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始今天話題前,先簡單說一下今年的考研進度
根據教育部此前發布的通知,今年預報名的時間為9月24日至9月27日。
預報名系統每天開放的時間為9:00-22:00。
另外,為幫助2020考研的同學更好地了解招生政策,各研究生招生單位將於9月19日至9月23日在「研招網」上開展招生宣傳諮詢周活動。
具體的諮詢內容可以包括推免人數、報考要求、報錄比等等。
雖然對於某些問題,院校的回覆可能很官方,但還是希望2020考研er不要錯過這個寶貴的機會!
因為小編是臨床出身,所以接下來講的內容,也幾乎都是關於醫學生考研的!
之前小編也寫過相關內容,但都是零零散散地涉及。
今天小編儘可能將他知道的、關鍵的、精華地信息都濃縮在這篇文章裡面,所以這篇文章可能會又臭又長,但還是希望你們能耐心看完它!
因為曾經走過不少彎路,所以希望看完這篇文章後的你們,也可以有所啟發,不用重複我之前的老路,這也是小編對這篇文章寄寓的最大希冀!
廢話不多說,開始正文部分!
首先,是醫學生的就業現狀!
受規培政策影響,現在的醫學生畢業後,假如想繼續從事臨床,晉升主治,就必須得參加規培!
但即便參加完三年規培後,就業之路依然充滿坎坷。
現在,稍微好點的市級三甲醫院,入職門檻都直接要求是研究生。
而趨近飽和的內、外科的某些科室,要求則更高,在某些大學的附屬醫院,更是要求只有博士才能進!
本科的學歷可以說是毫無競爭力!
三年規培結束後,依然只能選擇去更低一級的縣級或者鎮級醫院。
甚至,在某些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縣級醫院都只招收研究生,本科生投放簡歷看都不看就拒絕了。
「學歷」在公立醫院是個殘酷和令人頭疼的問題!
舉個例子,一個88年出生的影像科師兄,在一家稍有名氣的公立三甲醫院工作。
但因為學歷問題,本科的他始終混不出頭,今年終於下定決心辭職考研。
師兄之前也在私立醫院工作過,但因為公積金問題,最後還是選擇了公立醫院!
如今,已過而立之年的他,拖家帶口,孩子2歲,但還是毅然決然地選擇考研。
所以,不管是為了工作,還是為了晉升,考研,逐漸成為了醫學生的主流選擇!
但研究生額名額始終是有限的!即使學校都在不斷地擴招,但始終趕不上報名的人數。
這就涉及到一個殘酷的事實:我們要和數以萬計的考生去競爭那少的可憐的研究生名額!
2019年全國考研報名人數達到了史無前例的290萬人,比2018年考研人數增加了52萬人,增幅達到了21.8%,考研增加人數和增長率均為近年來最高。
在這290萬人中,最終只有90萬人被成功錄取。
而另外的200萬人則倒在了失敗的路上!
早在研究生考試開始之前,一些名校的研究生名額早已被夏令營或者保研的同學佔據了。
毫不誇張地說,某985知名醫學高校的應屆同學,就有接近一半的人擁有保研資格。
除去這部分人後,剩下的放出來給統考同學的名額真的是少的可憐!
更別提,你的競爭對手,除了應屆的考生,還有二戰、三戰甚至是四戰的往屆考生。
他們比你更有經驗,複習的時間更長。應屆的考研er唯有付出更多才能和他們站在同一起跑線上!
小編講這麼多,並不是為了打擊你們的信心,而是想讓你們認清殘酷的事實,希望你們能奮起直追!
其次,談談臨床專碩or學碩的選擇。
關於專碩和學碩的選擇,這一點非常重要,建議你們一定要慎重考慮!兩者的培養政策完全不一樣:
①.專碩三年都是在臨床上輪轉科室,訓練專業技能,可以並軌規培,畢業時有規培證!
②.學碩三年大部分時間是在實驗室裡面度過,培養科研思維,發表文章,無法並軌規培!
