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紀行前言】
2012-2013,在美國訪學一年。日子待得越久,就越能清晰看出,國內當下普遍流行的很多關於美國的說法,頗多臆想成分,隨產生紀錄些見聞的想法。
將這些觀察寫下的目的,不是想簡單得出「誰更好」的結論,而是想通過這些書寫,儘量逼近真相(當然,你可以說從某個層面講,真相根本不存在),把那種簡單的黑白夢幻式思維給打破,更複雜、準確地看待世界、看待自己。這無關自信,也無關自尊,只與事實有關。剩下的判斷,每個人自己來做。
【8、自己安排自己的葬禮】
在朋友舉辦的Party上,遇見一位年近六十歲的喪葬承辦人(funeral director)。他身穿老式黑色西服套裝,表情嚴謹,髮型紋絲不亂。當他告訴我他的職業時,我一頭霧水搞不明白。
在我印象中,一般一座中國城市裡,只會有幾家喪葬場所,而且都屬於國家。中國人在死後,若是國家(單位)的人,會由國家(單位)按照級別安排你的後事方案,不同級別,有著不同的操辦模式。很多親屬為了此事的高、低規格,會和國家(單位)討價還價,因為,這意味著一般中國人非常看重的「國家(集體)對個人的蓋棺論定」。而不屬於國家(單位)的人(比如城市裡的個體經營者,或者鄉村裡的農民),則會按照各地民間風俗,依慣例進行。
這位先生名叫道格拉斯,早先做過中學英文教師八年,告訴我,他非常喜歡自己現在的工作。
他說:「在哥倫布這個只有二百多萬人口的城市裡,有五、六十家喪葬教堂(公司)。我的工作主要就是去和健在的人們一起討論,如何安排他們自己的葬禮、墓葬狀態。比如葬禮裝飾、鮮花的選擇,比如葬禮上誰來講話、講話的秩序,墓碑的設計等等。」
我好奇地問:「您是同他(她)一個人討論嗎?這些人的年紀大概都多大呢?」
「大部分是一家老小一起來交流的,少部分是單獨面對面談。一般都是六十歲以上的人了,當然,也有三、四十歲的年輕人,但不多。」
最後,他很慢地、一字一句地告訴我:「美國人就是想自己安排自己的事情,包括死亡!」
【9、老人、死亡與小孩(1022)】
我的室友,一年級數學系研究生大衛八十多歲的祖母過世了。
聽到消息後,他馬上一路開車,從俄亥俄州的哥倫布,趕回家鄉弗羅裡達州一個小城參加葬禮。
三天後一個明媚秋日的下午,大衛疲倦地開車返回到哥倫布住所。坐在起居室裡,慢慢和我聊起葬禮以及祖母的故事。
他的祖母年輕時離婚,之後沒有再婚,一個人帶著兩個兒子、一個女兒生活。孩子們長大離開她之後,自己獨居近二十年,住在離大衛叔叔(大衛父親的弟弟)家不遠的街區,直到最近這一年,因生活不能自理,才搬到叔叔家裡。
祖母兒孫三代人,大部分都從全美各地趕到弗羅裡達叔叔家中參加葬禮。葬禮上,大家聊起了很多小時候祖母的趣事,唱起小時候祖母喜歡的歌曲,有眼淚,也有歡笑。
我說:「中國的葬禮,無論在鄉村還是城市,各地都有一些固定的程式,美國也是這樣嗎?」
大衛告訴我:「葬禮在美國,全是由自己家庭來辦的。每家的模式都不太一樣,但一般來說,都會有追思環節,即每個人會回憶一些與逝者的故事與大家分享,基調往往是幽默的、逗趣的。」
我因為在美國一路走來,發現很多墓園,常常就會建在住宅社區旁邊毫不避諱,於是問道:「你們小時候是不是就會經常參加葬禮?」
大衛回答:「是的。小時候就對死亡以及死亡的過程很熟悉了。」
我說:「我們這裡,尤其是城市裡的小孩,平時生活中幾乎完全看不到死亡。即使有長輩過世,父母也常常覺得會嚇著小孩不吉利,不讓參加葬禮。因此,真得等到這些小孩長大後自己的親人故去時,他們完全沒有任何心理與經驗準備,會很長時間都難以平復。」
