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變遷、防疫抗疫、脫貧攻堅……昨日,2020年中考落幕。生物(化學)、歷史和地理三門「選考」科目試題請考生縱覽文明史,領略最新科技成就,展現學以致用的能力。北京教育考試院專家表示,希望通過試題調動考生的社會參與熱情和責任感,將今年的特殊經歷轉化成為其人生成長的助力。
生物(化學):倡導文明健康生活
●用生物知識解答傳染病「切斷傳播途徑」,用化學知識回答食品添加劑的安全使用,還有垃圾分類、北京鄉土植物……生物(化學)考試的一道道題,滲透著「綠色環保」「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理念,倡導文明健康生活方式。
如第19題以微塑料為情境,提出減少微塑料的產生及尋找降低其危害的方法,有利於考生認識到只有把生產對環境的危害降到最低,人類社會才能可持續發展。第12題對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東北虎遺傳特徵的解讀,請考生學習野生動物保護的研究方法,感受野生動物保護的重要意義。第18題以北京城市綠化常見地被花卉植物——二月蘭為研究背景,引導考生認識北京鄉土植物。第5題以唯一冠有「京」字的北京特色果品——京白梨為研究對象,請考生結合學科知識對果實的保存條件進行分析。
健康,也多次出現在試題中。比如第6題通過運動對肺通氣量的影響,應用呼吸的相關知識,引導考生認識到科學的體育鍛鍊對健康的重要意義。第13題以考生親身經歷的新冠肺炎疫情為情境,考查考生對於傳染病「切斷傳播途徑」這一措施的理解,幫助考生初步掌握防控傳染病的基本方法。
北京教育考試院專家表示,試卷注重結合考生學習特點和初中化學教學實際,注重結合社會生活實踐,注重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考查考生的基礎知識、基本能力和學科素養,發揮了考試的診斷、激勵與發展的功能。
歷史:勞動教育入考題
●「感覺試題讀起來很有意思。北京城市變遷、防疫抗疫、治水利民等話題都出現了。」一位考生說,試卷就像是濃縮的中華文明五千年。
「希望引導學生能以古鑑今。」西城區教育研修學院歷史教研員李鵬舉例,第2題展現了中國古代漢字的演變,體現了漢字的博大精深;第5題以飛天這一識別度很高的形象標識為切入點,加深了學生對於民族交融的感悟。試卷還藉助一系列重大工程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熱點話題,創設社會情境,引導學生關注社會,學以致用。
勞動教育也被引入歷史試卷。例如通過總結中國古代科技著作的成書過程,引導學生傳承「天道酬勤」的中華優秀傳統勞動文化;通過分析勞模評選的社會效應,培育敬業奉獻精神等。
另外,打破界限是歷史卷的特色。比如第31題第4問通過抗疫主題海報創設情境,考查學生概括材料能力,汲取人類歷史上對抗疫病的經驗和智慧。第4題、15題則通過歷史地圖考查學生的歷史空間概念。
地理:「圖」解中國故事
●地理試卷像是一本中國故事「圖集」,一共出現了20幅組圖。專家說,希望用試題激發考生的愛國之情。如選擇題中以「滄桑巨變七十載,民族復興鑄輝煌」為主題,反映我國高速鐵路飛速發展的成就;以疫情期間全國人民共克時艱,南北方協同合作生產抗疫物資為背景,反映我國工業生產基地和工業發展成就;通過首都北京「三個文化帶」展示北京古老璀璨的文化,引導學生熱愛家鄉,激發其建設家鄉的社會責任感。
答完試卷,考生可「行萬裡路」,試題引導考生運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看待當前世界和各種問題。例如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杜伊斯堡是第一個向中國捐贈防疫物品的德國城市;4月初,從武漢開出的首趟中歐班列滿載口罩等防疫物資抵達德國杜伊斯堡,綜合題以這樣的背景創設問題情境,引導考生認識中歐合作和交流的意義,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展示我國大國擔當以及國際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引導考生樹立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專家說,清晰的主題設計很好地體現出試題的考查立意和命題思想,同時也為學生在「學中考、考中學」提供了很好的鋪墊和引導。
地理試題還將線上學習巧妙引入。如綜合題第41題中對北京文化帶的「雲航拍」、第42題中以「黃河的沙」為主題的「雲研學」,都體現了當前線上與線下融合的「雲學習」的特徵。
本周六完成中考閱卷
●2020年高級中等學校招生繼續實行考後知分填報志願。參加貫通項目提前招生、校額到校和市級統籌招生、統一招生的考生要在規定時間登錄北京教育考試院網站,依據招生簡章填報志願。
按照今年工作安排,各區將在7月25日17時前完成中考評卷。7月27日12時將公布今年中考成績及分數分段統計。考生可以此作為填報中考志願的重要參考。
今年中招網上諮詢將於7月27日舉行。屆時,考生和家長可登錄北京教育考試院網站,諮詢中招相關問題。
2020年中招學校專業加試時間為7月28日至29日。7月30日,今年中招志願填報將正式開始。
來源:北京日報·教學大缸
作者:劉冕 牛偉坤
流程編輯:吳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