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1071萬考生終於完成了他們人生的第一次大考:高考。高考之於學子、家庭、乃至社會都有重大的意義;它是每個學子對奮鬥和夢想的守望,也是每個學子的命運轉機。對本屆考生,疫情之下備戰高考的拼搏與奮鬥、自律與成長,註定將成為難以磨滅的集體記憶
今年的語文試卷對語文的關鍵能力考察尤為重要。依據《中國高考評價體系》,關鍵能力是指進入高等學校的學習者,在面對與學科相關的生活實踐或學習探索問題時,必須具備的高質量地認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科學考查語文學科關鍵能力,既是深化高考考試內容改革的基本要求,也是高考語文命題的一貫追求。閱讀是考察的突破點。
閱讀是獲取知識信息、提高認知的基本途徑,關係著一個人的、才、學、識的完善和提升。在考查閱讀理解、信息整理能力方面,試題重視對「讀什麼、如何讀」的引導,提升思維能力和審美水平。以全國Ⅰ卷的文學類閱讀為例,材料節選自海明威的短篇小說《越野滑雪》,小說長於對滑雪的精彩描述和主人公細微的心理描寫,試題由此出發,引導學生突破傳統閱讀慣性,與作品對話,產生情感共鳴。
閱讀能力強的孩子各門功課都不會差
針對今年高考,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研製組組長、北京師範大學教授王寧說:「是否能讀懂、是否能講清楚、是否能理解深入,最重要的就是思維能力。考試非常重視這一點的考查,考的不是知識本身,而是考生的思維能力。」
卓越的閱讀能力是學好各門功課的基礎,閱讀能力和富有成效的閱讀是提高學習成績和學習能力的不二法門,這在廣大教師和家長們中間已經形成了廣泛的共識。
閱讀能力強的學生不一定考第一,但各門功課都不會差。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不閱讀的孩子,本質上就是一個學習上潛在的差生。」為什麼有些孩子小時候聰明伶俐、理解能力強,到了青少年時期就開始智力下降,變得頭腦不靈活呢?那是因為他們不會閱讀!
堅持閱讀、經常思考的孩子會更聰明一點
讀書能力不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提高的,讀書能力低下的孩子,學習會越來越吃力,進而漸漸喪失學習的興趣;相反,喜歡閱讀的孩子,年紀越高學習就變得越容易。
蘇霍姆林斯基說:「凡是那些除了教科書什麼也不閱讀的學生,他們在課堂上掌握的知識就非常膚淺,並且把全部負擔都轉移到家庭作業上去。由於家庭作業負擔過重,他們就沒有時間閱讀科學書刊,這樣就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堅持閱讀、經常思考的孩子,不斷開發大腦,促進大腦的發育成長。因此,他比同齡人更聰明一點。
經常見有有些學生在低年級時原本成績不錯,學習很努力,可一旦上了高年級成績就掉下去了。反而是那些低年級時成績並不突出,但一直堅持課外閱讀的孩子,後來者居上,在學習方面的潛力也爆發出來了。
小學乃至初中的成績,沒有絕對的優秀,只有相對的領先。閱讀會是拉開差距的關鍵因素。
信息甄別能力是種珍稀的能力
李笑來在《把時間當作朋友》中說:閱讀是能夠識別文字的人接收信息的過程,故在閱讀之前就肯定要有一個甄別所接收的信息是否可靠和有效的過程——這顯然要依賴長期培養的甄別能力。
資訊時代,碎片化的閱讀更要求我們對浩瀚無垠的信息資訊進行快速高效準確的篩選甄別,進而要求我們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學會高效閱讀。
廣泛正確的閱讀涉獵,深入的邏輯思考,是培養這種能力的基礎,用當今流行語來說,就是建立正確的三觀。這種能力的養成,既要勤奮思考,還要靠個體的悟性。
當某一天,面對斷續發生的單個事例,你能快速反應,並且融會貫通加以串聯,以點及面,發現現象背後隱藏的規律時,你就開始具備了這種甄別能力。此時面對眾說紛紜,人云亦云時,才能做到胸有成竹,獨立自處。
警惕低效閱讀
現實中,我們發現孩子的閱讀存在諸多著令人擔憂問題。
首先是閱讀時間少閱讀量少。孩子的課內學業量大,佔據了本應該屬於孩子的自由的閱讀時間,更無法保證充足的閱讀量。
其次,完全實用性的考試導致孩子喪失閱讀興趣。
再次,以碎片化閱讀為代表的閱讀成為了閱讀的主要形式。閱讀處於淺層次,只講究速度而忽視深度,精讀深讀慢讀漸漸失去主導地位。這些導致了閱讀的能力的降低。
學生閱讀一方面缺少閱讀方法的指導,另一方面缺乏深度的思考。
現在學生的閱讀目標模糊,休閒娛樂性閱讀和學習性閱讀混淆,網絡閱讀零碎閱讀等佔據了深刻的文本閱讀。因此提高閱讀效率就需要用科學的方法來規劃和指導,也需要針對閱讀思考深度進行訓練。
讓孩子有效閱讀,堅持閱讀,愛上閱讀,才是父母能給孩子的最好教育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