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水生生物吃掉的塑料,給環境研究帶來新視角

2020-12-13 科學闢謠

一些科學家認為,我們對塑料的分布研究過度,而對其實際危害研究不足。塑料尺寸可能是一個切入點。

峇里島的塑料汙染 | 圖蟲創意

作者 | 於淼 西奈山伊坎醫學院 環境醫藥與公共衛生系

相信很多朋友都看過一個從海龜鼻孔中拔出塑料吸管的視頻,作為近四萬年來地球上的優勢物種,人類不僅僅通過開採從自然界攫取資源與能源,也通過有意無意之間的排放向自然界輸送了人造廢物。

在所有人造廢物中,塑料可能是最被熟知的一種。最近《自然·通訊》上發表了一篇文章,研究了水生動物體內攝取塑料的粒徑分布,發現動物能攝取的最大塑料尺寸與其自身體積比例大概20:1。

該研究提示我們,在估測塑料汙染造成的風險時,應該把尺寸也考慮在內。

尺寸與生物代謝率:神奇的四分之三定律

地球已被塑料包圍,是不容爭辯的事實。之前就有報導,在馬裡亞納海溝10000米深處發現塑膠袋和微塑料顆粒。太平洋上還有一座垃圾島,被稱為「第八塊大陸」,大量塑料和各類生活垃圾聚在一起,四處漂流。

在討論塑料對各種生物的具體影響之前,我們先回顧一個經典問題:尺寸與生命活動的關係。這有助於理解,我們為什麼要研究尺寸,而不是簡單說一句:生物體型越大,吃的塑料越大。

地球上的生物小如細菌,大如藍鯨,大都是由細胞結構堆砌而成,但如果我們將細胞生物與外環境作為一個系統來看,你會發現,單細胞生物與外界環境的接觸面積最大,而多細胞生物只有表面與外界接觸。

因此,如果單一細胞代謝率相同,就會出現一個很明顯的問題:多細胞生物比表面積小而代謝散熱不足。(註:比表面積,即表面的總面積和體積/質量之比)

如果維持與單細胞生物等同的整體代謝速率,那麼尺寸越大的生物,其單一細胞的代謝速率就一定不能太高,否則物理上其內部就是高溫反應爐,形成過程就會伴隨內爆。

事實上,過往研究也確實發現,體積越大的生物,相對代謝速率越慢,代謝率與體重的3/4次冪相關(克萊伯定律,Kleiber『s law)。

克萊伯定律:生物體型越大,代謝速率越慢 | 《規模》,傑弗裡·韋斯特

這是一個很神奇的事實。按照這個定律,物種A有物種B一萬倍的細胞數,但物種A的代謝速率卻只能是物種B的一千倍。所以,大型哺乳動物通常心率更慢,更長壽,發育速度也更慢。

但有意思的是,其實所有哺乳動物一生的心跳次數都是在十億次量級,且血壓也類似。也就是說,當你遇到讓你心跳加速的人,你的身體在以燃燒生命的方式提醒你珍惜當下。從能量供應角度看,心臟結構物理上能支持的心跳次數確實是類似的。

可以認為,「四分之三定律」是不同物種根據自身體積或代謝速率的不同發展出的不同的生存策略。其本質在於生物體內(以血管及氣管分布為基礎)的網式能量交換過程,即絕大多數生物體的物質能量循環系統都是通過體內空間的「分形填充」來最大化利用能量。

註:分形是一種「自我相似」的現象,即一個東西放大之後其局部和整體形態具有相似性(比如海岸線,雲朵,河流,人的血管、肺等),它在自然界無處不在。而分形填充,可以認為是一種特殊的「複製」行為,就像不停地往更小的尺度複製自己,以達到長度、表面積等在所處維度無限增加的效果。

當我們研究動物尺寸與其攝入物的關係,將有助於了解其對生命過程的影響。

被吃掉的塑料:不止是「吃進去」這麼簡單

回到本研究的內容,為了搞清楚塑料這種外源物質對生物的影響,尤其是第一步——被吃下去的風險,研究人員收集了兩千多種野生生物塑料攝取的數據,裡面包括75%的魚類,9%的哺乳動物,11%的無脊椎動物與5%的爬行動物。

在這些生物中,有91%是水生或兩棲的,從水下25米的大閘蟹到深處4000米的座頭鯨都有,可以說是一篇綜合性很強的論文。研究結果用一張圖就可以概括:

動物身長與最長攝取塑料關係圖 | ref1

其中,紅點表示無脊椎動物(如烏賊、螃蟹等),綠點表示哺乳動物(如鯨、海豹等),藍點表示魚類(如帶魚、石斑魚等),淡藍點表示爬行動物(如海龜等)。

可以看出,動物身長越長,能吃下去的最長塑料尺寸也越大。這也符合大眾常識。研究人員試圖從中找到一個冪指數關係(圖中黑線)來預測更多生物的情況,由於塑料並不好代謝,所以攝入多少基本就是多少,最終得出指數為0.934,接近1,也就是線性關係,而非符合克萊伯定律的3/4關係。

但該關係似乎僅適用於動物身長平均值附近的預測,而極值部分因為數據量不足,預測能力有限。這也提示該研究的結論是有局限性的。

不過,研究人員仍然在此基礎上,將全球海洋的浮遊動物密度與之結合,給出了一張全球塑料風險分布圖。簡單來說,就是用模型預測的可攝入塑料(0.33~1毫米)的密度除以全球海洋浮遊生物的密度(上圖),以及用總塑料密度除以全球海洋浮遊生物的密度(下圖)。

全球浮遊動物塑料暴露風險圖:上,可攝入塑料密度/浮遊生物密度;下,總塑料密度/浮遊生物密度 | ref1

由圖可見,在全球尺度上,中國東海與南海、孟加拉灣、黑海、地中海、馬尾藻海與北大西洋歐洲海岸線都屬於浮遊生物種群暴露塑料汙染的高風險地區,需要優先評價其生態影響。

總的來說,這是一篇很有意思的論文,屬於當下比較流行的數據驅動型研究。文中數據全部來自 web of science(一個專業論文網站) 及其他資料庫,共計20000多個數據,屬於薈萃(總結)分析而非實驗室研究。

伴隨著學術界對數據共享和重複使用的接納,這類文章會越來越多,我們也可以看到不同視角下的信息。

但有一些遺憾的是,這篇文章並未深入解釋形成這個關係的原因。囿於數據驅動型研究的本質,無法協調研究之間的差異,也就得不出更有深度的結論。比如,攝食系統尺寸與塑料的關係、不同塑料成分攝食後降解過程的動力學、攝入與環境中塑料分布有何關係等。

而這些都是目前欠缺的。我們很希望可以看到後續研究,幫助從生物代謝的層面去理解塑料汙染帶來的實際風險。

當前熱點:微塑料對環境的影響

不過,在環境科學領域,最近的研究熱點其實是微塑料。在這篇論文中也有涉及:如果把塑料最長的尺寸換成最短的尺寸,會發現,動物大小並不能充分解釋小尺寸塑料的攝入量。而這很可能是該論文的出發點,只是在研究中無意發現了最長尺寸與動物大小的相關性。

那麼話說回來,微塑料對環境造成的風險又如何呢?當然,這裡就不存在吃不吃得下去的問題了,而是吃多少,吃下去之後會怎樣的問題。

早在2017年,密西根大學的 Allen Burton 教授就在環境領域頂級期刊《 環境科學與工程》上發了篇評論,對微塑料研究潑冷水,認為當前微塑料研究太多側重環境中的分布而對風險研究不足,好比環境裡枯枝爛葉也很多,如果沒危害不應投入太大精力。而微塑料對生物的具體影響及風險評價,卻一直缺少研究。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媒體非常喜歡這類新聞,而政策制定者也受其影響,例如禁止掉可能產生微塑料的微珠行業,而其實微塑料的主要來源是多聚物纖維或碎片。而且 Allen Burton 教授認為,危害更大的可能不是微塑料,而是尺度更小的納塑料(nanoplastics/nanoparticles)。

微珠被禁用,對化妝品、服飾等行業造成了一定衝擊 | 圖蟲創意

這裡要注意的是,微塑料跟大氣細顆粒物類似,都是根據尺度界定的汙染物載體,有害的可能是顆粒物本身的粒徑效應,也可能是其上面負載或吸附的汙染物小分子。

在過去的三年裡,微塑料研究其實一直在進行。來自中國的研究組測試了海鹽、湖鹽和井鹽中的塑料纖維,發現海鹽裡微塑料明顯多於井鹽。這個視角比較獨特,直接跟食品掛鈎,不過依然缺少風險評價。

2018年的一份綜述則指出,聚乙烯塑料比其他種類微塑料更容易吸附汙染物。

更宏觀的調查則發現,世界範圍內只有7%的塑料被循環利用,而亞洲特別是中國基本沒有良好的管控,全球90%的海洋微塑料是來自於10條主要河流的輸入,其中8條來自亞洲,長江尤為嚴重。

