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教協會諮議委員會主席、江蘇省佛教協會名譽會長、中國佛學院蘇州靈巖山分院院長、中國佛學院南京棲霞山分院院長、蘇州靈巖山寺方丈上明下學老和尚,世緣既盡,所作已辦,舍卻塵勞,託質蓮胎,於2016年12月2日(農曆十一月初四)22時安詳示寂。正法眼滅,淨宗傾柱,噩耗傳來,四眾哀慟,海天同悲。
明學長老功德魏巍,為當代中國佛教著名領袖,淨宗泰鬥。長老少年出家,傳承印祖家風,戒行精嚴,紹隆佛種,續佛慧命,碩德風範深得四眾弟子和社會各界人士敬仰和愛戴。長老一生慈悲濟世、為法忘軀,嘔心瀝血恢復靈巖山寺祖師道場,創辦靈巖山佛學院,培養僧才,德播天下,為佛教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2016年12月8日上午,上明下學長老追思會在蘇州靈巖山寺舉行。領導嘉賓,諸山長老,大德法師,護法居士及十方信眾齊聚靈巖道場,海內外的社會各界人士聞訊也紛紛趕來,大家懷著共同的心願,悼念、追思長老。
出席今天追思會的領導有:國家宗教局副局長蔣堅永先生、江蘇省委統戰部副部長省宗教局李國華局長、蘇州市委副書記統戰部部長朱民先生、蘇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市政府副市長盛蕾女士、蘇州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俞杏楠、蘇州市人大副主任遊膺先生、蘇州市政協副主席謝鳴先生、中央統戰部二局四處副處長艾瀟女士、江蘇省委統戰部王耀強副巡視員、蘇州市宗教事務局金建立局長、陳隆副局長。
出席今天追思會的諸山長老有: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學誠法師、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上海市佛教協會會長覺醒法師、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江蘇省佛教協會會長心澄法師、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宗性法師、中國佛教協會秘書長劉威先生、中國佛教協會副秘書長吳國平居士、宏度法師、照誠法師、怡藏法師、秋爽法師中國佛教協會諮議委員會委員法映長老、中國佛教協會教務部副主任長順法師、江蘇省佛教協會副會長能修法師、隆相法師、蓮華法師、普仁法師、果光法師、俊才法師、昌鑑法師、大初法師、能開法師、廓塵法師等。
來自海外的大德法師有:美國紐約瑞光寺方丈瑞法法師、香港觀宗寺方丈香海正覺蓮社社長宏明法師。
還有中國佛學院靈巖山分院的歷屆學僧,海內外的諸山長老、大德居士及社會各界的嘉賓。
追思會開始
領導嘉賓及高僧大德致辭
上午8時30分,在莊嚴、肅穆、清淨的氛圍中,明學長老追思會在靈巖山寺大雄殿前正式開始。追思會由宗性法師主持。
宗性法師主持明學長老追思會
「長老圓寂,海內外四眾弟子悲痛不已,或以輓聯、或以唁電,或以花籃、或親臨現場表達對長老的敬仰和悼念之情。」宗性法師說。並代表「明學長老治喪委員會」對長老圓寂表示深切悼念,向靈巖山寺常住、明老的法眷、弟子,以及明老的仰慕者表示親切慰問。宗性法師主持全體人員,向明老的法像弔唁三問訊。
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江蘇省佛教協會會長心澄法師