科研和臨床還是存在很多不同的。
在這裡,小編建議那些本科期間沒有接觸過科研的小夥伴,慎重選擇報考學碩!
因為你對學碩的認識,可能都是建立在自己想像的基礎上。但現實,往往更加殘酷!
如果你細心地諮詢師兄師姐,你會發現,每個醫學院校每年都有不少的學碩申請退學!
你在實習過程中可能或多或少會接觸到臨床輪轉的專碩師兄師姐。
你知道專碩是什麼樣子,知道自己一旦選擇了專碩,未來面臨的生活會是什麼樣子。
但學碩不一樣,你在實習時可能壓根就沒有接觸過學碩的師兄師姐。
另外,學碩表面上錄取分數看似很低,容易吸引到很多同學去報考。有些同學為了衝擊名校,但實力又不是很強,就想通過報考學碩來「曲線救國」。
然而,他們不清楚自己能不能接受學碩將來指向的生活和就業,就冒冒然然地選擇踏上這條路。
等到覺得不適合科研,感到後悔想要重來時,卻發現已經是為時已晚了,無法再改變了!
還有部分同學,包括小編在內,雖然一開始也是報考專碩,但因為複試時被刷,為了能讀到研究生或者上一個比較好的學校,從而匆忙調劑到學碩,根本沒有事先了解好學碩的相關情況。
這裡涉及一個嚴肅的問題:這部分同學,壓根就不清楚科研的生活是什麼樣子的,單純靠自己的想像來報考學碩的話,當最後發現真相與現實不符,可能心理落差就會很大。一旦發現適應不了實驗室的生活,學碩的三年就會過得無比痛苦!!
所以,如果你沒有過科研經歷,請謹慎選擇學碩!
如果你對學碩真的感興趣,請向你正在讀學碩的師兄師姐了解清楚學碩的真實生活是什麼樣子的。如果你能接受學碩指向的生活,那請你大膽地報考!
此外,受規培政策影響,學碩出來後,和本科生一樣,都是要規培3年的!
缺少一紙規培證的學碩,經常會被一些醫院嫌棄。
因為醫院方面,是想直接招收像專碩這種可以上手臨床的勞動力。他們不願意招收學碩後,還要規培輪轉培養三年!
舉珠三角地區作為例子,學碩在這裡是很難找到合適的工作。因為珠三角的醫院根本不缺幹活的專碩,導致很多醫院在招聘時都明確要求要有規培證。
(PS:南方醫系統除外,南方醫還是比較看重他本校培養的學碩,出來後待遇和專碩差不了多少)
但學碩去粵東、粵西或粵北地區規培就業的話,還是很吃香的,待遇和專碩也差不了多少。
而且,考慮讀學碩的話,真的很看重平臺!
跟著大牛、在名校讀學碩和跟著雙非學校的導師讀學碩,真的完全是兩碼事!
省級醫院或醫科大學地直屬醫院看重科研,而市級或者縣級醫院更看重規培證!
假如你想走得更遠,你可以考慮選擇學碩!
之所以說這麼多,並不是因為小編想黑學碩,說學碩不好。相反,在實驗室呆的這段時間,是小編最安逸、最舒適的日子,也學到了很多東西。
但小編仍然想把學碩最真實的東西,可能面臨的窘境,完完全全剝開展示給你們。
另外,每個實驗室/團隊的學碩生活都是不一樣的!
建議想要報考學碩的你,提前向心儀導師手下的師兄師姐了解清楚。只有了解清楚,才可以在深思熟慮後才能做出理智的選擇!
在這裡,小編也總結了4個常見的關於專碩和學碩常見的誤解,希望對你們有所幫助!
誤會一:學碩有文章,專碩沒有
無論專碩or學碩,有沒有文章,主要看老闆有沒有課題、有沒有資金!
學碩三年,無所事事,只混到一篇中文核心畢業的,大有人在!
而有些專碩,雖然臨床三年工作繁忙,但畢業時身上已經有好幾篇SCI了。甚至,運氣好一點的話,還能蹭一下一區或二區SCI的作者。
歸根結底,只有導師和平臺夠牛逼,你才有機會發文章,才有機會發高質量的文章!
