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返校複課後,全國多地發生學生意外身亡事件,令人痛心!其中不乏有因學習壓力過大,思想過度焦慮而自我結束生命的悲劇。
為避免類似悲劇的再次發生,教育主管部門高度重視學生心理疏導工作,採取多種措施給學生減負減壓。其中一條措施就是不得公布學生考試成績,不準對考試成績進行排名。
早在2006年,教育部在《關於貫徹〈義務教育法〉進一步規範義務教育辦學行為的若干意見》中就規定:要嚴格控制學生在校考試次數,不得公布學生考試成績,不得按考試成績對學生進行排名。
而後在2013年8月教育部《小學生減負十條規定》要求各校要多用鼓勵性評語,激勵學生成長。
在2018年12月18日教育部等九部門印發中小學生減負的通知中進一步強調:考試成績實行等級評價,嚴禁以任何形式、方式公布學生考試成績及排名。
憑心而論,教育部在制定這些政策之初,出發點很好,目的很明確,就是要保護未成年學生隱私及脆弱敏感的自尊心,防止學生在學習上背包袱,承擔過大心理壓力,預防發生不必要的意外。
但這顯然是給部分成績差的學生蒙上一塊遮羞布,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和人生發展有利有弊,給家庭、學校教育也帶來一些困感。
一、遮羞的同時弱化了激勵學生的作用。
國家的建設需要各類人才,「二八」現象在教育中一直存在,優秀突出的學生在20%左右,其餘80%學生是普通的。但對於個人和家庭來說,都想成為20%,於是在家庭、學校教育中,就要不斷地激勵孩子努力成為20%,培養孩子從小樹立競爭意識,要力爭上遊,以適應將來步入社會面臨競爭的個人素質需要。
但學校不得公布學生分數,不得對成績進行排名,在保護後進生顏面的同時,失去了對部分考得好的學生的寶貴激勵機會。再多空泛的表揚遠不及一次考分名列前茅「揚名立萬」的自我滿足感暢快,久而久之,學生對考分就會麻木、無所謂,不利於培養自我競爭意識。
二、遮羞布不符合大部分家長的教育需求。
前段時間在網上看到一名家長在班級群裡怒問:「老師長期不公布孩子成績排名,孩子學習出了問題誰該為此負責?」
作為一名基層一線教師,見過了太多考試後家長焦急的眼神,他們都迫切想在第一時間打聽孩子的考試成績,想了解孩子在班級中成績排名的變化,但老師因上級政策要求又不能公開公布,只能等家長詢問時才能分別個別告之。
時間長了,家長就不滿意,對老師的做法有些微詞,造成不必要的家校矛盾。
三、遮羞布與選拔人才的機制不一致。
在我國,無論是學生升學,還是機關企事業招聘人員,無不是按考試成績綜合名次排名順序,極少用等次來決定取捨。
在最重要的中、高考中,都會對學生考分進行排名,然後按序錄取。
習慣於在平時的遮羞布下維持所謂自尊心的家長和學生不知在中、高考分排名公布時作何感想?
而人生的道路上,將會一次又一次揭下遮羞布。
每一次的揭開,就是一次傷痛。還不如從小就鍛鍊出面對挫折的堅韌。
四、遮羞布給家庭、學校教育帶來困惑。
現在的老師經常感嘆書不好教了,其中一條原因就是難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面對測驗後考分低下的學生,老師不能批評,甚至還要向家長隱瞞,防止家長知道後對孩子採取過激教育行為,導致一些難以預料後果給自己帶來麻煩。
一次又一次低分無任何挫折教育,這樣的學生就會都分數麻木不仁,既而對學習持無所謂的態度。
甚至有成績好的學生也會發展走向這樣的道路。
遮羞布下,保護顏面的同時也會讓孩子逐漸失去一顆進取向上的心。
一直在倡導因材施教、分層教育,我想是否可以改革一下義務教育對待學生成績排名問題?只公布前20%的學生排名,既可激勵學生上進,又能保護學困生的自尊心,還能解家庭、學校教育的困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