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江蘇省佛教協會會長心澄法師致悼詞。心澄法師回憶明學長老:「長老的一生,住錫靈巖70載,嚴淨毗尼、學修並重,體解印祖文鈔深義,依之起修,未曾一日鬆懈。他節儉惜福,衣、食、住、行皆極簡單,住處僅一丈見方,設施簡陋,不裝空調、電扇,一把搖扇度酷暑。他衣著不求華美,飲食從不揀擇,一張餐巾紙都撕開分次使用,信徒遊客每每見到,均心生崇敬。長老為人謙和,來者不看身份排場,平等接待,凡有所求,只要合理能辦,他無不滿眾生所願。每年從世界各地來寺參學者,數以百萬計。寺院的殿塔僧寮、金身造像,乃至一梁一椽、一磚一瓦、一碗一盞,莫不浸透了長老畢生的心血,訴說著長老重振祖庭的深切悲願,展示了長老的高僧風範。明學長老實為印祖淨土思想的守護者、繼承者、發揚者,乃當代淨土法門一代宗師。明老的示寂,讓我們失去了一位可依止、可親近的導師,失去了一位愛國愛教、正信正行的典範。全省佛教界要化悲痛為悲願,繼承明老遺願。」
中國佛教協會學誠法師
中國佛教協會學誠會長致辭。學誠法師說:「明學長老示寂之日正是淨土宗印光大師七十六年前示寂的同一天。冥冥之中,透露出長老與印光大師、靈巖山寺的甚深法緣。當年印光大師駐錫靈巖蓮宗道場,開創一代淨土道風,德風普扇,名揚宇內。長老1947年來靈巖山寺修習淨土法門,萌發出家向道之心。1959年從中國佛學院畢業,隨即返回靈巖山寺擔任監院。改革開放、恢復宗教政策之後,長老承持印祖遺風,恢復重建靈巖山寺,倡導『學宗天台、行歸淨土』,道風振焉;守持印祖生前所制規約,制定《靈巖山共住規約》,律風興焉;主持創辦中國佛學院靈巖山分院,以『學修一體化,學僧生活叢林化』為宗旨,學風弘焉。明學長老信願堅定、修行精進。長老於淨土宗持名念佛法門有深信願,與蘇州靈巖山寺有甚深因緣,出家前就來到靈巖山寺專修持名念佛,深信彌陀大願,發願往生淨土。1949年4月,受具不久的明學長老至福州舍利院謁慈舟普海律師學習律學。1956年入中國佛學院本科班深造,求學經歷為他以後的修學弘法打下了堅實基礎。『文革』期間,長老被下放勞動,但他志願堅定,不忘初心;暗中念佛,堅持修行。晚年病重臥床,他依然誦經念佛不輟,無一刻放鬆懈怠,彰顯了佛門比丘痛念生死、勇猛精進的光輝品格。長老以身作則、率先垂範,嚴持戒律、謹守寺規,重振靈巖山寺十方專修淨土道場的宗風,使其成為改革開放後全國漢傳佛教三大樣板叢林之一,為新時期繼承發揚佛教優良傳統,加強佛教道風建設、制度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學誠法師緬懷道:「明學長老舍報西歸,不僅是江蘇佛教界的重大損失,也是中國佛教界的一大損失。我們對長老最好的緬懷,就是繼承長老的遺願,學習他的崇高精神和光輝品格,繼續辦好靈巖山寺,辦好中國佛學院靈巖山分院,繼承發揚印光大師至明學長老一脈相承的優良傳統,保持淨土宗道場的修學特色和清淨道風,為當代佛教自身建設和充分發揮積極作用作出新貢獻。明學長老一生寧靜致遠,專心辦道,淡泊名利,領眾燻修,做大佛事,建大法幢,育大僧才。既化緣已畢,所作已辦,功成果滿,示現無常。祈望長老蓮品高登,倒駕慈航,法身永駐,乘願再來!」
國家宗教局蔣堅永副局長
國家宗教局蔣堅永副局長致辭。蔣堅永副局長說:「今天,我們懷著地無比沉痛和十分崇敬的心情,在這裡追思中國佛教著名領袖、淨土宗高僧明學長老,緬懷長老一生行誼和風範。明學長老是我國佛教界愛國愛教的典範,長老一生熱愛祖國,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始終堅持佛教中國化方向,努力踐行人間佛教思想,堅定不移地走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道路,協助黨和政府貫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維護佛教界的合法權益,弘揚佛教慈悲濟世的傳統,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慈善事業,扶貧濟困,服務社會,造福人群,促進社會和諧穩定,是黨和政府肝膽相照的真誠朋友。