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能讓一切毀滅,然而戰火不會消失。只要關於戰爭,帶來的就一定是「家破人亡」的局面,對於生活在和平環境中的我們來說,戰爭是遙遠的,我們每天可以安心入睡,醒來可以看到美麗朝陽。但對於那些處於戰火中的人們來說,安然入睡是奢望,醒來更是幸運,也許某天夜裡就長眠不醒。全球處於戰火紛飛的國家不再少數,整個中東地區陷入了戰亂時期,不管是伊拉克還是敘利亞亦或是伊朗,這些曾經的阿拉伯國家,都開始了無休止的戰爭,最為典型的是敘利亞,戰火毀滅了敘利亞的一切,讓敘利亞人們居無定所、失去至親最愛,這座曾經的天堂,已經被戰火轟炸成了人間的煉獄。
我記得2015年有張敘利亞難民的照片轟動了全球,一位僅3歲的小孩被海浪衝上海棠,他曾和父親一起企圖坐上救生艇逃離敘利亞去往擁有希望的歐洲,但他被永遠留在了那個海灘上,留下了這張令全世界人民心碎的照片。
也是因為這張照片,引發了人們對於歐洲難民危機的深思,照片中小孩艾倫的父親在講述遇難遭遇時的話語,讓人心痛:「我的孩子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孩子。」,「現在一切都完了。」。
這位父親的話,讓我心揪在了一起,都說父愛是偉大的,可看著孩子在自己眼前失去生命,這種喪子之痛,卻在敘利亞時常發生。也不知道要有多絕望,才會悲痛地感嘆希望世界和平,難民不再遷移。
同樣讓我心揪在一起的話,還有《阿勒頗養蜂人》中主角努裡的表兄穆斯塔法記錄死者姓名的一句話:「姓名:我帥氣的兒子;死因:這個支離破碎的世界。」
這也是我這篇書評的標題,與小艾倫的父親說得那句話有著同樣讓人心驚的感覺。對於處於戰場上的人民來說,世界是黑暗的、支離破碎的,不管孩子是帥氣的還是最漂亮的,他都被戰爭帶走了生命,對於一位父親來說最大之痛,莫過於「喪子之痛」,中國有句老話叫做「白髮人送黑髮人」,從此,就算父親還活著,也沒有了任何希望。
《阿勒頗養蜂人》講述的是努裡帶著愛人逃離敘利亞戰場,去往更有希望的英國生活的故事。故事一開始,努裡就對著自家的養蜂場信心滿滿,他希望這些翻飛與花間的小精靈可以給家裡帶來更多的經濟來源,可隨之而來的確是戰爭,養蜂場被轟炸了,空氣中瀰漫著焦味,滿地都是蜜蜂焦黑的屍體,他們失去了生活下去的希望。表兄穆斯塔法想要逃離敘利亞去英國生活,但他出發前夕卻發現兒子失蹤了,苦尋無果之後他去了停屍所裡幫助登記屍體的死因,在這裡他看到自己兒子的屍體,他登記的最後一名屍體就是自己的兒子,在敘利亞已經無望的穆斯塔法成功到達英國與妻子會和。努裡也因被轟炸威脅,決定逃亡到英國去尋找表兄。
他的兒子同樣死在了轟炸中,他的藝術家妻子阿芙拉不僅失明還因為失去了兒子而陷入了黑暗中,封閉自己的內心。努裡為了能夠讓妻子走出創傷,又要帶著妻子穿過汪洋大海逃到英國,他受盡了戰爭的折磨、同胞的威脅、地頭蛇的欺凌,但他始終沒有放棄,而是真的帶著妻子到了英國,可到了英國之後,新的問題再次出現在他們面前,努力用愛與希望讓妻子走出創傷,而他自己卻進入了戰爭應激性創傷中無法走出。妻子同樣沒有拋棄他,而是和表兄,用愛與希望讓努裡重見黎明,努裡夢中的那個男孩,也在最後一刻「找到了」努裡,給予了他生活的希望。
也許有朝一日,他們真的能夠回到阿勒頗,重新開啟養蜂場,煥發蜜蜂的生機也不一定。
《阿勒頗養蜂人》的故事還在繼續,敘利亞的戰火也在紛飛。敘利亞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古老文明的國家,從舊時代開始至今,經歷過時間的變遷,最終成就了現今的敘利亞。但這種成就,卻也給敘利亞帶來無盡的「黑暗」與「戰火」。在這裡,人甚至不如螻蟻,生活在「家裡」卻如同人間煉獄,每一天都是提心弔膽的生活,醒來就面臨著恐怖的世界。
故事中的阿勒頗,是敘利亞第二大城市。這裡曾經的生活如同故事中努裡一樣幸福的人們,但戰爭奪去了他們的所有,他們被迫要離開家、或是拿起槍,他們沒用擁有努裡的好運,可以逃出敘利亞,但他們同樣存著美好的希望,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在阿勒頗重新開始在花海中養蜂的生活。這本書出版到現在,已經獲得了無數稱讚,並榮獲2020年阿斯彭語言文學獎;被讚譽為:「這是一部充滿勇氣和挑釁的小說,令人難忘。它具有國際意義,能讓我們睜開眼睛去看這個世界。」
作者克裡絲蒂·萊夫特裡,是一位心思細膩的女作家,能夠寫出這麼真實而又具有情感的故事,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她曾經在雅典救助中心當過志願者,所以雖然《阿勒頗養蜂人》是一本虛構小說,但內容的描寫卻真實又有力,情感迷人而又具有感染力,讓人看過後不禁去想到現實中那些更為破碎和痛苦的故事。
如果你還不曾見過這樣的故事,那就睜開眼睛去看這個世界吧。儘管悲傷沒有盡頭,愛也沒有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