舉個例子,某醫科大學的附屬醫院/研究所關於某種疾病的臨床數據。
只要導師同意,你又能拿到手,稍微整理一下,發一兩篇高質量的SCI不是問題。
跟著牛逼的導師/平臺,不用你怎麼費心,就能輕而易舉地收集到數據。
甚至,有的平臺,連疾病相關數據都收集好了,就差人分析寫論文了。
所以,專碩跟著牛逼的導師,一點都不比學碩差,是一樣可以發高質量的文章的!
而高質量的文章,在後面的考博上是非常有優勢的!
但你千萬不要以為,專碩發高質量文章是一件很常態、或者很普遍的事情。
許多專碩,甚至是985的專碩,臨床輪轉三年,文章依然無所得。
最後還是在導師的照拂下,勉強發一篇合格的文章謀求畢業。
相比白天臨床、晚上擠時間做研究的專碩,學碩有一個優點,就是能有更多的時間去鑽研科研。
科研思維,和臨床思維一樣,非常重要!
好的科研思維不僅能幫你申請基金,而且在以後的晉升寫文章中都有很大作用。
哪怕你以後從事的醫院沒有實驗室,但你依然可以通過自己的科研思維將簡單的病例整理成高質量的SCI文章。或者有自己的想法和計劃後,通過外包公司或者實驗室,一樣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
當然,如果導師能力不行(例如沒課題、沒資金),或者放養你(不指導開題、不指導實驗、不指導寫作,全憑師兄師姐帶等),或者乾脆按臨床專碩的模式培養你,那麼,你的學碩三年可能也學不了什麼東西,也出不了什麼成果。
但這種情況還是比較少數。大多數勤勤懇懇的學碩還是能有一個滿意的結果!
誤會二:學碩能直/考博,專碩不能
首先,能直博的學碩非常少。
很多醫學院校都有一個叫做「中期考核」的東西。
如果你有SCI,各方面又很出色,導師又有名額,不管是專碩還是學碩,都有直博的機會!
其次,學碩雖然考博相對容易,但那也是相對專碩而言的。根據某園子論壇的粗略統計,學碩考博成功的比例,大概是十分之一。
但在現實中,這個比例可能更低!
現在的博士研究生,大多都是是申請考核制和統考制。其中,申請考核制佔大多數!
沒有文章,或者是說是高質量的文章,申請考核通過的希望十分渺茫!
假如你的導師不是博導,基本上你不可能讀你導師的博士,只能在畢業後去申請攻讀另外導師的博士。
可其他博導也有自己的學生啊,他的學生如果也報了他老師的博士研究生,那他又為什麼要放著已經相處了三年且彼此之間非常熟悉的學生不要,一定要一個性情不熟悉又非常陌生的你呢?
你確定你自己有那麼優秀,能夠吸引得到老師嗎?
所以,將讀學碩和讀博直接劃等號,是一件非常愚蠢的事情!
另外,如果你跟著的導師,假如不是大牛,去的實驗室平臺也就是發SCI 2或3分水平的實驗室,那麼,你自己再怎麼努力,到畢業時,依然很難發出高分的文章。
而且,如果導師手裡沒有課題,別說考博了,碩士順利畢業也是一件很惆悵的事情!
三年後出來,你和名校的同學的差距真的會越來越遠!
另外,導師的人品也千萬要打聽一下。
畢竟,導師坑學生的傳聞,也並非空穴來風!
談到專碩考博,比較難的有兩方面。
第一,是沒有科研經歷或者科研成果的話,是很難吸引到導師的。第二,是專博的名額非常少,招收名額遠少於科博,可以說是僧多粥少。
每年的競爭都非常激烈,能上岸的都是非常傑出的人才!更別提,某高校雖然明面上寫著公開招收專博,但潛規則裡只招收這個學校畢業的專碩。
其他學校的專碩,連進入面試複試的機會都沒有!
