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山水畫透視方法解析,移動視點、遠視距、俯視、平視、仰視

2020-12-15 浩東江湖事

宋沈括《論畫山水》中寫道:「大凡山水之法,蓋以大觀小,如人觀假山耳……」,但這只是講了一部分,「以大觀小」的方法,分析起來,它包含著俯視與遠視距兩個內容。宋郭熙《林泉高致》中說:「山有三遠,自山下而仰山顛謂之高遠,自山前而窺山後謂之深遠,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這是講觀察景物的三種角度,即仰視、俯視與平視,所得到的三種畫面效果,即高遠、深遠與平遠。

但這也不夠全面,如上面提到的《長江萬裡圖》、《清明上河圖》等等,單以「三遠」或「以大觀小」是不能完全解釋其透視方法的。還必須加上很重要的一條,也就是中國山水畫透視的核心—移動視點。這在歷代畫論中還沒有明確談到。我認為,山水畫透視的方法,綜合起來不外乎移動視點、遠視距和俯視等的結合,統稱之為散點透視。此外,平視與仰視,它的視域範圍較窄,視線往往受前景所阻,較適合畫一角之景,重山復水的大場面是難以勝任的。

現分別闡述如下,移動視點:這在山水畫透視即散點透視中是至為重要的,與焦點透視的根本差別就在於此。移動視點,既不同於搖頭攝影,也不同於電影機的移動鏡頭位沒有動,而主點是移動了,因為前者只是在同一位置上移動主點,主點還是在同一視平線上。後者視點是移動了,雖然移動了角度和位置,但它的移動效果,卻是以無數個畫面連接起來構成的。如果把電影膠捲剪取一個畫面,它仍是焦點透視,視點還是固定的。

而一幅畫,通過移動視點的方法來處理,不但可以把搖頭鏡、攝影機的效果綜合在一起,還可以打破任何局限獲得極大的自由,畫家猶如飛鳥一樣,可以始終處在景物的前上方,一面飛一面看,向前進方向看就成了重山復水層層疊疊的直幅構圖,向左或右兩側看,就成了廣闊深邃迂迴曲折的橫幅或長卷構圖。遠視距:近大遠小是透視學的基本原則,散點透視也決不違背這個原則,但大小的差異不像焦點透視那樣懸殊,而是比較接近,

這是因為採用了遠視距的原理,即作者與所畫景物之間的距離較遠,這樣景物本身近大遠小的差異就縮小了。例如作者與所畫對象第一樹之間的距離為五公尺,與第二樹之間的距離為十公尺,這樣表現在畫面上,第一樹與第二樹的大小差別是很懸殊的。如果作者跑到百公尺以外的地方去看這兩棵樹,雖然這二樹的位置沒有動,但二樹大小的差別就很小了,這就是遠視距的作用。把視點與所畫對象之間的距離推遠,即使畫近景也可以這樣。

同樣也可以把遠景拉近,把遠視距所看到的東西,處理在畫面近景上。這既符合近大遠小,又不致大小差距懸殊。因為中國山水畫的視點是可以移動的,所以推遠拉近是完全合理的。這樣處理的結果,不論遠近景物都可以表現出來,大小差異,清楚模糊,可全由作者根據畫面需要任意處理。把透視對畫面的局限縮小到最低限度,給畫家以更大的自由,而且這符合於我們民族傳統的欣賞習慣。

俯視:山水畫中的視平線一般都比較高,視點大都高於所畫對象,在所畫景物的前上方。這是因為登高可以望遠,視野寬廣,所見者眾多。而站在平地,視線常受阻擋,視野狹隘。「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重山復水可以一目了然,山水畫家採取這樣的角度來描繪景物,完全符合人們的願望與習慣。旅遊者每到一地,總想都把它遊遍看全,所以中國山水畫大多採用俯視的角度,這與人們的普遍心理是完全一致的。

再則,山水畫中普遍應用移動視點,而移動視點最適合與俯視相結合,尤其是畫直幅、長條構圖更是如此。在中國歷代山水畫中,直幅構圖幾乎全是採用移動視點與俯視相結合的透視方法。而移動視點與平視的結合就難以勝任直幅構圖,只有在某些橫幅、長卷構圖中可以找到例子,如南宋馬遠、夏珪的幾幅山水圖卷。然而橫幅、長卷採用移動視點與俯視相結合的透視方法卻是相當普遍。

