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人類科學技術正在以不可估量的速度發展,不願意學習和接受科學知識,同時也沒有太好家庭背景的普通人,雖然將來不至於沒有飯吃,但想成為未來社會的精英的可能性也不會很大...」
近日,教育部印發了《關於做好2018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其中關於重申「全面取消體育特長生、中學生學科奧林匹克競賽、科技類競賽等全國性高考加分項目」,引起了中小學生及其家長們的關注與討論。
高考一直被形容為「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考生之間的競爭非常激烈,家長與孩子們也十分關注高考的動向。那麼,我們該如何看待「取消高考加分」呢?它將對未來即將參加高考的學生們,有怎樣的影響呢?
為解答家長們的疑問,我們特別採訪了參與中國科學院大學本科招生工作的吳寶俊老師,談一談他對此次高考改革的看法。
吳寶俊:
現就職於中國科學院大學。2004年畢業於中山大學物理系,2012年畢業於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獲理論物理博士學位。
以下為採訪文字內容:
小編:吳老師,您好。對於教育部此次全面取消奧賽、科技競賽以及體育特長的高考加分,有什麼原因呢?
吳寶俊老師:長久以來,體育特長生認定、省級優秀學生、思想政治品德有突出事跡,這三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弄虛作假情況。
學科奧林匹克競賽,相對而言成績作假的情況並不多。但競賽培訓的產業化,與高考減負的大政策方針存在一定程度的衝突。所以,加分被取消也是可以預見的結果。
小編:在新頒布的課標中,我們能看出教育部門越來越重視中小學生的科學教育。而現在,高考卻取消了針對科技類競賽的加分,家長就會有個疑問,「高考都不考,我孩子從小學科學有什麼用」?
吳寶俊老師:孩子的教育培養,對每個家長而言,都是嚴峻的考驗。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家長的視野以及對「學習到底是什麼」這個問題的認知,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如果家長認為孩子學習的目標只是拿到一張蓋著政府的籤章的身份認定證書(所謂的文憑),那麼孩子能夠順利成才的可能性不會太大。
目前人類科學技術正在以不可估量的速度發展,不願意學習和接受科學知識,同時也沒有太好家庭背景的普通人,雖然將來不至於沒有飯吃,但想成為未來社會的精英的可能性也不會很大。
小編:所以,您是認為「取消高考加分」並不影響家長對於孩子科學素質教育的重視。
吳寶俊老師:相信有視野的家長,會明白學習科學知識的重要性,同時也會明白這重要性並不依賴於高考是否存在額外加分的環節。
另外,取消高考加分,只是取消了高考的一個特殊福利,不代表取消了高考的科目。對於認真學習的孩子來說,這幾分加分其實算不得什麼,取消掉也不至於打消孩子學習科學的積極性。
小編:雖然,教育部取消了競賽高考加分,但這類競賽成績對於高校自主招生的考核,是否有其他幫助呢?
吳寶俊老師:世界上任何一所優秀的大學,對有天賦的人來說都是敞開懷抱的,不同之處在於採取何種方式去選拔接納有天賦的人。
高考,作為一種統一考試制度,相對而言是各種選拔方式中最為公平公正的。但高考的考試難度是基於總體人群來設計的,對於天賦最高的少數人群而言解析度不足。所以高考也分化出諸如保送,自主招生,綜合評價等等方式作為補充。
小編:也就是說,這類競賽還是能夠作為很多大學自主招生的參考標準?
吳寶俊老師:數學或物理的傳統知名競賽,作為一種專業性極強的評價模式,註定會受到大學的青睞。即便取消高考加分,也依舊會成為潛在的重要參考。這是由其客觀性決定的。
但是對於競賽,需要補充的是,現在的競賽門目眾多,有些競賽及相應的培訓(特別是針對初中以下年齡段的)由於組織者水平不足,淨出偏題怪題,早已偏離了人才選拔的目標,對學生智力的成長也是弊大於利,大學對此也深惡痛絕,所以並非所有的競賽成績都會成為大學專業考察的重要參考依據。
在您負責招生工作的「中國科學院大學」,是如何選拔特長人才的?除了學科成績之外,還有其他重要的衡量標準嗎?
