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株潭的核心地位無可爭議,而「兩副」為什麼是嶽陽、衡陽?
圖片來源:攝圖網
「中西部有條件的省區,要有意識地培育多個中心城市。」一個月前,《求是》雜誌刊發重磅文章《國家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若干重大問題》指出,要因地制宜推進城市空間布局形態多元化。
很快,就有多個中西部省份積極響應,釋放出區域格局調整的重要信號,最近一個是湖南——12月2日,湖南著眼「十四五」提出:構建「一核兩副三帶四區」區域經濟格局,建設嶽陽、衡陽兩個「省域副中心城市」。
這被認為是湖南關於「省域副中心」的首次官方定調。其中,長株潭的核心地位無可爭議,而「兩副」為什麼是嶽陽、衡陽?
首提「副中心」
打造省域副中心城市,最有發言權的正是洞庭湖對面的湖北。
早在2001年,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長秦尊文就曾提出,由於湖北人多地廣、地域上東窄西寬,而省會武漢又偏於鄂東,客觀上需要在鄂西確立一個「省域副中心城市」作為省會武漢的「二傳手」。
2003年8月,國務院批覆的《湖北省城鎮體系規劃》將武漢定位為「省域中心城市」,將襄陽、宜昌定位為「省域副中心城市」。
歷經10餘年發展,2019年,襄陽、宜昌兩地經濟實力已經分別位居中西部非省會城市第二、第三位,省域副中心的建設成果不言而喻。
繼湖北之後,又有江西九江、贛州,河南洛陽、開封,甘肅酒泉、嘉峪關等諸多中西部城市被定位為「省域副中心城市」,承擔起輻射周邊、帶動區域協調發展的使命。
與這種「多中心」的平衡式區域布局不同,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湖南走的都是集全省之力優先發展省會的「一核(長株潭)」路徑。
△長株潭地理位置示意圖 圖片來源:中規院上海分院
雖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如果對比歷年數據會發現,其似乎正經歷增長乏力困境。從經濟份額上看,近兩年長株潭GDP佔全省比例連續下跌,在省內經濟份額已跌至十年前的水平。
與此同時,湖南省面積達21.18萬平方公裡,相當於江浙兩省面積總和,常住人口接近7000萬。且和武漢一樣,湖南省會長沙也地處省內偏東方位,甚至比武漢更靠近省界,代管市瀏陽直接與江西相接。
這就勢必導致廣大的湘西、湘南地區無法接受「一核」的輻射帶動,從而出現省內城市強弱的斷層:
今年前三季度,湖南省內「老二」嶽陽與「老大」長沙的GDP差距高達近6000億,而同等體量的山東、福建、河南這一差距分別為1492億、713億、4727億。
從經濟前三強城市佔全省GDP比重來看,湖南的差距仍然明顯——湖南三城佔比47.48%,遠低於福建的60.55%、湖北的54.62%等。
數據來源:地方統計局
就在上周,12月2日,湖南省委十一屆十二次全體會議通過的《中國共產黨湖南省第十一屆委員會第十二次全體會議公報》指出,湖南省「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包括「經濟結構質量不優」「高質量發展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等。
也是在這次全會上,湖南首次提出構建「一核兩副三帶四區」區域經濟格局,其中「兩副」即建設嶽陽、衡陽兩個省域副中心城市。
一南一北
圖片來源:攝圖網
在省內,包括嶽陽、常德、衡陽、邵陽在內的多個城市,都曾喊出要打造省域副中心的口號。
這其中,嶽陽地處湘、鄂、贛三省結合部,位於長江經濟帶與京廣經濟帶的交匯點,是湖南唯一的沿江口岸城市,具有「承東啟西、聯南接北」的區位和交通優勢。