大衛告訴我,祖母在臨去世前幾天還打給他電話,問他功課怎樣?問他做助教教學生開不開心?因為祖母知道,他的夢想是做一名教師,老人家想確認,他是否真得喜歡教書這件事。電話裡聊了很久,直說到祖母累了,說不出話為止,那是他們最後一次通話。
我問:「祖母小時候帶過你嗎?中國很多祖父母都會幫助自己的孩子帶孫輩的。」
大衛說:「沒有,這種情況在美國非常罕見,我也只是在節假日能見到祖母,但感情非常好。」說到此處,大衛的眼裡閃動著淚花。
我有一個園藝師朋友,他的母親也是離婚後一個人生活了十幾年。所有兄弟姐妹都各自在外生活,到最後,母親因病生活不能自理時,園藝師朋友辭職從費城回到哥倫布家中,照顧母親近一年後送走了老人。
大部分普通美國老人家,都會選擇自己獨立生活,不肯跟孩子住在一起。生活不能自理後,也多選擇去老人院。居家和孩子在一起,並在家中過世的,有,但不普遍。
位於中產居住社區旁,建於1806年的哥倫布聯合目的(Union Cemetery)
【10、新錢(new money) 和 老錢(old money)】
和一個曾在日本、韓國教過多年英語,出身名門的美國人考夫曼聊起,為什麼韓國婦女很多都喜歡美容(手術)?
他說:「那是因為韓國原來窮,大家都差不多,現在富了,但都是新錢。『新錢』和『老錢』不同。新錢最大的特點就是『想要』,什麼好的東西都想要。另外,韓國婦女結婚後,害怕丈夫有別的女朋友,同時還要和周圍的親戚、好友們攀比,所以,她們希望自己『看上去完美』。我有一個費城的老友,是很老很老的錢了,我就從來沒見過他向別人炫耀什麼東西。」
我說:「中國和韓國幾乎一模一樣。我們的老錢在歷史上都被消滅掉了。現在的富人,全是新錢,也是什麼都『想要』,什麼都想『炫耀』。」
然後,我們聊到了前兩天一起去參觀過的,此地一個佔地十幾公頃的私人莊園。
該莊園主曾在中國、日本住過多年。因此,在莊園裡,除了北美特有的寬大草坪、成片樹林外,還有古舊的日本茶室,小巧、精緻的日式、中式園林景觀,長壽鶴銅雕,滿池荷花……這個莊園每個月向公眾開放四天。莊園主的居所也在裡面,是一座三層House。現代式二層橫線條白色房子,頂部,是莊園主以為的具有亞洲風格的紅褐色貼瓦坡頂。
考夫曼告訴我,莊園主準備在過世後,將莊園捐獻給州裡供公眾使用。
我說:「這和中國古代一些故事有些相像。我記憶中,中國傳統園林的主人也有類似習慣,會在某些天,將私家園林開放給老百姓來遊玩。在漢末至南北朝時期,還曾出現過『舍宅為寺』的風氣,即富商把自己的家宅捐為佛寺供公眾使用。」
我接著問:「他們為什麼不留給後代呢?」
他聳聳肩說:「一個是遺產稅太高,另外,富人們也不想留給孩子太多錢,孩子有自己的事情要做。」
——註:美國遺產稅非常高,最高為 50 %( 250 萬美元以上)。而美國民法規定不動產做慈善資產是全額免稅的。美國對遺產稅的徵收及做慈善的免稅,鼓勵了富人對各種慈善事業和公益事業的投入,最終對貧富差異進行了調整與平衡。美國有錢人常常會建慈善基金會,讓子女做理事打理。遺產稅背後的法理及價值觀依據,很多來自於基督教(清教徒)的一些觀念。
收藏有大量私人捐贈的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公 號 非 專 業 內 容 往 期 回 顧】
對話記錄(1)雙向洗腦五則
對FF日記的日記式感想5(0321-0324)
對FF日記的日記式感想4(0319-0320)
對FF日記的日記式感想3(0316-0318)
0317今天說
對FF日記的日記式感想(0311-0312)
對FF日記的日記式感想
我會記住這些……(2020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