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17 來源:規劃司
南京中醫藥大學是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和江蘇高水平大學建設高校,是江蘇省人民政府與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共建高校。學校是全國建校最早的高等中醫藥院校之一,自建校以來,南京中醫藥大學為新中國高等中醫藥教育培養輸送了第一批師資,主持編寫了第一套教材和教學大綱,誕生了中醫藥界最早的學部委員,為新中國高等中醫教育模式的確立和推廣做出了重要貢獻,被譽為中國「高等中醫教育的搖籃」。
南京中醫藥大學認真履行省委、省政府關於精準幫扶的有關決策部署,作為「五方掛鈎」幫扶小組成員單位,多年來,南京中醫藥大學一直情系經濟薄弱地區,學校先後組織選派多名優秀同志參與扶貧工作,湧現出了一批敢於擔當、心繫群眾的優秀共產黨員和典型事跡。在幫扶鹽城市漣水縣梁岔鎮脫貧的基礎上,我校在淮安區博裡鎮馬橋村和晶墩村連續派駐幫扶工作隊員,不斷總結經驗,充分發揮學科資源、教育資源、醫療資源三大優勢,走出了一條特色健康產業扶貧之路,開展的扶貧項目受到了當地幹部群眾的一致好評,多次榮獲全省「五方掛鈎」幫扶工作先進單位。
一、加強領導,統籌推進
南京中醫藥大學黨委每年都要召開專題會議研究幫扶工作,學校黨委書記、分管扶貧副書記多次作重要指示,要求學校有關部門全力支持蘇北幫扶工作,做好幫扶方案指導工作。南京中醫藥大學克服學校自身貸款負債多的困難,每年都按照省有關文件要求超額出資幫扶資金。2017年,為了幫助幫扶村基層組織建設,學校黨委還專門從學校黨費中劃撥10萬元用於支持幫扶村的黨群綜合服務中心建設。校黨委陳滌平書記委派校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張策華同志以及原校黨委副書記、副校長王長青同志多次冒著高溫酷暑,赴幫扶村調研指導精準幫扶工作,慰問幫扶村低收入農戶。學校組織部全方位支持和指導駐村第一書記完成各項幫扶項目,學校團委、財務處、人事處、宣傳部、資產處、離退休處、藥學院等有關部門和學院也分別對幫扶工作給予了大力支持。
二、發揮優勢,綜合幫扶
1.學科資源優勢。學校組織部多次走訪調研扶貧一線,指導第一書記把大健康產業列為重點幫扶項目,通過發展中藥材產業,帶動貧困人口增收,走出了一條中藥材產業扶貧的成功之路。2016-2018年度,在我校駐村第一書記協調下,南京中醫藥大學指導幫扶村流轉250畝土地開展中藥材種植示範基地項目,學校多次派專家對幫扶村的土壤酸鹼性、沙化程度、氣候條件、水系配套等進行實地考察評估出適宜種植品種,並全過程提供技術指導。2016年12月,南京中醫藥大學藥學院中藥資源教研室巢建國教授特地為當地村幹部、農戶開展藥材種植基本知識培訓,並就農戶關心的具體問題進行了指導和答疑,幫助幫扶村提高「造血」功能。由南京中醫藥大學指導開展的中藥材種植示範項目,每年可為村集體增收9萬元,提供至少100人以上用工機會。通過示範效應,未來5年可帶動村農戶種植藥材500-800畝。未來南京中醫藥大學還將繼續選派專家指導幫扶鎮村延伸中藥材產業鏈,推動中藥材產業向基地化種植、標準化生產、園區化帶動、品牌化培育轉變,做到在產業發展中促進生態建設,在生態保護中增強產業價值。
2.醫療資源優勢。「農民健康百村工程」,是南京中醫藥大學志願者服務品牌中的典型代表,南京中醫藥大學利用這個平臺在有關幫扶鄉鎮開展「關愛農民健康行,真情幫扶奔小康」大型專家義診活動,與地方政府、衛計委、醫療機構等部門聯合開展了基礎醫療服務合作、紅十字急救技能普及、安全用藥諮詢服務、農村基層醫務人員專題培訓等項目。「農民健康百村工程」自2007年啟動至今,已經在江蘇泗陽縣、江蘇睢寧縣、安徽五河縣、河北景縣、河南順河回族自治區等4省28個縣180個鄉村開展了31站大型醫療服務活動,直接服務農民群眾近八萬餘人,培訓基層醫護人員千餘名,捐贈藥品、物資近百萬元,建立基層醫療合作單位19家,投入專家442人次,以及來自中國大陸、臺灣、香港、新加坡、泰國、秘魯、美國、馬來西亞、韓國、越南等國家和地區的青年志願者2354人次。「農民健康百村工程」不僅是我校大學生志願服務和社會鍛鍊的重要平臺,也是全國和江蘇省醫療衛生領域內的一個標誌性志願服務項目。2016年、2017年「農民健康百村工程」連續兩年榮獲中宣部等11部委評比表彰的「全國學雷鋒志願服務四個100先進典型——最佳志願服務項目」稱號。十一年來,「農民健康百村工程」每到一處均受到當地人民群眾的熱烈歡迎和新聞媒體的高度關注,以實際行動踐行了「關愛農民健康,共建和諧社會」的創立宗旨。