早在2015年,湖南明確在「十三五」期間加快建設「一核三極四帶多點」,形成競相發展新格局。「一核」是長株潭,「三極」則分別指向嶽陽、郴州和懷化。
圖片來源:中規設計
緊接著2016年,在國務院批覆的《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提出「繼續做大做強洛陽、宜昌、蕪湖、贛州、嶽陽等區域性中心城市」。
這當中,除嶽陽以外的其他4個區域性中心城市,都已升格為省域副中心城市。因此,佔據天時地利的嶽陽成功「上位」,可以說是意料之中。
不同於嶽陽,在過去五年湖南的區域發展布局中,幾乎沒有衡陽的身影。
不只是「十三五」,這座曾經在「綠皮車時代」統管七省鐵路的老牌工業基地,在區域經濟版圖中已被「冷落」多年。
此番被納入「十四五」湖南區域經濟格局的「兩副」之一,有人評價稱:這是時隔半個世紀後,衡陽重回湖南「核心」。
客觀來看,衡陽具備成為省域副中心的先天條件:
首先,衡陽地處湖南中部偏南,「居南北要衝,扼兩廣咽喉」,不僅可以和長沙形成一南一北的雙引擎格局,在融入中部崛起、長江經濟帶、長江中遊城市群等區域戰略布局中也有著明顯優勢。
作為湖南省南部樞紐城市,衡陽已基本建成「鐵公水空」立體化交通運輸體系,其中,鐵路運輸能力穩居湖南第二,南嶽機場通航城市達28個,旅客吞吐量突破110.29萬人次。
到2019年末,衡陽常住人口730.06萬人,佔湖南全省常住人口比重超過十分之一,是僅次於長沙的人口第二大市。其周邊的邵陽、永州也都人口大市,衡陽都市圈的潛在人口超過2000萬,與長株潭不相上下。
湖南的「算盤」
圖片來源:攝圖網
儘管塵埃落地,但在網絡上,關於兩地能否擔此重任的質疑並未消減。
秦尊文指出,作為省域副中心,需要接受和傳遞中心城市的輻射,並擴大這種輻射,彌補中心城市鞭長莫及的缺憾。而要放大輻射,就必須使自己也成為一個輻射源,創造能量,否則只會使輻射衰減。
但目前,從整體實力來看,與省內「老三」常德相比,衡陽常住人口多出近150萬人,GDP卻還少了250億左右,人均GDP(46379元)更是遠遠低於全省平均水平(57540元)。
不少人認為,相比之下,常德經濟體量不弱,且周邊有張家界、懷化、益陽等湖南經濟發展的「軟肋」,更適合成為副中心。
當然,選定副中心城市,並不是只看經濟總量多少,還要看其他因素,比如,在空間上離主中心城市有一定的距離就是附加條件之一。
據此,有人提出嶽陽市中心距離長沙剛過150公裡,且周邊只有長沙、益陽。而益陽離長沙更近,更樂意接受長沙的輻射帶動,直言「夾在武漢和長沙之間,嶽陽能帶動誰?」
事實上,依據區域競合理論,即使是處於競爭狀態的不同區域,只要存在「部分利益一致性」,也可通過協調、合作與分工產生溢出收益,實現正和博弈。
在湖南最新確定的「一核兩副三帶四區」區域經濟格局中,對「兩副」——嶽陽和衡陽的定位表述截然不同:支持嶽陽建設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示範區,支持衡陽建設現代產業強市。
作為武漢與長沙之間的過渡帶,嶽陽是沿江發展軸與京廣發展軸的地理集聚處和嶽陽-九江-鹹寧、荊州-嶽陽-益陽-常德等毗鄰城市組團發展的幾何交會點。
湖南要深度融入長江經濟帶發展,需要以長嶽協同發展為抓手,來推動長沙從內河城市向沿江城市轉變、由大城市向大都市轉變,從而構建以長沙為龍頭的流域樞紐型經濟體系。
衡陽作為全國26個老工業基地之一,華菱管線、冶金都屬於傳統的重化工業。而長株潭的工程機械、電子工業發達,長沙擁有中部最大的航空港,服務業配套齊全。
如湖南省經濟地理研究所副所長、宏觀經濟研究領域專家王義高所言,「像湖南這樣的中部人口大省,就業壓力也是很大的。有穩定的重化工業和服務業配套,能穩定接近70%的工業和就業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