但總的來說,專博現在每年每個高校都是在擴招,考上的人也有很多。
只要努力,不氣餒,總有機會實現的!
誤會三:學碩補貼多,專碩補貼少
在說這個情況之前,小編先簡單總結一下醫學生研究生期間的經濟來源和開銷。
無論專碩和學碩,研究生期間經濟來源主要由5方面組成,分別為:
1、學校的獎助金;2、科室的獎金(醫院補貼);3、導師給的勞務費;4、其他收入。
而專碩和學碩,研究生期間的開銷主要來源兩方面:1、學費;2、生活開銷。
先說說這個學費,大多數學校學碩的學費都差不多8000左右。
但專碩,差不多要12000-20000,波動較大。大部分是16000,像是暨南大學,專碩學費就需要20000。
而說到學校的獎助金,每個學校的情況則不一樣。
在這裡,小編以汕頭大學醫學院為例分析一下。
汕頭大學還是相對比較慷慨的。第一年入學都能獲得8600學業獎學金,再加上百分百覆蓋的6000的助學金。無論是學碩還是專碩,都可以實現抵消大部分學費,給父母減輕負擔。
但其他學校的獎助金,可能就沒有那麼高。據小編了解,大部分醫學院校只能拿到5000到8000獎學金。
如果是專碩,獎學金可能只能抵消一部分學費。
另外,獎學金的評定,很大程度也偏向學碩。
他們比專碩更容易評到一等、二等獎學金,甚至是國家獎學金。
因為評比獎學金中,文章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尤其是SCI!
雖說學碩獲得國家獎學金的機會更大一點,但也不是每個學碩都能獲得國家獎學金。
畢竟,國家獎學金的名額就那麼多,僧多粥少,競爭十分激烈。
甚至,在有些學校,評國獎的隱形要求是,SCI 5分一作以上。
但專碩也不要氣餒,因為在臨床輪轉,可以得到科室獎金(醫院補貼)。
如果你拿到了執業醫師證,可以獨立值夜班,醫院還會給你發額外的夜班工資。
有些醫院的補貼福利是真的很好。例如,珠海市人民醫院的某科室、惠州市第三醫院的某科室等,專碩一個月所有補貼加起來可以有5000+。
但這些科室都是可遇而不可求,只能看個人機緣。
另外,外科的專碩研究生,還有一個好處,可以時不時蹭手術室的飯,省下吃飯的開銷。
當然,還有某些醫院,真的是把專碩當研究生苦力用,發工資時當學生看。
科室獎金、醫院補貼等都沒有他們的份。這樣的專碩只能等著每月300-800的學校補貼抵消吃飯開銷。
如果,導師手裡有課題,把你叫過去幫忙做實驗。
好一點的導師,可能每個月會給你800+或更多的補貼。差一點的導師就什麼都不給,純粹當免費的勞動力使用。
最後,說說這個其他收入。
這個波動範圍很大,主要看個人!一些牛逼的科研達人幫別人潤色論文,或者經營微店,寫稿翻譯文章,也可以賺到數目不小的零花錢。
但這些副職還是比較容易影響到自己的學業精力。
事實上,對大多數研究生來說,能在讀研間實現溫飽自給自足,不用家裡掏錢,就已經很不錯了。
畢竟,我們還只是在讀研的學生。學習才是我們最主要的事情和當務之急!
誤會四:學碩畢業後去大醫院,專碩畢業後去小醫院
再來說一說學碩和專碩的就業問題,前面也有提到一點,這是一個比較現實的問題!
能不能留院或者找到好工作,就要看你老闆/導師幫不幫忙了!
如果你的老闆有人脈,或者跟著的老闆是院長/副院長,三年來和你的老闆稍微混好一點關係。
畢業時老闆打聲招呼,你在當地或者本省找個好工作,其實一點都不難。
學碩找工作確實比專碩困難多,因為少了一紙規培證,很多用人單位會嫌棄你。
但如果你老闆願意幫忙,動用他的人脈和關係,打個招呼,其實也還可以。
不要小看你的老闆,他能夠到今天這個地步,手裡或多或少有一點人脈和資源。
所以,儘量和你們的老闆打好關係吧,不要和你的老闆鬧掰!
