜愛老鼠。
-9-
江河之水,非一水之源也;千鎰之裘,非一狐之白也。
摘自《墨子·01章 親士》
解釋:長江、黃河的水,不是來自一個源頭;價值千鎰的裘皮大衣,不是一隻狐狸的純白皮毛做成的。
-10-
甘井近竭,招木近伐。
摘自《墨子·01章 親士》
解釋:甘甜的井水易於枯竭,高大的樹木易被砍伐。
-11-
民有三患,飢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勞者不得息
摘自《墨子·32章 非樂(上)》
解釋:百姓有三種憂患:飢餓的人得不到吃的,寒冷的人得不到衣服,勞動的人得不到休息。
-12-
良馬難乘,然可以任重致遠;良才難令,然可以致君見尊。
摘自《墨子·01章 親士》
解釋:好的弓不容易拉開,但是能射的高扎的深;好馬雖然不好駕馭,但是可以背負更多的東西跑更遠的路;賢良的人才不好驅使,但是能夠使國君更加受人尊敬。
-13-
言不信者,行不果。
摘自《墨子·02章 修身》
解釋:說話不誠信,做事就不會有好結果。
-14-
慧者心辯而不繁說,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譽揚天下。
摘自《墨子·02章 修身》
解釋:聰明人心如明鏡卻不過多言語,能幹實事卻不邀功爭賞,這就是他們名揚天下的原因。
-15-
治於神者,眾人不知其功;爭於明者,眾人知之。
摘自《墨子·50章 公輸》
解釋:運用神機的人,眾人不知道他的功勞;而於明處爭辯不休的人,眾人卻知道他。
-16-
名不徒生而譽不自長,功成名遂。
摘自《墨子·02章 修身》
解釋:名聲不是憑空產生的,讚譽也不會自己增長,只有成就了功業,名聲才會到來。
-17-
善無主於心者不留,行莫辯於身者不立。
摘自《墨子·02章 修身》
解釋:一種善行沒有內心的支持就不會長久,一種行為如果得不到自身的了解就無法樹立。
-18-
原濁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
摘自《墨子·02章 修身》
解釋:源頭混濁,水流不能清澈;行為無信,名聲必然敗壞。
-19-
近者不親,無務求遠
摘自《墨子·02章 修身》
解釋:自己身邊的人都不去親近的話,就不必招徠遠方的人了。
-20-
倉無備粟,不可以待兇飢。
摘自《墨子·05章 七患》
解釋:倉庫裡沒有積蓄備用的糧食,就無法對付災年的饑荒。
-21-
口言之,身必行之。
摘自《墨子·48章 公孟》
解釋:嘴上說的,一定要做到。
-22-
儉節則昌,淫佚則亡。
摘自《墨子·06章 辭過》
解釋:生話節儉,國家就昌盛;嗜欲放縱,國家就衰亡。
-23-
故君子力事日強,願欲日逾,設壯日盛。
摘自《墨子·02章 修身》
解釋:所以君子努力做事就會日漸強大,安於嗜欲就日漸苟且,恭敬莊重就日益繁盛。
-24-
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
摘自《墨子·44章 大取》
解釋:在好處中要取大的,在害處中要取小的。
-25-
愛人利人者,天必福之;惡人賊人者,天必禍之。
摘自《墨子·04章 法儀》
解釋:愛戴和有利於別人的,天一定會降福於他。仇視和殘害別人的,天一定會降禍於他。
-26-
舉物而暗,無務博聞。
摘自《墨子·02章 修身》
解釋:舉一個例子尚且不明白,就不要追求見多識廣。
-27-
貧家而學富家之衣食多用,則速亡必矣。
摘自《墨子·47章 貴義》
解釋:貧窮的人家學富有的人家那樣的吃穿用度,吃好的,穿好的,那用不了多久這個人家就滅亡了。
-28-
兼相愛,交相利。
摘自《墨子·15章 兼愛(中)》
解釋:互相有愛,能夠都得到利益。
-29-
且故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令國家百姓之不治也,自古及今,未嘗之有也。
摘自《墨子·22章 節用(下)》
解釋:所以說興起天下的大利,除去天下的公害,而使國家百姓不能得到治理的,從古至今還不曾有過。
-30-
法不仁,不可以為法。
摘自《墨子·04章 法儀》
解釋:效法的對象不仁,則不可以效法他。
-31-
子不能治子之身,惡能治國政。
摘自《墨子·48章 公孟》
解釋:你不能管理好自身,怎麼能管理好國家的政事呢?
