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宿州市人大常委會法工委主任武欽殿及其著作。
□ 本報記者 範天嬌 文/圖
「54票贊成,0票反對,1票棄權,通過。」
9月29日,看到《宿州市採石場修復條例》在安徽省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四十次會議上以零反對票獲得審查批准時,宿州市人大常委會法工委主任武欽殿並沒有感到意外。因為這是宿州市被賦予地方立法權後,他主持制定的第5部,也是第5次獲得零反對票的地方性法規。
在同事的眼中,武欽殿是一個「法律匠人」,對所立法規的一字一句,甚至是標點符號都要反覆推敲,讓每一個條款都做到準確、管用,既不照搬、不教條,又有特色、可操作。在精益求精的雕琢下,這些法規獲得了社會各界的肯定,不少還成了其他省市的立法範本。
「每部法律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個標點符號都應當有固定含義,看似冰冷的條文背後,一定滿懷立法者對法律信仰的一腔熱血。」武欽殿感慨地說。
一個手部老繭的由來
2015年,宿州市成為安徽省第一批被賦予地方立法權的設區的市,急需高素質、有經驗的專業立法人才開展立法工作。時任宿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專職審判委員會委員的武欽殿成為最佳人選,被「挖」去了宿州市人大常委會。
這是因為,武欽殿既有深厚的法學理論功底,又有豐富的審判實踐經驗。記者了解到,武欽殿攻讀的是法律專業,畢業後到宿州市中院從書記員做起,通過自身努力,一步步走上審判長、庭長、專職審委會委員等重要崗位,審理過上千件民商事案件,主管過全市民商事審判工作,還被評為首屆全國審判專家。
尤其是在案件審判過程中,武欽殿特別注重調查研究,對每一個法律爭議點都要刨根問底,有時候遇到一個法律問題,他就能洋洋灑灑寫出一篇「論證文」來。而這種嚴謹、專注和較真的精神,正是立法工作者必備的。
「以前白天審理案件,晚上回家就喜歡琢磨,將一些想法寫下來進行研究,再結合審判實踐去論證,隨著研究的深入,慢慢地就形成一些觀點,集結成書。」武欽殿說。
在審理王某與申某房屋侵權糾紛案時,武欽殿遇到一個難點:開發公司「一房兩賣」,後訂立買賣合同但已付完房款且已拿到房屋鑰匙的買受人對房屋的權利能否優先於先訂合同的買受人。當時,物權法還未頒布,法律對此類案件沒有明確規定,有法律界人士提出了按照籤訂合同的先後順序確定房屋歸屬,但武欽殿認為,先籤訂合同的買受人只是有了債權,後籤訂合同、拿到房屋鑰匙的買受人不僅有債權,還實際佔有了房屋,爭議房屋應當歸後訂立合同的買受人。該案判決生效後,確立的「交付在不動產轉移中具有獨立地位原則」被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採納。
而關於「物權變動」的思考並未隨著判決生效停止。武欽殿用實證的方法,提出我國當時的法律系採用「物權意思主義」物權變動模式的新觀點,撰寫了《物權意思主義——我國現行法上物權變動模式研究》專著。
「這些觀點均來自於審判實踐,又能在理論上自圓其說,不但對物權法的理論有一定的貢獻,也為解決現實存在的物權糾紛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方法。」中國人民大學常務副校長王利明在該書的序言中這樣評價。
利用業餘時間,武欽殿完成了《合同效力研究》《物權意思主義》《傳統文化與法治中國》等12部法律著作,為民商審判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在新的崗位上,他又扎進了深層次立法工作問題的思考,用筆耕繼續探索地方立法工作的規律。今年8月底,武欽殿完成了他的第一部立法理論專著,近36萬字的《地方立法專題研究——以我國設區的市地方立法為視角》,不久之後,將出版發行。
因為長期執筆,武欽殿的右手中指硬生生地被磨得凸起一塊老繭。每次思考問題時,他總習慣性地用拇指搓搓老繭,這意味著「手又痒痒了」。
一個頓號的背後故事
「『社會資本全額投資建設的公共停車設施、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建設的公共停車設施』前後表述之間為並列關係,屬並列主語,不是獨立語句,用『、』符合《標點符號的標準用法》的規範,且語義表達準確。」
這不是課堂上講授標點符號使用的知識,而是專門針對一個法律條款中標點符號使用疑問,語言文字專家作出的解答。
原來,宿州市四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九次會議分組審議《宿州市市容治理條例(草案修改稿)》時,一位常委會組成人員提出第十四條第四款中的一個頓號前後並列成分較長,用法不妥,應該用逗號。但法工委討論後認為應當參照法律法規中標點符號的常見用法,使用頓號。
當時距離草案修改稿上會表決僅剩兩天時間,到底是用逗號還是用頓號?