而針對 Allen Burton 教授那篇認為塑料毒性缺乏證據的文章,德國科學家發文回應,雖然毒性數據欠缺,但也不能等著出了問題再亡羊補牢。合理的解決方法似乎只有一個:建模。

同時,作為一個前沿研究方向,剛開始各家對微塑料的分類標準都不統一。後來,對於塑料纖維所代表的一大類汙染物,終於有人坐不住出來統一划分了標準。這是一個問題研究走向成熟的表現。

伴隨研究的深入,海洋微塑料這個概念也進化了,去年(2019年)有人提出了一個環境地球化學循環的新概念:全球尺度的塑料循環,這意味著之前碳氮循環的研究範式有可能平移過來進行更系統的研究。

媒體對自來水中微塑料的報導,也使得公眾逐漸關注到這個領域。有研究發現,飲用瓶裝水中的微塑料暴露要遠高於自來水;然而自來水又存在消毒副產物暴露。說白了就是個兩害相權取其輕,或者用玻璃瓶?

瓶裝水中的微塑料暴露遠高於自來水 | 圖蟲創意

在風險研究方面,研究人員發現,加入了微塑料的土壤理化性質會發生改變,植物生長與根際生物也會受到影響,這提示除了對水生生態有影響外,陸生生態或農業也會產生影響。

總之,關於微塑料,科研工作者從揭示環境暴露水平到研究其危害,都進行了大量的工作,但不得不承認的是,確鑿的流行病學證據目前不充分,但邏輯層面微塑料作為一種汙染物載體的確存在風險。

而我相信海洋生物吃掉最多的應該也是微塑料。

(責編 高佩雯)

參考文獻

1 Estimating the size distribution of plastics ingested by animals.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0-15406-6

2 克萊伯定律 https://zh.wikipedia.org/zh-hans/%E5%85%8B%E8%8E%B1%E4%BC%AF%E5%AE%9A%E5%BE%8B

3 Rest heart rate and life expectancy.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9316546

4 The fractal geometry of nutrient exchange surfaces does not provide an explanation for 3/4-power metabolic scaling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1226149/

5 Stressor Exposures Determine Risk: So, Why Do Fellow Scientists Continue To Focus on Superficial Microplastics Risk? http://pubs.acs.org/doi/10.1021/acs.est.7b05463

6 Microplastic Pollution in Table Salts from China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est.5b03163

7 Microplastics and Nanoplastics in Aquatic Environments: Aggregation, Deposition, and Enhanced Contaminant Transport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est.7b05559

8 Most of the plastic waste that reaches the ocean comes from Asia https://www.economist.com/blogs/graphicdetail/2018/03/daily-chart-2

9 Closing Microplastic Pathways Before They Open: A Model Approach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est.8b00961

10 Are We Speaking the Same Language? Recommendations for a Definition and Categorization Framework for Plastic Debris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est.8b05297

11 The Plastic Cycle: A Novel and Holistic Paradigm for the Anthropocene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est.9b02942

12 Human Consumption of Microplastics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est.9b01517

13 Effects of Microplastics in Soil Ecosystems: Above and Below Ground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est.9b03304