-32-
聽其言,跡其行,察其所能而慎予官。
摘自《墨子·09章 尚賢(中)》
解釋:聽聽他們的言論,看看他們的實際行為,考察他們所具有的才能,謹慎地授給官職。
-33-
天下從事者,不可以無法儀,無法儀而其事能成者,無有也。
摘自《墨子·04章 法儀》
解釋:天下的一切事物不可以沒有標準,做人要有做人的標準,即原則;做事要有做事的標準,即規則;治國要有治國的標準,即法則。不遵循一定的標準而能成事者,自古以來是沒有的。
-34-
不義不富,不義不貴,不義不親,不義不近。
摘自《墨子·08章 尚賢(上)》
解釋:不義的人不能讓他富裕,不義的人不能讓他顯貴,不義的人不能給他信任,不義的人不使他接近。
-35-
言則稱於湯文,行則譬於狗豨。
摘自《墨子·46章 耕柱》
解釋:言談必稱揚商湯周文,行為則比如豬狗一般。
-36-
庫無備兵,雖有義不能徵無義。
摘自《墨子·05章 七患》
解釋:倉庫中沒有儲備的武器,即使是有真理和正義在手,也不能去徵討叛逆和不義。
-37-
是故置本不安者,無務豐末。
摘自《墨子·02章 修身》
解釋:所以,根基樹立不牢的人,不要期望有茂盛的枝葉。
-38-
萬事莫貴於義。
摘自《墨子·47章 貴義》
解釋:大義,正義比生命還可貴。
-39-
心無備慮,不可以應卒。
摘自《墨子·05章 七患》
解釋:心中沒有預先考慮應對事變的方法,就不能應付突然變故。
-40-
勇,志之所以敢也。
摘自《墨子·40章 經(上)》
解釋:具備勇敢之心是敢作敢為的基礎。
-41-
世俗之君子,貧而謂之富則怒,無義而謂之有義則喜。
摘自《墨子·46章 耕柱》
解釋:世俗的君子,如果他很窮你卻說他很富,他就會發怒;如果他不義你卻說他有義,就很高興。
-42-
國無三年之食者,國非其國也
摘自《墨子·05章 七患》
解釋:一個國家連三年的儲糧都沒有,可以說這個國家已經不屬於它自己了。
-43-
故其樂逾繁者,其治逾寡。自此觀之,樂非所以治天下也。
摘自《墨子·07章 三辯》
解釋:所以,音樂越繁複,治國的成績越少。因此來看,音樂不是用來治理天下的啊!
-44-
食者,國之寶也;兵者,國之爪也
摘自《墨子·05章 七患》
解釋:糧食是國家的寶貝,軍隊是國家的利爪。
-45-
喪雖有禮,而哀為本焉。
摘自《墨子·02章 修身》
解釋:治喪雖然有喪禮,但是哀悼是其根本。
-46-
今士之用身,不若商人之用一布之慎也。
摘自《墨子·47章 貴義》
解釋:現今的士人用身於世,還不如商人使用一枚錢幣時謹慎。
-47-
利人乎即為,不利人乎即止。
摘自《墨子·32章 非樂(上)》
解釋:有利於別人的事就做下去,不利於別人的事就停止不做。
-48-
賢者舉而上之,不肖者抑而廢之。
摘自《墨子·09章 尚賢(中)》
解釋:賢能的人就推舉提拔他,是不賢的人就不用或廢棄他。
-49-
上之為政,得下之情則治,不得下之情則亂。
摘自《墨子·13章 尚同(下)》
解釋:作為君主管理政事,能得到下面的真實情況,社會就能治理好,得不到下面的真實情況,社會就會發生動亂。
-50-
順天意者,義政也;反天意者,力政也。
摘自《墨子·26章 天志(上)》
解釋:順從天意的政治是以義服人的政治,違反天意的政治是以力服人的政治。
-51-
夫尚賢者,政之本也。
摘自《墨子·08章 尚賢(上)》
解釋:崇尚賢能的人,是為政的根本。
-52-
愛人者必見愛也,而惡人者必見惡也。
摘自《墨子·16章 兼愛(下)》
解釋:愛護和尊敬別人的人必然被人愛護和尊敬,而厭棄和憎惡別人的人也必然被人厭棄和憎惡。
-53-
故百工從事,皆有法所度。今大者治天下,其次治大國,而無法所度,此不若百工辯也。
摘自《墨子·04章 法儀》
解釋:所以說百工幹事,都有法規可以衡量。現在大道治理天下,其次治理大國,卻沒有法度來衡量,這就是還不如百工聰明了。
-54-
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
摘自《墨子·08章 尚賢(上)》
解釋:當官的沒有永久高貴的,普通老百姓沒有終身低賤的,誰有才能就選拔誰,誰無才能就罷免誰。官員責在施政,施政要有才能,誰有才能就選拔誰當官,民可以為官;誰沒有才能就罷免誰,官可以為民。
-55-
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財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勸以教人。
摘自《墨子·10章 尚賢(下)》
解釋:有力氣的趕快助人,有錢財的努力分人,有道的人勉力教人。
-56-
夫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惡人者,人必從而惡之;害人者,人必從而害之。
摘自《墨子·15章 兼愛(中)》
解釋:愛別人的,別人也必然愛他,利於別人的,別人也必然利於他,憎惡別人的,別人也必然憎惡他,殘害別人的,別人也必然殘害他。
-57-
夫惡有同方取不取同而已者乎?
