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記者 謝戎彬 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崔明軒】第74屆聯合國大會(以下簡稱「聯大」)一般性辯論24日至30日在美國紐約舉行。臺灣15個「邦交國」29日全部發言完畢。緊盯聯大發言的臺灣媒體29日發現,繼巴拉圭後,尼加拉瓜也隻字未提臺灣,再次拉響臺「外交」警報。
臺灣工商時報網29日報導稱,此次聯大發言中有4個「邦交國」未提臺灣,分別是宏都拉斯、巴拉圭、梵蒂岡和尼加拉瓜。其中梵蒂岡在聯大一般性辯論發言時一向不提臺灣,巴拉圭7年來首度未在發言中提及臺灣,但有致函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支持臺灣參與聯合國體系,和宏都拉斯的做法相同。而尼加拉瓜則是唯一未在聯大一般性辯論中發聲挺臺,也沒有致函古特雷斯的國家。報導稱,尼加拉瓜連續兩年未替臺灣發聲,但去年曾致函古特雷斯。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友邦」在聯大的發言情況,一向被視為臺灣「外交」的重要觀察指標。去年聯大一般性辯論中發聲挺臺的索羅門群島和吉里巴斯先後與臺「斷交」,因此「友邦」在聯大舉行期間的動向更受矚目。報導稱,國際民航組織(ICAO)大會24日在加拿大蒙特婁舉行時,尼加拉瓜就未表態支持臺灣,因此「被認為雙方外交已拉警報」。此前臺「國安會」召開會議,分析在年底前可能還會有一兩個「邦交國」與臺「斷交」,此次尼加拉瓜的舉動引發外界聯想。
29日,臺「外交部」發言人歐江安再度緊急解釋說,臺灣與尼加拉瓜「邦交」篤睦友好,尼歷年來都以不同方式聲援支持臺灣的國際參與。她還說,近期尼加拉瓜國內面臨經濟、社會發展等嚴峻挑戰,因此尼外長在聯大發言中著重闡釋尼國內外情況。
尼加拉瓜位於中美洲中部,面積13萬平方公裡,人口600多萬。1930年,中華民國政府設立駐尼加拉瓜總領事館,由駐巴拿馬公使館兼管,國民黨政權遷臺後雙方繼續保持「外交關係」。1985年,因臺當局在尼加拉瓜內戰中暗中支持反總統奧爾特加的前政府軍,雙方中止「外交關係」。1990年,查莫羅政府上臺後,再度承認臺當局。
為了留住尼加拉瓜,臺當局不斷撒錢。2018年10月,臺「外交部」宣布將原在薩爾瓦多執行的6個計劃轉移至尼加拉瓜,包括家庭水產養殖、海水魚養殖和健康蔬果種植等。今年2月,尼加拉瓜議會同意接受臺灣提供的1億美元貸款。臺灣「中時電子報」批評稱,在多米尼加和布吉納法索先後與臺「斷交」後,蔡英文採取的應對策略就是配合美國日益升高的「反華」浪潮及制衡大陸的規劃,迫不及待地充當美國的馬前卒。她真正擔心的是「斷交」破壞自己的2020年選情。儘管如此,雙方關係仍不斷拉響警報。今年5月,臺當局「邦交國」瓜地馬拉和尼加拉瓜未提案要求世界衛生組織邀請臺灣參加大會。9月初,尼加拉瓜媒體又報導稱,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因經費不足,取消尼學生的獎學金受獎資格。
《環球時報》記者2014年年底曾到訪尼加拉瓜,與當地政界人士和企業家,包括時任副總統、議會多數黨領袖、軍隊參謀總長、警察總長等高官有過交流,還曾到尼總統府採訪過總統奧爾特加。《環球時報》記者曾問奧爾特加,尼政府有沒有打算讓中尼關係更近一步,比如恢復外交關係是不是尼正在考慮的選項?奧爾特加說:「我在1986年首次訪華,那是中國和尼加拉瓜兩國、兩國的執政黨和兩國革命的第一次相遇。在新的歷史時期,如果有機會,我們願意再次相遇。我充分理解中國在新形勢下的決策。」雖然尼加拉瓜與臺灣「建交」,但當地人對中國的發展非常好奇,也很關注。在尼國內有很多中國製造的商品,一些中國企業在尼國內也有投資,比如紡織業等。不過,《環球時報》記者在尼採訪時遇到的華人面孔遊客,都來自臺灣,幾乎沒有遇到過大陸遊客。
臺灣《旺報》援引島內拉美研究學者楊建平的「預言」稱,尼加拉瓜與臺「斷交」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臺灣人以為緊緊靠著美國、日本就可以無後顧之憂,「這種心態很危險」。楊建平直言,這些中南美洲「邦交國」心知肚明,臺灣地區領導人到訪只是表面上的理由,真正打的算盤還是「過境美國」。臺灣前「外交部長」程建人也說,中南美洲「邦交國」要注意尼加拉瓜,最近該國接連發生森林大火、年改遊行示威等事件,內部政局與經濟不穩定,很有可能生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