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家有滴淚屋,三年一場哭,啥意思?什麼是「滴淚屋」?
老祖宗有句俗話,叫「家有滴淚屋,三年一場哭」,這句話其實是一句風水中演化出來的,原話叫做「大房簷水滴小房,小房就叫淚滴房。建房若叫滴淚房,主傷兒女痛斷腸。爹哭兒來兒哭娘。」說了這些,很多讀者可能還想像不出來滴淚屋究竟長什麼樣。
事實上,所謂的滴淚房指的就是,自家主屋旁邊,高度略低於主屋的矮房,這種房子一般是輩分比較低的人住。下雨的時候,雨水可以順著主屋的屋簷滑落到矮屋的屋簷上,便好似一滴滴淚滴在上面。
所以矮屋才被叫做滴淚屋,若是有人住在這樣的房子裡,是不好的。大部分的農村地區對於滴淚房是非常忌諱的,他們直接管這種房子叫滴淚煞。蓋房子時,房屋之間一定要做好間隔,絕對不讓一個屋簷的雨水落到另一個屋簷上的情況發生。
現在看來,這句話滿滿都是封建迷信。人的生老病死怎麼可能被幾滴房簷上滴落的雨水掌控呢。不過細看起來,這句話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首先我們可以想一下古代房子的結構。古人的住宅,尤其的普通窮人家的住宅一般都是比較簡陋的。瓦片沒有任何粘合工具,直接鋪在房頂。因此平日裡風稍微大一點兒,都有可能把瓦片吹下來。若是遇到颳風下雨的天氣,瓦片磚頭更是容易跌落。
若是這個時候附近有一處低矮的屋簷,那麼磚頭瓦片便很容易順著低矮屋簷滑落到這家院子裡,甚至直接把對方的屋簷砸穿。那住在這樣房屋裡的人便也很容易被砸中了。一砸之下,一命嗚嗚,那家人肯定是要痛哭的了。別人的房簷高於自家,就等於懸掛了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在頭頂,隨時都有砸到自己頭上的可能。這麼看,所謂的「滴淚屋」確實是不好的。
而另一方面,滴淚屋矮,主屋高。再加上房簷的遮擋,陽光長年累月都不能照進滴淚房中,再加上下雨天雨水不斷滴落,房屋牆壁難免受潮,人住在這種採光不足,陰暗潮溼的房間裡,很容易生病。再加上高大的主屋擋住了風的流動,滴淚屋裡空氣也流通不暢,時間長了心慌氣短,還容易產生抑鬱情緒,生理心理都受影響。
即使是現代社會科技發達,家裡有了暖氣也有烘乾機,人們在不必擔心受潮的情況下,也不願意住那種低矮,處於別的房屋陰影裡的住宅。主要還是因為長期不見陽光,人的心理容易受到影響。所以,老祖宗這句話雖然看上去比較封建迷信,但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我們需要辯證來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