至於移動視點與仰視的結合,那是無法設想,歷代山水畫中找不到例子,我想今後大概也不可能出現。平視:中國山水畫中的平遠之景,如元代倪雲林的畫,幾乎都是平遠構圖,把近景的樹畫在畫幅下部,遠景的坡石畫在上部,這並不是平視,還是俯視,只是俯視的角度小一點而已。一般所說的平遠之景,是指畫面上所取的景,沒有突兀的高山,而是比較平坦,這與平視不能混為一談。

真正的平視,往往視線受前景所阻,或者是在前景的空隙裡看遠景,那就不是中國山水畫的透視方法。因此不能認為平遠之景就是平視,實際上其中大部分也是俯視。在中國歷代山水畫中,真正的平視構圖是較少的,宋人冊頁、團扇中有一些。郭熙的《算石平遠圖》可說是一幅比較典型的平視構圖,馬遠、夏較多採用平視,一般只適合於畫一角之景,表現重山復水的大場面是困難的。

仰視:所傳北宋李成仰畫飛簷之說,而李成的真跡今天已不能得見,比他稍後的沈括在《論畫山水》中曾把它否定說:「此論非也。……以下望上,只合見一重山,豈可重重悉見?兼不應見其溪谷間事……」。仰視的應用在現存的中國歷代山水畫中幾乎是找不到的成例。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中國山水畫的透視》一書中說,北宋範寬的《溪山行旅圖》宋佚名的《春山圖》等都是仰視。

我認為這些都屬於俯視,都是以移動視點的方法處理的,而不是仰視。現試將《溪山行旅圖》的透視剖析一下。先看畫幅下部,行旅者所走的那條路,畫家的視點是在最近處那大石塊的前面,如果是仰視,就根本看不到路面,更看不見路後溪谷間事。再則溪谷右側山石上的樹林,如果是仰視,就只能見到最前面的一層,後層就見不到。

更明顯的是樹林後邊的屋宇房舍,完全是俯視的角度。至於高聳的主峰,雄偉高大其勢突兀,確有「高山仰止」之感,初看似乎是仰視,但進一步分析,恰正合沈括的論斷。再看山頂上的樹林,不只是一層,而是重重疊疊,仰視是不可能看到的。以上幾點,特別是移動視點、遠視距與俯視,即是中國山水畫透視的基本方法,掌握了這些規律,就能在山水畫中應用自如。