「每一條意見都應該得到充分研究,更何況標點符號若是使用不當還會引起歧義。」武欽殿決定,立即向立法專家顧問庫中的兩位語言文字專家諮詢。兩位專家被他的執著所感動,連夜研究後於次日書面函復法工委,認為頓號使用符合法律文件用語準確的要求,無需再作調整。
當日,法工委將專家的回函交給提出意見的常委會組成人員,得到其理解和支持。最終,該條例獲得高票通過。
武欽殿愛較真,仔細打磨法條中的一字一句,力求精準明晰,他也愛「較勁」,敢於挑戰沒有做過的事。
在宿州市被賦予地方立法權後,面對從未有過的新權力,能否接得住成為不少人的擔憂。而當時武欽殿剛「轉行」負責立法工作沒多久,壓力可想而知。
「以前辦案考慮更多的是法律適用問題,如今立法考慮更多的則是法律要科學管用的問題。」在武欽殿看來,雖然工作視角不一樣,但目的是共同的,立法要立良法,才能善治;法律要體現規律,順應民意,才能有效施行。
堅持這樣的理念,在立法實踐中,武欽殿很快完成了身份轉化,並摸索出了一套地方立法經驗:堅持在對本地風土人情進行充分調研的基礎上,選擇事關大局又具有緊迫性、符合本地需要又具有必要性的重點問題作為優先立法的選項。同時,堅持立法調研要親力親為,在市直、縣區、鄉鎮、村社四級分別舉行不同界別人員參與的座談會、論證會,儘可能廣泛地開展實地調研。
「調研不但要發現問題,還要探尋問題背後導致問題產生的根源和體制機制原因,調研越深入,問題挖得越深,『病灶』找得越準,『藥方』才能開得越準,才能真正做到立法解決問題。」武欽殿說。
截至目前,宿州市已制定了5部地方性法規,成為賦予設區的市地方立法權後安徽省第一個、全國第三個制定地方性法規的市,立法工作走在安徽省前列,在全國也有一定影響。僅過去一年,就有15個省、市到宿州考察學習立法經驗,這在全國都是罕見的。
一次「鬧場」的普法講座
當聽到主持人介紹自己時,武欽殿拿著教材走向「講臺」,準備給勞動職工宣講勞動合同的籤訂與履約問題。但上臺沒到5分鐘,臺下就有職工舉起手來,示意要說話。
「我們沒錢又沒權,你給我們講法律有什麼用?」
武欽殿聽完把教材放到一邊,微笑地鼓勵臺下職工,如果有問題可以一起問。隨後,又有四五個人陸續站起來說,自己被老闆坑了,就是因為沒人撐腰。
「我也是老百姓,沒錢沒權生活就不過了嗎?不是,在沒錢沒權的情況下,我們更應該靠法律,必須靠法律,因為法律能保障我們的權利不受侵害,權和錢都不能左右法律。」武欽殿說完,臺下再也沒有質疑的聲音。
「沒有問題的話,我們就來先說說怎麼籤合同才能避免掉入陷阱……」
3個小時後,這堂課順利結束了,臺下響起了經久不息的掌聲。但這堂課在武欽殿的心裡才剛剛開始:普法工作太重要了,群眾只有信仰法律,崇尚法律,才會真正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權益,必須要將普法課繼續講下去。
武欽殿的普法腳步開始走向大江南北,在國家法官學院、安徽省高級法院、上海市高級法院等地,給法官講授《合同效力研究》《物權的變動與保護》《物權確認規則》等法律專題,在黨政機關、高等院校講授合同法、物權法、《法治思維與依法行政》等法律課程,走進田間地頭、企業單位,用發生在身邊的案例,普及法律知識,解答涉法問題。他還連續擔任五五普法、六五普法講師團成員、安徽省委講師團專家庫專家,積極投身普法公益事業。
「普法要精準,看宣講對象需要什麼,就講什麼。有的時候一講就是兩三天,講得嗓子都啞了,但心裡很滿足。」武欽殿說。
普法,如今成為武欽殿的一個情結,也成為了一個習慣。在接訪時,他會給來訪群眾分析遇到的問題如何通過法律途徑解決。在開立法座談會時,他會講法治規則,講法治政府的管理理念,講管理與被管理的法律關係。「普法不是要在特定時候特定場合進行,而是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是一種潛移默化,是一種潤物無聲。」武欽殿說,他已經開了至少100多場講座,服務的群眾早已數不清。
從業至今,武欽殿有著多重身份:地方性法規的主持制定者、撰寫多部法律專著的專家學者、普法宣講團的講師……但無論是哪一種身份,都與「法」密切相關。
「法律是我心中不可侵犯的信仰,我希望能為我國法治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因為有法治陽光照耀的地方,就一定燦爛。」武欽殿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