相關焦點

  • 兩篇連發~轉錄組學+蛋白質組學對水生生物中納米塑料毒性機理研究
    為進一步了解甲殼類動物以及其他水生生物中的納米塑料毒性的機理奠定了基礎。 :華東師範大學 運用歐易/鹿明生物技術:TMT標記定量蛋白質組學(由鹿明生物提供技術支持) 研究背景 過去幾十年中,由於塑料產品的大量生產和使用,塑料廢物被排放到陸地、淡水和海洋中
  • 生態環境部發布國家生態環境基準《淡水水生生物水質基準—苯酚...
    日前,生態環境部發布我國生態環境基準—《淡水水生生物水質基準—苯酚》(2020年版)(公告2020年70號)。該基準由生態環境部法規與標準司組織制定,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依據《淡水水生生物水質基準制定技術指南》(HJ 831—2017)起草。苯酚對水生生物毒性效應明顯。國際上對苯酚淡水水生生物水質基準的研究已近半個世紀,美國等國家發布的苯酚基準值及相關毒性研究,是《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 3838—2002)制定過程中的參考依據之一。
  • 科學家提出自然水生環境生物多樣性監測的新方法
    生物體通過代謝廢物、脫落的皮膚細胞等行為向周圍環境排出DNA,這種遺傳物質被稱為環境DNA(eDNA)。由於eDNA可以直接從水、土壤或空氣中收集,並使用分子工具進行分析,而不需要捕獲生物本身,因此,這種遺傳信息可以用來報告生物多樣性的情況。例如,通過對水中的eDNA進行取樣和測序,可以確定多個魚類物種的存在,同時避免採用各種有害的捕撈方式。
  •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生生物博物館永久收藏退捕漁船
    水生生物博物館將把該船作為珍貴文物,永久收藏,並作專項展示。2020年12月17日下午3時,武漢市江夏區金口街道辦事處農辦魏修明主任在江夏區金口鎮正式將該漁船移交給水生生物博物館。水生生物博物館館長張先鋒研究員代表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接收該漁船及船名號牌和捕撈證,並向金口街道辦事處頒發「水生生物博物館收藏證書」。隨後,該漁船被運往水生生物博物館。
  • 北航副教授研究讓蟲子吃掉白色汙染—新聞—科學網
    在不少人的日常生活中,這只是件令人頭疼的瑣事,而在科學家的眼中,這件瑣事卻可能給令世界頭疼的白色汙染帶來希望——讓蟲子吃掉白色汙染。] 近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楊軍研究組和江雷院士、美國史丹福大學吳唯民高級研究員、深圳華大基因公司趙姣博士等,繼2014年12月發表「蠟蟲腸道微生物降解聚乙烯」的論文後,再次在國際環境科學與技術領域頂尖期刊《環境科學與技術》上發表了《齧食塑料黃粉蟲對聚苯乙烯的生物降解和完全礦化作用:1.化學與物理特性和同位素失蹤試驗》和《齧食塑料黃粉蟲對聚苯乙烯的生物降解和完全礦化作用:
  • 我國首個生態環境基準《淡水水生生物水質基準—鎘》(2020年版...
    生態環境基準是在特定條件和用途下,環境因子(汙染物質或有害要素)對人群健康與生態系統不產生有害效應的最大劑量或水平。生態環境基準研究以環境暴露、毒性效應和風險評估為核心,揭示環境因子對人群健康和生態安全影響的客觀規律,研究結果是制修訂生態環境質量標準、評估生態環境風險以及進行生態環境管理的科學依據,也是構建國家生態環境風險防範體系的重要基石。
  • ...環境基準《淡水水生生物水質基準—氨氮》(2020年版)及其技術報告
    日前, 生態環境部發布我國生態環境基準—《淡水水生生物水質基準—氨氮》(2020年版)(公告2020年24號),這是繼我國首個生態環境基準—《淡水水生生物水質基準—鎘》(2020年版)(公告2020年11號)發布之後的第二個國家生態環境基準。
  • 氧化-生物降解塑料添加劑帶來新機遇
    勿庸置疑,我們應該儘可能減少使用、重新使用和再生使用塑料製品。這一策略仍有許多局限性,對於一些無法回收、難以回收、回收成本很大的塑料製品,我們需要加大力度尋找更好、更實用的方法。目前,世界範圍內的研發熱點集中在利用降解塑料製造上述塑料製品。因此,我們面對資源與塑料、塑料與環境、成本與利益等平衡關係,可遵循「少用一點、回收一點、降解一點」的原則策略。  降解塑料開發研究由來已久。
  • 這種海藻製成的生物塑料,有可能成為傳統塑料的替代品
    兩名畢業於埃因霍溫設計學院的荷蘭設計師 Eric Klarenbeek 與 Maartje Dros 利用海藻作為原材料研發出了一種生物塑料。他們相信,這將會是塑料這種材料的未來。Klarenbeek 和 Dros 自 3 年前開始培育海藻類的水生植物,在與不同的大學以及生物科研機構合作之後,他們發現了能夠將海藻進行乾燥處理,製作成能夠被用於 3D 列印材料的方法。在這個名為海藻實驗室(Algae Lab)的項目介紹中,Klarenbeek 寫道:「在我們的研究中,我們關心的是將二氧化碳轉換為生物聚合物的方法。
  • 共建單位巡禮(十五)——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國家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聯合研究中心」,整合優勢科研單位與科研團隊,創新機制、形成合力,全面提升長江保護修復的科學性、系統性和整體性。本公眾號推出「國家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聯合研究中心共建單位巡禮」專欄,系統展示共建單位的相關研究基礎與成就。本期介紹單位為: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 城市公園的小池塘——小型水生生物保育的新機遇?