相關焦點

  • 平視、仰視、俯視這三種視角在實際中的應用(1)
    根據拍攝高度的不同,我們把拍攝角度分為平視、仰視和俯視這三種基本角度.在新聞紀實攝影中,採用何種拍攝角度是很關鍵的,因為其政治意義比較強,一般來說,平視應用的最多,因為平視往往會給觀眾帶來平等、客觀、真實的感覺。
  • 刀筆油畫中的透視原理,你都知道嗎?
    答案當然主要是畫家採用了「散點透視」來組織畫面。 散點透視法 刀筆油畫繪畫時多用不受空間和視線限制的「散點透視法」。「散點透視」又稱「動點透視」。採用「散點透視」時,作者可以不固定在某一位置觀察景物,視點可上下、左右、遠近隨時變化,所以山水畫,可把仰視、俯視、平視、遠觀、近取完美地結合在一起,表現出「咫尺千裡」的遼闊境界。
  • 長江三峽大壩,可俯視、平視、仰視、近觀、遠看,景觀各異
    三峽工程模型圖,展示祖國的偉大壯舉三峽大壩旅遊景點現在成為全國5A級景區,涵蓋的旅遊景點包括罈子嶺園區、185觀景平臺、截流紀念園,現在對中國遊客實行免門票政策,充分體現了大國重器我自豪。在這裡可以平視雄偉的三峽大壩主體,還可以近距離看到垂直升船機的航道。雖然是平視,但由於天氣陰沉沉還下著毛毛細雨,憑肉眼很難將將如此之長的三峽大壩收於眼帘。
  • 繪畫理論教學(透視學)丨美術技法理論:不同視角「透視」研究①
    心點:CV(center of vision)視點對畫面的垂直落點叫心點。它是畫面的視覺中心。視中線:連接視點和心點的直線,也稱視心線,是視線中離畫面最短的一條,代表視點注視方向與畫面的距離又稱視距.結論:視點平視、仰視、俯視,視中線與視平線始終保持垂直。
  • 素描中常說的透視是什麼?透視基本規律及專業名詞介紹
    在之前發的學習筆記中,就有一些素描愛好者在評論中提起過透視,那個時候八爪魚還不懂這是幹什麼用的,今天八爪魚開始接觸透視這章的學習了,初略的看了看感覺有點難,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去消化。今天就只先對透視的一些基礎知識進行了了解。
  • 鋼筆畫透視畫法:分步驟講解鋼筆畫透視概念和畫法,收藏臨摹學習
    ●視點視點就是指觀者觀看畫面的那個點。在一幅畫中,主體位置與水平線之間的關係,會決定眼睛視點的高度。此外,視點也會影響畫面的氛圍。●滅點滅點也叫消失點。一幅畫裡可能有好幾個消失點,也可能一個也沒有,這要視畫面各部分元素的位置及觀者的「視點」而定。在構圖中,最重要的是選擇視高,即視點的高低。不同視高的構圖特點與表現目的應是相互聯繫的。視高大致可分為低視高(仰視)、一般視高(平視)、高視高(俯視)三種。
  • 繪畫基礎教程之《簡單的透視和比例》
    即線條透視(物體越遠,視角越小)、節目透視(物體越遠,細節越模糊)、空氣透視(山越遠越藍,是由於空氣和煙霧的影響)、移動透視(注視近物而頭搖動則該物與頭同向移動,注視遠物頭搖動則遠物與頭反向移動)、雙眼視差(左右眼對同一物所見不完全相同)。根據這種透視方法所描繪的物體最接近眼睛所感受到的事物的真實。先人經歷無數研究得出的這些法則,現在,我們從照片中則很容易就可以體會到。
  • 淺談山水畫的空間觀念
    在中國山水畫中則沒有這種「絕對空間」的觀念。與西方將空間理解為一種真實的存在不同,山水畫所追求的「千裡之遠」其實並不是一個真實的距離,也就是說,山水畫並非將現實中客觀存在的空間距離如實地反映在畫面中。在中國傳統畫論裡,無論是「千裡」還是「萬裡」都是虛數,它可以表示無窮遠的空間距離。
  • 零基礎繪畫透視教程:分步驟講解透圓形的透視及近大遠小的規律
    下圖就是兩個物體錯開擺放,這樣的透視更有新意,畫面的觀賞性也更強。成角透視在靜物繪畫中的應用廣角透視廣角透視也稱三點透視,它與成角透視的區別在於多了一個消失點,立方體的延長線分別消失於A、B、C三點,一般都是仰視或俯視的角度,如下圖所示。廣角透視在繪畫中多用於建築物的繪製。
  • 日本枯山水與中國山水畫有何關係?
    山林中的寺廟12世紀末,正值日本鎌倉幕府時代,禪宗思想由中國傳入日本,其對於生死的淡然與幕府宣揚的武士精神不謀而合,因此獲得了統治階層的支持。與中式園林「移步易景」的遊覽方式不同,枯山水景觀是僧人靜坐參悟的對象,有著獨特的欣賞角度——從住持書房向東北角望去,窗中景仿若一幅立體的山水畫。