3.教育資源優勢。南京中醫藥大學利用暑期組織大學生志願者組織開展「大手拉小手,關注留守兒童」活動,帶領留守貧困兒童參觀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南京中醫藥大學標本館和藥用植物園、南京博物院等地,開展系列中醫藥文化體驗活動,使貧困兒童開闊了眼界,拓展了視野和知識面。2016年12月,南京中醫藥大學師生黨員到淮安區幫扶村馬橋小學開展捐贈助學,為66位留守兒童捐贈課桌椅一套、校服一套、體育器材、文具和圖書若干共計約2萬餘元。大學生志願者利用專業特色開展了中藥香囊的製作、猜謎遊戲、「說出我的小願望」、觀看常見中藥圖片等豐富多彩的互動環節。駐村第一書記為馬橋小學爭取30萬元危房改造資金;出資4萬餘元為馬橋小學購置電腦、空調、投影燈教學設備,改善教學硬體設施;幫助馬橋小學獲得新浪「揚帆計劃」助學公益資助學校。
三、凝聚力量,多措並進
南京中醫藥大學多年來積極爭取社會資源,協調各級各部門參與脫貧攻堅工作。2016-2018年度,駐村第一書記謝波同志的幫扶村有幾條道路是「晴天一陣灰,雨天車騎人,物品運不出,姑娘嫁不來」,老百姓最大願望是能把這幾條土路鋪設為平坦寬敞的水泥路。為解決這個難題,校黨委第一時間同意劃撥學校幫扶資金10多萬元,並為幫扶村爭取到「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資金,對村內「斷頭路」「公共路」全部硬化,村道路全部亮化,從而解決村民長久以來出行難問題,並爭取到省環保廳覆蓋拉網式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項目和省林業局省級綠化示範村項目,對村綜合服務中心、主要道路、公共用地、河道進行綠化美化,並修建垃圾收集站,購買垃圾車,全面提升村民人居環境和村民的幸福感。
2016-2018年度,在第一書記努力下,南京中醫藥大學在淮安區先後爭取和協調到江蘇天裔鴿業有限公司鴿舍投資項目、溫氏集團現代化豬舍建設項目、風能發電項目、省級標準化糧食倉儲等幫扶項目14個,涉及幫扶資金約350萬元。截止2017年底,每年為幫扶村集體穩定增收60多萬元,99%的低收入農戶完成脫貧,圓滿完成省委、省政府安排的既定幫扶任務。
四、增強堡壘,促進黨建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群眾富不富,關鍵看幹部。南京中醫藥大學始終堅持把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作為首要任務,指導駐村第一書記要通過自身示範引領、產業項目帶動等手段,建章立制促規範,親力親為抓管理,幫助配齊配強村兩委班子,有效提高了農村黨支部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戰鬥力,進一步激活了內生動力,力爭打造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隊」。2016-2018年度,駐村第一書記一是利用南京中醫藥大學和省委組織部幫扶資金20萬元,爭取省委組織部「黨費暖基層」項目立項,用於幫助馬橋村新建便民服務中心,通過鞏固黨組織活動陣地,為凝聚黨員、服務群眾提供有力保障;二是認真落實黨支部「三會一課」,切實組織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活動,利用黨員遠程教育系統加強教育培訓,並按組織要求做好積極分子培養工作;三是以「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為契機,帶領村幹部赴南京市浦口區水墨大埝、知青故裡、盤城葡萄園等美麗鄉村項目進行考察參觀,增長村幹部的見識、拓寬了發展的思路。
南京中醫藥大學集中一系列幫扶項目的實施,統一了幫扶村幹群思想,通過項目帶動為村集體增收,多途徑幫助低收入農戶解決增收難題。正如結對幫扶的淮安區博裡鎮馬橋村於成忠老書記所說:「南京中醫藥大學結對我們村不到兩年時間,讓我們村發生了實實在在的變化。過去,我們也想發展經濟,但眼界不寬,法子不多,還欠了一屁股債。南京中醫藥大學第一書記幫我們打開了思路,帶來了好作風,找準了發展路子。現在的馬橋是集體收入好、群眾心情好、村莊環境好、自然生態好。」
(責任編輯:忠建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