長老一生悲願宏深,信仰篤定,依法行持,精進辦道,生活儉樸,淡泊名利,在海內外佛教界有著廣泛影響,堪稱當代佛教修行者的楷模。長老深入佛法大海,以淨土宗為依歸,恪守淨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師遺訓,保持十方叢林本色,致力於重振淨土宗道場靈巖山寺,制定《靈巖山寺共住規約》,規範管理,淨化道場,其中的許多內容被中國佛教協會制定的《全國漢傳佛教寺院共住規約通則》吸納,長老數十年如一日,堅韌不拔,勇猛精進,以深信淨土,戒行精嚴為準的,以身作則,率眾燻修,造就了聞名海內外的清淨、莊嚴的靈巖道風,靈巖山也成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佛教三大樣板叢林之一,天下佛子嚮往的祖庭聖地。長老以弘揚淨土宗為職志,遵從印光大師遺願,2003年以來,主持恢復了當年印光大師創辦的佛教文化機構『弘化社』,編輯、倡印出版了大量佛教典籍和善書,為引領佛教正信正行,弘揚佛教文化,推動佛教健康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長老始終將培養佛教人才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並提出了對佛教教育富有啟發的教育理念。長老主張,僧伽教育的關鍵是在有無道心,要引導和培養僧人發道心,最終將佛陀本懷銘刻在心。佛學院、寺院的建設,關鍵要看僧人有無道心、道場有無道風。為佛教界培養了一大批合格僧才,有的任著名寺院方丈,有的擔任地方佛學院院長,有的被中國佛教協會派往海外留學和弘法。明學長老的示寂是中國佛教界的重大損失,使黨和政府失去了一位親密的朋友,佛教界和廣大信眾失去了一位慈悲的師長。」
蘇州市委副書記、統戰部部長朱民
蘇州市委副書記、統戰部部長朱民先生致辭。「多年來,明學長老堅定擁護黨和政府的領導,積極協助黨和政府貫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真正做到肝擔相照、榮辱與共,是佛教界愛國愛教的典範。自住持靈巖山寺道場以來,明學長老始終潛心一志,務實修道,嚴持戒律,培養僧才,傳承印光大師遺風,莊嚴淨土道場,是深受海內外佛教信眾愛戴的淨宗泰鬥。明學長老一生勤儉節約,嚴於律己,衣食住行艱苦樸素,但對社會公益慷慨大方,團結帶領佛教僧眾積極開展扶貧救災、助學養老、修橋鋪路等社會慈善公益活動,是佛教界弘法利生的表率。明老已去,風範長存。」
萬眾同悲
依序向長老法體行禮告別
追思會結束後,領導嘉賓在靈巖山寺常住的引導下,移步至明學老和尚法體所在的蓮棲堂,依序向長老獻花行禮,作最後告別。
祈明老乘願再來
誦經回向法會及起龕荼毗
大雄殿前,誦經法會舉行,聲聲梵音回向明學長老蓮品高升忍證無生,祈願長老不舍眾生早日乘願再來。回向法會結束後,諸山長老、大德法師至蓮棲堂獻花。
明學長老主持創辦中國佛學院靈巖山分院,三十餘年來成就斐然,畢業學僧遍布海內外,有不少已經成為各地佛教界的棟梁,可謂蓮蕊芬芳。不少法師,回憶起明老當時的諄諄教誨,不禁淚灑當場。
上午10時30分許,明學長老的法體起龕、荼毗。禮請法映長老,主持荼毗舉火。
法映長老主持荼毗舉火儀式
各地信眾排著長龍,雙手合十,在聲聲佛號中,祭拜瞻仰長老莊嚴的法容,送明學長老最後一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