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網上在熱傳這樣一張圖片。
配文稱:中國有700萬外賣小哥,其中碩士生佔比為1%,也就是說,中國有7萬碩士在送外賣!
不少人對此表示質疑,覺得這不太可能吧?
畢竟在中國現有的教育體系裡,碩士生算是高學歷群體,屬於專業人才。按慣常的思維,碩士生的工作應該是要投身研究、改變世界的。
這個數據屬實嗎?
根據《中國新聞周刊》調查,早在2019年,我國外賣員總數就已經突破700萬人。
其中的碩士研究生外賣小哥,或許比7萬這個數字還要多。
其實,「低門檻」的工作被高學歷人才佔領的新聞,很多人已經不是第一次聽說。
前段時間,「北大復旦學子當中介賣房」刷屏朋友圈。
在某房源app上,北京市認證為「雙一流大學畢業」的房產經紀人佔比4.4%。這意味著每23個房產經紀人中,就有1個是名牌大學的高材生。
還有之前一則「研究生畢業轉行當月嫂」的話題也引發眾多網友的關注。
這位教育專業的研究生,最初去當了老師只有不到四千的月收入,兩年後就轉行當了月嫂,月收入達到了一萬五以上。
為什麼這些他人眼中的「高材生」,會心甘情願去做這些「低門檻」的工作?
有人分析,原因無非是文憑越來越不值錢了,好工作不好找,送外賣這些工作能掙到比從事所謂體面工作更多的錢。
這個結論讓很多人倍感焦慮:如果說經歷了十年寒窗苦讀,消耗了大量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好不容易得到了一張大學文憑,最後卻發現生存壓力並沒有減少,那麼讀書還有什麼用?
實事求是地講,如今一張本科或碩士文憑,確實不能確保讓一個人走上人生巔峰。
但上面的那些新聞,卻也並不能代表「文憑無用論」可以成立。
限制文憑雖然已經不是一把萬能鑰匙,但對大多數人而言,仍然意義重大。
世俗一點來說,文憑不僅是在職場上是一種硬性要求,即便對於婚姻,文憑也常常被當作一張「通行證」。
那麼,這些新聞為何會引發人們對文憑的懷疑?
主要還是在於:在很多人看來,這些職業「辜負」了學歷,碩士去送外賣、當月嫂,就等於「這麼多年的書都白讀了」。
其實,這個觀點裡有很多的誤解。
最大的問題在於,人們對這些職位普遍抱有「歧視」,認為這些職位「配不上」碩士生。
事實上,如今就業多元化,我們不能抱著一套思想和文化,來衡量一個人的職業發展和選擇。
此前,馬雲在央視《部長共話》節目中也談到這個問題,他直言:「我毫不覺得年輕人送外賣、送快遞有什麼問題,反而非常欣賞。」
比如廣州大學數學系的畢業生盧漢鋒,他就業時便選擇了送快遞。
由於空間思維能力強,盧漢鋒的能對取件送件地點在腦海裡進行快速規劃,到達取送點的速度比一般人都快。
在月入過萬的情況下,他平均每天都能比同事提前40分鐘下班,真正做到了學以致用,高效工作。
還有女大學生騎手王丹,她2年穿越4個城市跑單,入職7個月就晉升成為站長。
如今的她,已經成長為蜂鳥即配團隊的運營管理人員。
大家應該還記得17年前,那個北大畢業去賣豬肉被群嘲的陸步軒。
24歲畢業的他,走了10年的彎路毫無建樹,在34歲那年聽聞豬肉漲價、殺豬門檻又低,決定去賣豬肉。
當時他面臨的,就是和如今相似的處境。
但十幾年過去了,陸步軒的豬肉事業越做越大,一年生豬出欄幾十萬頭,1000多個自營檔口,年銷售額十多億,從當初的笑話一步一步成為今天的神話。
正如他自己所說的那樣,哪怕是養豬,也要養出北大的水準。
這些例子告訴我們,各行各業都有其重要性和技術性所在,十年寒窗取得的一紙文憑,不只是一張紙那麼簡單。
肯付出汗水取得高學歷的人,無論在哪個行業裡,都會努力去成為那最優秀的1%。
相比於舉例子,或許數據更具有說服力。
就在9月14日,智聯招聘發布的一份名為《2020年秋季大學生就業報告》。
報告表明,畢業生收入高低與其畢業院校的等級形成強關聯,畢業生收入排行前50名的高校多為雙一流、211、985類大學。
其中,清華大學以17682元/月名列榜首,北京大學(15365元/月)、上海交通大學(11199元/月)、浙江大學(11137元/月)位列其後。
上名校,得高薪,這是順理成章的事。但這個競爭激烈的時代,能賺到錢的人,也絕不僅僅是靠著文憑輕鬆躺贏。
最終,我們該如何看待文憑?
只能說,我們不必刻意去誇大或貶低,因為有些東西必須努力付出去爭取,但絕不能奢望憑藉它一勞永逸,文憑之於我們的意義大抵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