摘自《墨子·01章 親士》
解釋:怎麼會有不用同道的人而只用與自己意見相同的人的道理呢?
-58-
仁人之事者,必務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摘自《墨子·16章 兼愛(下)》
解釋:仁人的事業,應當努力追求興起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
-59-
吏不治則亂,農事緩則貧。
摘自《墨子·39章 非儒(下)》
解釋:官吏放棄管理就會發生動亂,農事抓得不緊,誤了農時就會帶來貧窮。這兩句用於論述吏治和農事對國家治亂有重要影響,強調要搞好吏治,抓緊農事。
-60-
夫以奢侈之君御好淫僻之民,欲國無亂不可得也。
摘自《墨子·06章 辭過》
解釋:以這樣奢侈的國君,去統治那些愛好奢侈的臣民,想要國家不動亂,是不可能的。
-61-
賞賜不能喜,誅罰不能威。
摘自《墨子·05章 七患》
解釋:賞賜並不能讓人歡喜,責罰也不能讓人畏懼。
-62-
故父母、學、君三者,莫可以為治法。
摘自《墨子·04章 法儀》
解釋:所以,父母、老師、國君三者,都不能當作做事的法度。
-63-
古者聖人為猛禽狡獸暴人害民,於是教民以兵行。
摘自《墨子·21章 節用(中)》
解釋:古代聖王因為看到兇禽狡獸殘害人民,於是教導百姓帶著兵器走路。
-64-
吾以為古之善者則述之,今之善者則作之,欲善之益多也。
摘自《墨子·46章 耕柱》
解釋:我認為對古代好的東西要闡述獎懲,對現在好的東西要創造,不過是希望好的東西越來越多罷了。
-65-
太上無敗,其次敗而有以成,此之謂用民。
摘自《墨子·01章 親士》
解釋:最上的是不遭失敗,其次是失敗而有辦法成功,這才叫善於使用士民。
-66-
親戚不附,無務外交。
摘自《墨子·02章 修身》
解釋:親戚都不能依附自己,那就無須追求操心其它外交了。
-67-
為其所難者,必得其所欲焉;未聞為其所欲,而免其所惡者也。
摘自《墨子·01章 親士》
解釋:所以,即使做很困難的事情,也一定能夠達到目的,沒聽說過想達到自己的願望,而能迴避困難的。
-68-
是故江河不惡小谷之滿己也,故能大。聖人者,事無辭也,物無違也,故能為天下器。
摘自《墨子·01章 親士》
解釋:所以江河不嫌棄小溪的水來灌注,就能匯成巨流。被稱為聖人的人,不推辭難事,不違背物理,所以能成為天下的大人物。
-69-
故時年歲善,則民仁且良;時年歲兇,則民吝且惡。
摘自《墨子·05章 七患》
解釋:所以,在收成好的年頭,百姓就仁義善良;遇到荒年,那麼百姓也會吝嗇而兇惡。
-70-
愛人者此為博焉,利人者此為厚焉。
摘自《墨子·26章 天志(上)》
解釋:關愛別人,這是最為博大的;使別人受益,這是最為深厚的。
-71-
可譽而不譽,非仁也。
摘自《墨子·46章 耕柱》
解釋:該稱頌的卻不稱頌,這就是不仁。
-72-
而天下皆曰其力也,必不能曰我見命焉。
摘自《墨子·36章 非命(中)》
解釋:天下人都說是他們的努力啊!必定不會說:「我見到了命。」
-73-
今施人薄而望人厚,則人唯恐其有賜於己也。
摘自《墨子·49章 魯問》
解釋:現在如果送給別人很少的東西,卻希望人家回報很多的東西,那麼,人們就會怕你再送東西給自己了。
-74-
上之所以使下者,一物也;下之所以事上者,一術也。
摘自《墨子·08章 尚賢(上)》
解釋:君上用來役使臣下的,只有一種東西;臣下藉以奉事君上的,只有一種途徑。
-75-
是以知天欲人相愛相利,而不欲人相惡相賊。
摘自《墨子·04章 法儀》
解釋:因此可以知道,天是希望人們互相關愛。互相幫助,而不希望人們互相憎惡、互相殘害的。
-76-
愛人利人以得福者有矣,惡人賊人以得禍者亦有矣。
摘自《墨子·04章 法儀》
解釋:關愛別人因而得福的人有,而憎惡別人殘害別人因而得禍的人也是有的!