撇開老闆這個因素,我們單純講講找工作。
四證合一的專碩,出來後在市一級或者縣一級的醫院還是很好找工作,很吃香。
但假如往更高的醫院走,不懂科研,就有點後繼乏力了。因為好的大型的醫院,例如某些省級醫院或者XX醫科大學的附屬醫院,根本就不缺幹活的醫生。
而在某些地區,例如上海,學碩是比科碩吃香的,晉升機會也更多。因為每年下級醫院上來的的進修生、本科畢業的規培生以及輪轉的研究生都有一大把,根本不怕沒有人幹活。
這些醫院,更願意招收懂得搞科研的醫生,尤其是發了高質量文章的醫生。
因為科研實力,可以直接決定它們在國內,甚至是在世界範圍內的知名度!
這一點在醫科大學及它們的附屬醫院尤為明顯。
假如你想去醫科大學及它們的附屬醫院,不懂得搞科研,幾乎不可能進得去。
當然,在這些醫院,入職門檻也很高,一般只有科博才有很大機會。
所以,有志於考取學碩的同學,儘量目光放長遠一點,最好走得更高,繼續往博士方向發展。
總的來說,不管是學碩,還是專碩,最終選擇要看個人的喜好及發展。
想要儘快就業的同學,可以選擇專碩。想要走得更遠的同學,可以選擇學碩。
但無論怎麼說,學碩和專碩的就業和待遇,總體上來說,還是優於單純的本科畢業生的。
另外,再講一下目標院校/專業的選擇!
考研屆一直盛行著一句話:「考得好不如報得好!」
這句話並非空穴來風,而是每一屆的師兄師姐用血和淚的教訓證明出來的!
有時候,選擇確實比努力重要。
在報考院校時,一定要注意四個坑!
第①個坑:複試時間晚
有些學校不僅複試名單出得晚,而且複試也開始得比較晚。在這些院校,一旦你複試被刷,基本上你都沒有機會調劑其他院校了。
為什麼?因為其他院校的調劑複試都早已結束了!
舉個例子,廣東省內一個醫學院校,廣東醫科大學,當大部分醫學院校都快進入調劑和複試的尾聲時,它的複試才姍姍開始。
而這個時候,已經是4月份初了,全國範圍內能調劑的醫學院校也所剩無幾。即便是B區的醫學院校,大部分都結束複試工作了!
更別提今年B區的醫學院校出乎意料得火爆,調劑名額也所剩無幾。
假如你真的被廣東醫刷了,這個時候再去找調劑院校,幾乎是找不到了。
假如你一志願報考得是這類院校沒有百分之百把握確定自己能上的話,請務必在複試調劑期間,多關注一下其他院校的調劑信息。
建議初試報考時選擇一些複試時間較早的院校。這樣的話,一志願落選的話,還有機會去調劑其他複試調劑時間比較晚的學校!
第②個坑:不保護第一志願
有些學校,會保護第一志願報考它的學生!
什麼意思?比如你報考這些學校的某個專業,然後不幸被刷的話,那你還有機會去調劑這個學校的其他專業,即校內調劑。
而在這個過程中,外校調劑的同學是不能參與的!
只有等到一輪、甚至二輪校內調劑結束後,外校調劑同學才能加進來,競爭剩下的名額。
舉個例子,廣州醫科大學保護一志願。
假如你報了廣州醫科大學普外科,不幸被刷了的話,那你還有機會去調劑廣州醫其他空缺的專業,例如兒科、精神科等。
當然,即便是校內調劑,你也要和其他一志願報考但被刷的考生競爭。
但競爭難度會相對小一點。
而有些院校,是不保護第一志願的!如果你一志願報考這些院校,一旦複試失敗被刷,那你就要和校外調劑的考生一起競爭校內剩下的、少得可憐的其他專業的名額。
比如說,汕頭大學醫學院不保護第一志願。
如果你報考了汕大,一志願沒能上線的話,然後仍然找汕大的調劑,那你就要和被985/211刷下來的神仙考生一起競爭剩下的名額。
這其中的難度之大,可想而知!
