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深,是攝影學習的非常重要的知識點之一,對於畫面的拍攝效果有直接影響:景深淺,拍攝背景會呈虛化模糊;景深大,整個畫面元素都清晰可見。對於攝影新手而言,需要搞懂關於景深範圍的這8個知識點,有助於攝影新手快速掌握景深範圍的具體運用。
1、景深大小對拍攝效果的影響
景深,就是相機完成對焦之後,對焦點前後的清晰範圍,我們將之稱為景深範圍,景深範圍內的畫面元素會清晰可見,景深範圍之外就會呈漸變模糊的效果,一般來說,我們需要讓拍攝主體處於景深範圍之內,陪體與其他元素則在景深範圍之外,這樣可以獲得突出拍攝主體的目的。
景深範圍的大小,就是指畫面中清晰範圍的大小,會對整個畫面效果有直接的影響:
景深淺,清晰範圍小,除了拍攝主體,其他畫面元素都在景深範圍外,所以背景虛化模糊,背景更加簡潔,突出拍攝主體。景深越淺,背景虛化效果更好。
景深大,清晰範圍大,拍攝主體與其他畫面元素都在景深範圍內,所以整個畫面都清晰明了。景深越大,背景越清晰。
2、光圈與景深範圍
光圈,是影響景深範圍的三要素之一,對於攝影新手而言,我們要知道光圈是調整景深的最常用方式,需要知道光圈大小是如何影響景深範圍的:
光圈越大(數值越小,比如F1.8),此時畫面的曝光量會增加,同時景深會變淺,背景虛化模糊程度提高,適合拍攝人像;
光圈越小(數值越大,比如F11),此時畫面的曝光量會減少,同時景深會變大,背景清晰程度提高,適合拍攝風光。
3、焦距與景深範圍
焦距,是影響景深範圍的三要素之一,如果你的鏡頭是一支變焦鏡頭,特別是從廣角到長焦都有包含的鏡頭,比如18-135mm、18-200mm等,那就更要善用焦距對於景深範圍的影響了。
焦距越短(廣角端,比如18mm),拍攝視角較為寬廣,同時景深會變大,背景清晰程度提高,適合拍攝風光;
焦距越長(長焦端,比如135mm),拍攝視角變小,但拍攝主體會被拉近放大,同時景深會變淺,背景虛化模糊程度提高,適合拍攝特寫照片。
4、拍攝距離與景深範圍
拍攝距離,是影響景深範圍的三要素之一,一般來說我們會優先考慮調整光圈,接著調整焦距,最後再想著去調整拍攝距離,而且調整拍攝距離的時候一般都是靠近拍攝。
拍攝距離越近,比如微距攝影,景深會變淺,背景虛化模糊程度提高;
拍攝距離越遠,比如拍攝風光照片,景深會變大,背景清晰程度提高。
5、何時選擇淺景深?
我們知道淺景深帶來的畫面效果是背景虛化模糊,清晰範圍較小,那我們何時才選擇考慮淺景深呢?
①需要突出拍攝主體時,比如拍攝人像、動物、花草等特寫照片;
②畫面背景比較雜亂時,雜亂背景會影響畫面效果,藉助淺景深的虛化背景的作用,可以獲得簡潔的背景;
③需要前景虛化,或拍攝光斑等較為唯美夢幻的效果等場景。
6、何時選擇大景深?
大景深會讓拍攝主體與畫面背景都清晰可見,所以對於某些拍攝題材有很不錯的作用。
①拍攝風光照片時,優先考慮大景深;
②街拍與紀實類攝影建議考慮稍大的景深,以表現主體與環境的關係;
③拍攝集體照等題材。
7、拍攝微距就要開大光圈?
我們剛才說到拍攝特寫照片時,一般優先考慮淺景深效果,所以開大光圈、靠近拍攝、拉長焦距就很有必要了。對於微距攝影,相信大家都知道微距作品的畫面效果,微距主體清晰,背景的虛化程度很高,那麼拍攝微距就要開大光圈嗎?
正好相反,拍攝微距需要將光圈縮小到F8~F11,為什麼呢?
因為拍攝微距題材,最常用的鏡頭是百微,焦距為100mm,屬於中長焦段;而且微距攝影,顧名思義就是拍攝距離非常近,所以中長焦段加上超近的拍攝距離,就等於極淺的景深範圍,這個時候拍攝微距作品雖然可以獲得非常好的虛化背景效果,但微距主體的特點就沒法很好地拍攝出來。所以,需要縮小光圈到F8~F11範圍內,從而讓我們有足夠的景深範圍去拍出微距主體的特點。
8、拍攝星空等夜景風光就要縮小光圈?
我們剛才也說了,大景深適合拍攝風光類題材,那麼拍攝星空等夜景風光也要選擇縮小光圈來獲得更大的景深範圍嗎?答案是否定的。
拍攝星空照片,因為在夜間拍攝,環境光線會非常弱,我們一般情況下需要考慮使用長曝光的方式來獲得更多的曝光,比如快門速度設置為30秒,這個時候的曝光必然還是欠曝的。而感光度太高會帶來噪點影響畫面質量,所以感光度必然不能太高,ISO最好是能低就低,常常將ISO設置為400~3200左右,此時畫面應該還是欠曝。這個時候只有光圈可以調整了,而且為了ISO能夠更低一些,為了畫面曝光,光圈最好是開大一些最好,比如F2.8、F4等。
那麼有人會問,為了曝光而開大光圈,星空的畫面還拍攝得清晰嗎?要知道,我們拍攝星空時一般推薦的是選擇廣角端拍攝、而且星空距離鏡頭也是非常遠的,這兩者都會帶來較大的景深範圍,所以將光圈開大是可行的,也是必須的,不然就曝光不足了。
希望本文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期待攝友們能分享更多經驗技巧,歡迎留言補充、討論、分享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