    城市公園小池塘的價值與功能本土小型水生生物的庇護所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城市化所帶來的棲息地破壞,汙染等等問題常常威脅到野生動植物的生存。以蜻蜓為例,有研究顯示:儘管城市的水域中蜻蜓多樣性較為有限,但特定的環境因子(如水禽數量,水生植物的數量等)的可能會對蜻蜓的多樣性,尤其是對某些特定物種的種群產生積極影響。
  • 科學家發現新品種細菌,可用汙泥廢水來製造可降解塑料
    德克薩斯農工大學(Texas A&M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找到一種細菌,利用下水道汙泥和廢水生產可降解塑料,不僅大幅降低生物塑料的生產成本,而且有效利用汙泥廢料。美國全年產生700萬噸廢水汙泥,足夠填滿2,500個奧林匹克競賽使用的標準遊泳池。
  • 可降解塑料的酶能否解決塑料垃圾帶來的環境問題?
    科學家設計了一種可以分解我們生活中最常見的塑料(95.06,0.05,0.05%)垃圾的酶,使得解決世界上最大的環境問題之一變得有可能。該發現解決了數百萬噸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91.81,0.00,0.00%)T)製成的塑料瓶的回收問題,或用來分解已經在環境中殘存數百年的PET垃圾。
  •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18考研專業目錄及考試科目
    水生所戰略定位和發展目標是,面向國家在水環境保護、漁業可持續發展和微藻生物能源利用方面的重大戰略需求,圍繞內陸水體生命過程、生態環境保護與生物資源利用領域的基礎性、戰略性和前瞻性重大科技問題,著力重大理論創新和核心技術突破,強化創新價值鏈的延伸,在水環境保護、淡水漁業和微藻生物能源領域發揮引領示範作用。
  • 既要「引進來」,也要「管得好」 | 讀懂外來水生生物
    然而,在外來水生生物助力漁業產業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入侵」的問題。「外來物種入侵」是指外來物種由原生境經自然或人為的途徑進入到另一個生境中,並在當地的自然或人為生態系統中定居、自行繁殖建群和擴散而逐漸佔領新棲息地並威脅當地生物多樣性的一種生態現象。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公布的全球100種最具威脅的外來入侵物種中,中國已發現半數以上。
  • 2020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淮安研究中心招聘技術人員公告
    2020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淮安研究中心招聘技術人員公告(江蘇)已公布,計劃招聘2人。報名截止時間為:2020年5月20日(星期三)16:00,報名方式:網上報名。江蘇公務員考試網現將其公布如下:   2020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淮安研究中心招聘技術人員公告(江蘇)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淮安研究中心(以下簡稱淮安研究中心)成立於2009年,是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水生所)和淮安市人民政府共建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科研機構。
  • 這艘退捕漁船被中科院水生生物博物館永久收藏
    湖北日報訊(記者文俊、通訊員孫慧)12月17日,為紀念長江「十年禁漁」,同時留住人們對長江「漁獵文化」的記憶,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生生物博物館在武漢市禁漁辦和江夏區禁漁辦的支持和協調下,收藏了一艘退捕漁船。
  • 以色列最新研究:吃海藻的微生物造出可降解塑料
    近日報導,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的一項新研究,描述了一種不需土地和淡水的生物塑料聚合物生產過程,這種塑料來源於以海藻為食的微生物,塑料廢棄物毒性為零,能以有機廢物形式回收利用。  據了解,該發明是特拉維夫大學波特環境與地球科學學院亞歷山大·戈爾博格博士與化學學院米歇爾·哥津教授進行學科交叉合作的成果。研究成果發表在《生物資源技術》雜誌上。
  • 駱永明等:重視土壤中微塑料汙染研究 發展源頭管控和環境降解修復...
    文章指出,農用地膜破碎、有機肥施用、汙水灌溉、汙泥農用、大氣沉降以及地表徑流等已成為土壤中微塑料的來源,可能導致土壤—食用性作物中微塑料積累和影響土壤生物行為。文章認為,對於進入土壤中的微塑料的存在形態、遷移、降解及其環境風險,在動植物中的積累及其生物生態、食物鏈的風險,進而對人體健康的風險等都還缺乏研究與了解;對如何加強土壤微塑料汙染防控和修復,也缺乏探討與意識。
  • 科學家們研究了海洋動物與人類對納米塑料的反應,結果令人不安
    當塑料降解時會分解成較小的微粒和納米顆粒,並在我們飲用的水,呼吸的空氣以及幾乎所有接觸的東西中傳播,這就是納米塑料滲透生物體並產生副作用的方式。由巴塞隆納大學,葡萄牙阿維羅大學與葡萄牙環境與海洋研究中心CESAM牽頭進行的一次研究項目驗證了納米塑料會影響生物體腸道微生物組的多樣性,毫無疑問,這會損害我們的健康。在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中都可以看到這種作用,並且這種入侵的暴露範圍很廣,時間也很長。此外,隨著腸道微生物組的改變,免疫,內分泌和神經系統也會隨著發生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