另外,某些院校在複試接受調劑時有很多「騷操作」。比如,有的院校是一志願和調劑生一起複試,然後更傾向於要高分的調劑生來改善自己的生源質量。
第③個坑:初試壓分嚴重
在北京、南京、上海等考研熱門地區,競爭激烈,是存在著「壓分」現象,尤其是醫學學碩。
因為學碩的專業課試卷是各個學校自主命題或者學校聯盟進行命題,由各自學校改卷,分數波動很大,導致最後的總分相差很大。
有些考研人的初試成績被嚴重壓分,甚至沒過A區的國家線,導致沒辦法在A區進行調劑。
而某些院校為了接受優秀調劑生源也會壓低一志願考生的分數。
不得不說,這些情況是真實存在的!
當然,如果你報考學碩的話,筆者建議你把英語好好提一提。因為學碩調劑的話,大多數導師都是只看英語成績的。
因為學碩英語是統考試捲來得,含金量比較高。
第④個坑:導師制招生or導師組招生
導師制招生和導師組招生是不一樣的。導師制招生的學校,例如廣州醫科大學、汕頭大學醫學院等,就要求考生在初試時就報到具體的導師名下。
導師制學校的導師,複試時權利很大!
如果你是報考這些導師制的學校,在填報之前,一定要了解清楚導師今年是否已經有心儀人選了。你可以嚮導師直接發郵件詢問,或者通過師兄師姐側面打聽。
為什麼要問清楚?因為這些導師制的學校,導師的權利比較大。如果導師不要你,即便你過了複試,也很容易一下子就被刷掉,相當於你這一年的努力都打了水漂。
而導師如果已經有心儀的人選,一般都會直接回郵件拒絕你,不會藏著掩著耽誤你。
一般來說,這種未經初試就已經有心儀人選的導師,還是比較少見的。
大家不必過於擔心,但也不能放鬆警惕。
去年,有一個學弟,報考了某所導師制院校的消化內科專碩。
因為這所導師制院校,以前經常有關係戶調劑擠走一志願的傳聞。
所以為求穩妥,學弟發郵件過去禮貌地詢問導師今年是否已經有心儀學生。
沒想到,一天後,導師居然給他回郵件了,說今年已經有心儀的人選了。
學弟看到後趕緊改了報考志願,這才成功地上岸。
後來,學弟通過師姐打聽,才得知今年有一個二戰的親戚同學報考了他。
至於導師組招生的學校,它會走流程,不用考生先選擇導師。
它會先篩出待錄取的考生後,再分配導師,即在複試結束後,按總排名/總分數來挑選導師,不需要初試時就具體報到某個導師。
最後,講一講如何避開上述四個坑。
辦法很簡單,就是向考上目標院校的師兄師姐了解清楚具體情況。
千萬不能敷衍!千萬不要一廂情願地想像!擇校的本質是一場信息戰!
只有自己花功夫、花時間去了解清楚,才能了解到一手信息,做到心中有數,才不會掉進坑裡。
其次,除了這五個坑,還要注意報考院校/專業的大小年!
舉個例子,今年報考暨南大學臨床專業的人扎堆了。
因為去年是小年,報考暨南大學的同學只要過線,只要願意調劑,基本就上了。
結果今年異常火爆,報考的人非常多,以致於內、外科的複試線十分高。
暨大內、外科的複試線在330+分以上,非常恐怖!
報考專業也存在大小年!
再舉個例子,中大五院去年的消化內科都沒有招滿人,需要靠其他幾院調劑才能滿足招生需要。
但今年卻意外地火爆。上線的共有10個人,其中不乏有390+和400+的神仙。
消化內10進2,一時間成為五院報錄比最高的專業,沒有之一!