-77-
義人在上,天下必治。
摘自《墨子·35章 非命(上)》
解釋:有道義的人在上(執政),天下一定能太平安定。
-78-
繁飾有命,以教眾愚樸之人。
摘自《墨子·36章 非命(中)》
解釋:過多地粉飾命定之說,用來教育廣大的愚昧樸實的民眾。
-79-
故大國之攻小國也,是交相賊也,過必反於國。
摘自《墨子·49章 魯問》
解釋:所以大國攻打小國,那是互相殘害,大國的錯誤必然反過來使其本國受害。
-80-
民力盡於無用,財寶虛以待客。
摘自《墨子·05章 七患》
解釋:把百姓的力量都用在無用處的事上,把財寶白自地用來賞賜無能的人。
-81-
今天下之士君子,將猶多皆疑惑厚葬久喪之為中是非利害也。
摘自《墨子·22章 節用(下)》
解釋:現在天下的士君子們,對於厚葬久喪的是非利害,大多疑惑不定。
-82-
仁人之所以為事者,必興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為事者也。
摘自《墨子·15章 兼愛(中)》
解釋:仁人處理事務的原則,一定是為天下興利除害,以此原則來處理事務。
-83-
凡天下禍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愛生也,是以仁者非之。
摘自《墨子·15章 兼愛(中)》
解釋:凡是天下的禍患,掠奪與怨恨,之所以能出現,原因就在於人們不相愛。因此,仁義的人認為這是不對的。
-84-
譬猶使人負劍,而求其壽也。
摘自《墨子·25章 節葬(下)》
解釋:就好像讓人伏在劍刃上,而期望他能長壽一樣。
-85-
且夫義者政也,無從下之政上,必從上之政下。
摘自《墨子·26章 天志(上)》
解釋:並且義是用來匡正人的。不能從下正上,必須從上正下。
-86-
是以其財不足以待兇飢,振孤寡,故國貧而民難治也。
摘自《墨子·06章 辭過》
解釋:所以,國家的錢財不足以來應付饑荒,救濟孤兒寡婦,這樣,國家就貧困,百姓就難於治理。
-87-
故大人之務,將在於眾賢而巳。
摘自《墨子·08章 尚賢(上)》
解釋:所以,掌權者的主要任務,就在於聚集天下的賢良之士罷了。
-88-
以其行理也。行理性於染當。
摘自《墨子·03章 所染》
解釋:是因為他們行事合理,行事合理來自於受到的薰染得當。
-89-
諂諛在側,善議障塞,則國危矣。
摘自《墨子·01章 親士》
解釋:阿諛奉承的人圍在身邊,善良的意見建議受到阻塞,則國家就危險了。
-90-
以卵投石也。盡天下之卵,其石猶是也,不可毀也
摘自《墨子·47章 貴義》
解釋:用雞蛋來碰石頭,把這世界上的雞蛋都碰完,石頭也還是原來的石頭,不會被摧毀。
-91-
天下之百姓皆上同於天子,而不上同於天,則災猶未去也。
摘自《墨子·11章 尚同(上)》
解釋:天下的老百姓如果都向上統一於天子,而不向上統一於天的意志,那麼災禍就還沒有完全離去。
-92-
教人學而執有命,是猶命人葆而去其冠也。
摘自《墨子·48章 公孟》
解釋:教人學習卻堅持有天命的觀點,這就好像叫人包起頭髮來卻又去掉了他的帽子。
-93-
輪匠執其規、矩,以度天下之方圓
摘自《墨子·天志(上)》
解釋:做輪子的工匠用圓規和直尺來測定方和圓的形狀。
-94-
列德而尚賢。雖在農與工肆之人,有能則舉之。
摘自《墨子·08章 尚賢(上)》
解釋:給有德的人安排職位並尊重現賢能的人,即使身處農業與手工業、市集的人,如果有才能就選用他。
-95-
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勞殿賞,量功而分祿。