答:中國科學院大學(國科大)從2014年開始招收本科生,目前每年招生規模在400人左右,覆蓋全國12個省市,依據每個省的不同情況,採取統考,綜合評價等方式招生。對於參加競賽並獲得優秀成績的同學,學校也會保持關注,但也依舊要按照學生所在省的招生程序來錄取。對於有綜合評價的省,面試環節學校會自己出題,不會直接採納各種競賽成績。
科學院是培養專業人才的地方,也就是培養優秀科學家和工程師的地方,這樣的地方招收學生,不光看成績,也要看學生的興趣和志向。沒有興趣和志向,而抱有其他功利目的,是不可能在這條路上走很遠的。
由於興趣和理想無法通過量化的方法來衡量。所以招生時學校和考生也需要坦誠相待,學校會表明自己的培養目標,培養模式和課程難度,由學生根據自身的情況來做選擇。對於合適的好苗子,我們不會錯過。但對於不合適的人,我們也不會刻意爭取。這有點像談戀愛,要選最適合自己的人,而不是一味選條件最好的。
小編:很多孩子會在小時候夢想成為一位科學家,但在一般人印象中,家長們都覺得科學研究這個行業很難實現物質追求。所以,很多家長更關心,孩子從事科學行業後,會生活的更好嗎?
吳寶俊老師:每個職業都既有優點又有缺點,沒有哪個職業是完美的。在眾多職業中,科學研究工作既不是最好的,卻也不是最差的。它的特點在於前期投入的時間長,職業生涯進入穩定期較晚。
現在這個時代,一個人先要在自己專業拿到最高的學位(一般是博士學位),才具備繼續從事職業科學研究的最低標準。博士畢業後很可能還要繼續做博士後,積累一些學術成果,才能得到在大學或科研院所工作的機會。這裡每個環節都存在著激烈的競爭,都需要勤奮努力地工作。
所以做學問的人,可能結婚會晚一些,生小孩會晚一些,買車買房會晚一些。不過,該有的也都會有,不至於缺什麼。
科學研究工作,作為一個職業,整體構架是金字塔形,靠近塔頂的人最為出色,收入也最高,不用擔心物質問題。塔底的人也許會清貧,收入微薄。但話說回來,哪個行業不是如此呢?
此外,金錢收入是評價生活狀態的重要標準,但不是唯一標準。社會對一個人的評價,除了金錢,還有名譽。科學家具有很高的職業聲譽,往往更容易得到社會的尊重,這種尊重,不是金錢能夠換來的。
編者按
對於此次高考「取消加分」,家長們也許會有一種錯覺,那就是把「科技競賽高考加分」當做「重視科學素質教育」,把「取消科技競賽高考加分」當做「不重視科學素質教育」,那就徹底錯了。
取消高考加分的初衷是公平原則,《通知》已經指出,要進一步促進城鄉區域入學機會公平,也就是所有的考生都應該回到高考這個公平的賽道上。今後不會再有人因得獎,而在賽道上獲得額外的加速,或者說他的起點線比其他考生要更靠前了。
但是,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等等還是高考的必考科目,能在其他競賽中獲獎的學生,回到課業學習中成績仍然是優異的。並且他能將更多用於參賽和準備參賽的時間和精力放在課業學習中去。
退一步說,孩子參與競賽雖然不能得到高考加分,但就如吳寶俊老師所講,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國內知名高校卻專門瞄準這樣的特長生。
3月20日晚,北京大學本科招生網公布了北京大學2018年「數學英才班」招生簡章,這也是北大首屆「數學英才班」招生。其中,錄取條件就包括「在中國數學奧林匹克競賽全國決賽取得優異成績者」、「在國內外數學專業相關學習實踐活動中取得優異成績者」。
其次,中小學生的家長們要知道孩子接受各種類型的學習教育,目的永遠是讓自己變得更強、更優秀。如果接受素質教育僅僅是為了加分,那麼素質教育也就變成了應試教育的附庸,失去了它原有的意義。
如果因為「科技競賽」能加分,孩子才學,而不加分了,孩子就不學。這只能說明孩子並不喜歡科學、科技,缺少了興趣這個最好的老師。從這個角度講,「取消加分」恰恰是還原了素質教育的初衷,還原了它本來的面貌。
那麼,你對「取消高考加分」有什麼看法呢?
文/奇幻科學城 官方微信
轉載請授權,盜用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