因為今年報考的人參考了去年的情況,扎堆報名,消化內反而成了大年。
如果師弟師妹對自己的實力不是特別自信的話,建議避開這些熱門的科室。
為什麼這麼建議?因為不管是呼吸、心還是消化等內科,只要你報的是內科學方向的專碩研究生。研究生三年後出來,畢業證上都寫的是內科學學位的研究生。
因為內科專碩的研究生都是要輪轉整個大內科三年。
唯一的區別就是自己要報考的本科室要輪6個月,而其他科室只要輪3個月。
所以,對自己實力不是很自信的師弟師妹,在初試報考或者調劑時,可以避開那些相對熱門的科室(消化內科、心內科、呼吸內科等),考慮一下風溼科、血液內科、傳染內科等這些相對冷門的科室。
同理,這種方法,放在大外科上也是適用的!
而關於如何選擇報考學校和科室,小編個人建議是要正確評估自己。
最好是在報名前做一下模擬卷子,估摸一下自己的分數再決定目標院校和專業!
985、211的名校每年都有很多學霸報考,競爭十分激烈!如果你的實力不是特別強,可以退而求其次,選擇一些雙非院校的王牌專業。
三年後出來,待遇也不會差到哪裡去!
當然,選擇目標專業,千萬不能亂選。
因為你選擇的專業可能就是你未來從事的職業。
如果你不能接受這個專業未來指向的生活,就千萬不要去讀。
例如,你不喜歡和小孩子打交道,嫌棄小孩子,就千萬不要選擇兒科!
畢竟,選擇學醫已經是一個巨坑了,為何還要讓自己再掉進另外一個火坑。
胡亂選擇,不僅浪費了你三年的金錢、精力和青春,也會讓你和你的導師十分痛苦。而這又何苦呢?
最後,重中之重,講講選擇導師的事情!
考研,不管是報專碩,還是報學碩,選擇導師,都應該是一件非常慎重的事情!
導師分博導和碩導。
一般來說,博導的競爭會比碩導更加激烈。
但這並不絕對,一些口碑很好、又是熱門科室的碩導,每年都十分搶手。
每年經常都有運氣爆棚的小夥伴,發現導師只有自己一個人報考。
只要能過線,複試自己不作死,基本上都能成功錄取到研究生。
但假如你有志於讀博的話,小編建議你儘量還是選擇博導。
因為博導的學生,讀博或者說讀導師的博士的概率會更大一點。
但不管是博導還是碩導,導師的性情都是重中之重!
導師可以學術普通,但為人一定要有底線!
有些導師,對學生是真的好,雖然物質上沒有給學生太多,但精神上真的是把學生當成了自己的孩子。有時候家裡師母燒了好菜,還會帶上一些給學生吃。
也有一些導師,只是為了得到學校的科研經費,才勉強收的學生。收了學生後,就完全撇下給下面的師兄師姐帶,不聞不問,純粹放羊養著,只有在畢業的時候才會過問一下。
還有些導師,性情喜怒無常,有時候開會或者聊天,開著開著或聊著聊著就發脾氣了。
底下的學生噤若寒蟬,大氣都不敢喘一口。
導師和導師之間差別很大,有的性格溫和,有的嚴肅,有的鐘愛科研,有的熱愛臨床。
但大部分導師還是能盡到他們自己的義務的,起碼在順利畢業這方面,不會卡你們。
一般來說,導師要招一個學碩,起碼要有一個10萬以上的科研項目。
招一個專碩則需要手頭有一個5萬以上的科研項目,才能支撐畢業論文的要求。
但不排除有些導師,手裡頭沒有項目和經費,還是硬著頭皮招學生,導致學生最終畢不了業的。這種情況並不少見,每年都能發生好幾例,碩士和博士都有。
建議你報考前,先通過導師底下的師兄師姐,將導師的基本情況了解清楚,包括他的研究方向、科研經費、對學生的態度、未來就業等方面,做到心中有數。
另外,還有一個坑,你需要注意一下。
假如你要報考一個科研大牛的專碩,最好打聽下大牛以往學生有無被迫轉學位情況發生。
因為專碩要在臨床輪轉,不能長時間呆在實驗室裡面,但學碩可以。
為了自己的科研進度著想,大牛一般會把學生從專碩轉為學碩。
例如,某個醫學院校(坐標廣州),它的附屬研究所和附院的王牌專業的大牛導師,就特別喜歡將專碩轉成學碩。如果你不願意轉,可能複試的時候你就會被刷掉,哪怕你是專碩的第一名。
你可能會問為什麼他們不直接掛牌招學碩,幹嘛要掛專碩坑人?其實,答案很簡單。學校不會給一個導師批太多學碩的名額,所以只能通過這種掛羊頭賣狗肉的方式迂迴招收學碩。
今年,就有一個學妹被坑到了。
本來報的是XX科的專碩研究生,考了第一名,最後卻被轉成了學碩。
學妹為了讀研也只能咬牙答應了轉學位,之後做了很久的心理建設才緩過來。
所以,強烈建議你們一定要打聽清楚,能聯繫直系師兄師姐的一定要聯繫!