摘自《墨子·08章 尚賢(上)》
解釋:按品德安排官位,按官級擔任相應的職務,按功勞評定獎賞,按功勞大小來頻發俸祿。
-96-
君子戰雖有陳,而勇為本焉。
摘自《墨子·02章 修身》
解釋:君子作戰雖然布陣,但還是以勇敢為本。
-97-
賴其力者生,不賴其力者不生。
摘自《墨子·32章 非樂(上)》
解釋:人依靠自己的力量人才能生存,不依靠自己的力量人就不能生存。
-98-
其服不同,其行猶一也。
摘自《墨子·48章 公孟》
解釋:他們的服飾不同,他們的行為確是一樣的。
-99-
雖使鬼神請亡,此猶可以合歡聚眾,取親於鄉裡。
摘自《墨子·31章 明鬼(下)》
解釋:即使鬼神不存在,這也可以用來聚集眾人來歡樂,使得鄰裡親近。
-100-
財以成者,扶而埋之;後得生者,而久禁之。
摘自《墨子·22章 節用(下)》
解釋:已經獲得的財產,都拿來埋掉了;喪後本當產生的財產,又被長時間的禁止所消除。
-101-
出政施教,賞善罰暴。
摘自《墨子·37章 非命(下)》
解釋:出任政事和實施教育,就要獎賞善良和懲罰暴虐。
-102-
若得鼓而進於義,則吾義豈不益進哉。
摘自《墨子·49章 魯問》
解釋:如果能鼓動天下人達到義,那麼我的義豈不就更加發揚光大了嗎!
-103-
今孝子之為親度也,將奈何哉?
摘自《墨子·22章 節用(下)》
解釋:現在的孝子為雙親謀劃,將怎麼樣呢?
-104-
仁者之為天下度也,闢之無以異乎孝子之為親度也。
摘自《墨子·22章 節用(下)》
解釋:仁者為天下謀劃,就象孝子給雙親謀劃一樣沒有分別。
-105-
是數人之齒而以為富。
摘自《墨子·48章 公孟》
解釋:這是數著別人契上的齒數,而以為自己很富有。
-106-
因其國家去其無用之費,足以倍之。
摘自《墨子·20章 節用(上)》
解釋:而是根據國家的具體情況,去掉那些無益於實用的東西,這就足夠使國家的財利增加一倍了。
-107-
故先民以時生財,固本而用財,則財足。
摘自《墨子·05章 七患》
解釋:所以從前的賢君按照農事來生財,鞏固根本並節約用度,財務自然就豐足了。
-108-
君實欲民之眾而惡其寡,當蓄私,不可不節。
摘自《墨子·06章 辭過》
解釋:國君若真的希望人民多而不希望人民減少的話,如果要蓄養姬妾,就不能不節制。
-109-
以此虧奪民衣食之財,仁者弗為也。
摘自《墨子·32章 非樂(上)》
解釋:如果因為這些而損害奪取人民的衣食之資,仁義的人是不會去做的。
-110-
人之生利也,然且猶尚有節;葬埋者,人之死利也,夫何獨無節於此乎。
摘自《墨子·22章 節用(下)》
解釋:衣食是人們活著的時候所需要的利益,尚且要有一定的節制;埋葬是人們死後所需要的利益,為什麼就單單在這裡沒有節制呢?
-111-
欲人之處高爵祿,則以讓賢也;多財則以分貧也。
摘自《墨子·49章 魯問》
解釋:希望處於高官厚祿的人可以讓賢,財物多的能夠分給窮人。
-112-
特上不以為政,而士不以為行故也。
摘自《墨子·15章 兼愛(中)》
解釋:只是居上位的人不用它行之於政,而士人不用它實之於行的緣故。
-113-
又與為人君者之不惠也,臣者之不忠也,父者之不慈也,子者之不孝也,此又天下之害也。
摘自《墨子·16章 兼愛(下)》
解釋:又如,做國君的不仁惠,做臣下的不忠誠,做父親的不慈愛,做兒子的不孝敬,這又都是天下的禍害。
-114-
足以充虛繼氣,強股肱,耳目聰明,則止。
摘自《墨子·21章 節用(中)》
解釋:只要能夠充飢補氣,強壯手腳,耳聰目明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