  • 透視是什麼?怎樣正確學習透視?
    3、物體的輪廓線條距離視點越近越清晰,越遠則越模糊。兩點透視:兩點透視有兩個滅點,比如,當我們正站在一個街角前向前平視,那麼街道兩邊的線條向就會西安兩邊無限延伸然後就會形成兩個消失點。視點的畫面心點的垂直距離為視距,視距越遠,可視範圍越大視距越近,可視範圍越大視距越近,可視範圍越小。景物在視域範圍之內,可以得到正常的透視表象,如果在視域之外,就會出現明顯的畸變。
  • 劉瑜:仰視和俯視都可能有陷阱
    【編者按】「作為觀察者來說,要儘量保持一個平視的視角。有的時候那種表面上的俯視裡面又帶著一種仰視,但是有的仰視又是一種俯視。比如有一些男權主義者,他會表現出對女性的一種崇拜。表面上看是對你的吹捧,但實際上是用他的吹捧來規範你、要求你、約束你。」9月12日,青年學者、作家劉瑜做客騰訊思享會,對話美國作家何偉。
  • 陳閱攝影課堂:人像攝影構圖四大方法
    【黃金分割構圖法】黃金分割構圖法是人像攝影中最為常用的一種構圖方法,其優點在於能夠給人在視覺上形成愉悅和生動的感受,避免人物居中給人的呆板感覺。黃金分割點代表的是主要興趣點應處的位置,是一種理想的人像構圖方式。找黃金分割點的方法是,先在畫框內畫一條對角線,接著從另外兩個角向對角線作垂線。
  • 一點透視怎麼畫?一點透視畫法步驟以及基本原理!
    一點透視怎麼畫?大家知道畫有縱深的插畫時所使用的一點透視圖法嗎?一點透視圖法是使用了透視圖的一種遠近法,用於繪製立體的寫實背景。畫屋子裡或家中的風景時,還有增加消失點的應用篇,即兩點透視和三點透視的方法。 假如畫背景時無視透視,人物與背景就會不協調,插畫看起來也會很不自然。
  • 【入門教學】收藏這一篇基礎透視教學!徹底解決你的透視難題!
    5、視距 →  視點到心點的垂直距離。6、視平線 →  與人眼等高的一條水平線。7、視中線 →  通過新店與視平線成直角的線。8、消失點 →  遵循「近大遠小」透視原則,實現的無限遠的消失點。①我們在日常的繪畫過程中用的比較多的就是上面兩種透視。而三點透視多用於建築學,非常適合畫大俯視或者大仰視這樣的角度、它的第三個消失點必須和畫面保持垂直的主視線,必須使其和視角的二等分線保持一致。
  • 不會畫透視?最詳細的教程來了,教你輕鬆搞定人體透視
    2.一點透視一點透視,是透視中最常見應用也相對廣泛的,也是最簡單的透視。物體向視平線上某一點消失。橫線的線條與視平線平行,物體遠到一定程度最終變成一個消失點。3.兩點透視兩點透視,是透視中最常見應用最多的一種,物體向視平線上某二點消失。比如當我們站在一個街角面前向前平視,街道兩邊的線條向兩邊無限延伸形成兩個消失點。
  • 四分之三素描頭像透視規律,讓聯考素描更容易通過
    一般素描頭像繪畫都是採用3/4的角度,因為這個角度更容易表現人物素描頭像的比例、透視、結構、黑白灰、主次關係、虛實關係等。而透視則是聯考、校考素描考試中,對美術生基礎造型能力考核的重要部分之一。那麼,素描頭像的透視規律是什麼呢?下面請與北京畫室小達一起來學習。
  • 素描:透視賦予空間了生命
    3、視點:繪畫者眼睛的位置。4、視中線:視點與心點相連與視平線成直角。5、消失點:透視中成角度的線無限延伸到視平線心點兩旁所交匯的點。6、天點,地點:俯視,仰視,近高遠低消失在視平線上下的點。一:透視有哪些?透視分一點透視,兩點透視,三點透視,多點透視,空氣透視。(一)一點透視又叫平行透視,特點是平行畫面的平面保持原來的形狀,平行畫面的輪廓線方向不變,沒有滅點,水平的保持水平,垂直的保持垂直,平行透視只有一個主向滅點:主點。
  • 素描透視 I 三點透視的運用技巧
    三點透視一般是在畫一些建築物的央視或者俯視的時候會用到比較多。2、三點透視畫面中除了左右的進深,還有上下高度的進深,視覺衝擊力很強,可使物體更有立體感,也可加強畫面的空間感。3、 三點透視常被用來畫高層建築、建築內部空間圖、鳥瞰圖、仰視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