在這種事情上,切記不能敷衍!
其次,導師之間是分派系的。不同導師從屬不同的科研團隊,自然也分出了不同的派系。
這個派系,怎麼說呢,說重要也重要,說不重要也不重要。
如果你以後在你老闆的人脈關係範圍內就業的話,這個派系就顯得十分重要!
舉個例子,廣東省某城市某醫科大學附院的兒科,分成了三個派系。
假設你跟著一個兒呼吸科的大牛讀學碩,然後兒呼吸主任剛好也是大牛已經畢業的學生。
你畢業後,大牛打了個招呼,你來到這家醫院規培。
因為有老闆的關係,你就被自動默認為兒呼吸科派系的人。
然後,你會發現,在兒呼吸科派系輪轉時十分輕鬆,主任、帶教都會罩著你。
反之,其他科室就會輪轉得戰戰兢兢,稍不注意就會被罵。
規培完後,你有很大的機率可以留在兒呼吸科裡。
然後,兒呼吸科派系的科研項目或者團隊會向你開放,你可以借他們的平臺發文章晉升。
而其他科室的科研項目,因為你不是他們派系的人,他們自然就不會帶你。
另外,如果你不加入一個派系的話,基本上這些科研項目或平臺都不會向你開放,也沒有人會帶你發文章,除非你自己掏錢外包實驗室,或者乾脆就買文章了。
當然,你也可以規培後選擇留在兒科的其他科室。
但這樣的話,先別說他們會不會接受你,首先你自己就會先脫離自己原本的派系。
如果你是選擇回老家,脫離導師的人脈範圍就業,那麼導師派系對你的影響就會很低。
你可以自由選擇你想加入的派系,但同時,你就必須從頭開始。
因為導師對你就業起不了任何作用,你的三年研究生只混到了一個學歷,沒有積累下任何人脈。
這兩種就業各有利弊,希望你慎重選擇。
如果你讀研究生就是奔著就業去的話,建議你先想好以後想在哪個城市工作。
然後報考在這所城市有影響力的導師,這是一種性價比較好的選擇!
再來說說學碩和導師的關係。
雖說同樣是一個導師的學碩和專碩,但學碩和導師的關係會更密切一點。
因為學碩在實驗室呆的時間會更長,與導師的交流會更多。
而專碩,因為臨床輪轉,與導師的關係會疏遠一點。但這些都是相對的!
最後,還有一個比較難以啟齒的話題,是關於導師和一作!具體可以看一下小編之前發的文章:醫學生考研:談談導師和一作的那些事情!
建議先向師兄師姐打聽好導師的人品,最後再慎重選擇!
因為小編當初也經歷過彎路,渴望曾經有個人可以拉他一把,告訴他更多的信息,不至於做出選擇時那麼窘迫和那麼倉促!
如果你周圍也有考研的醫學人兒,請與他們分享這些信息,讓他們能少走一些彎路,這也是我寫這篇又臭又長又沒有人看的文章的最大希冀了!
最後,衷心祝願2020考研的醫學人兒都能不負韶華,考上自己心目中理想的院校和專業!
加油!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