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素描作為設計專業的基礎課,一般在大學第一學年就要開設此門課程,以培養學生準確的造型能力、表現能力、審美能力和創意能力為目標,在短暫的時間內完成為專業設計服務的教學任務。
設計素描,是以「設計」為核心而展開的素描訓練,其練習內容和手段與純藝術素描既有聯繫又有區別。理解素描的「設計」思維,首先應清楚「素描」、「設計」和「設計素描」的概念。
「素描」 (sketch)一詞源於西方繪畫術語,最初是創作的草圖、草稿 (包括繪畫和設計),後因繪畫體系的不斷完善,素描成一獨立畫種存在,並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素描是指一切的單色繪畫;狹義的素描專指用於學習美術技巧、探索造型規律、培養專業習慣的繪畫訓練過程。在中國大百科全書對素描的解釋是「素描是單色的徒手畫;素描是用線條或塊面進行造型的繪畫形式;素描主要是以線條表現物體、人物、風景、象徵符號、情感創意或構想的藝術形式」。素描被視為一切造型藝術的基礎,學生在進入藝術院校之前,都要通過一定時間的素描訓練,才有可能邁過高考的門檻。
「設計」 (design)是把一種計劃、規劃、設想通過視覺的形式傳達出來的活動過程。「從現代設計的性質來看,設計是一門人類生產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綜合性應用學科,研究生產技術與藝術對社會生活的相互關係,研究如何既符合產品性能和生產技術的科學性,又符合藝術美的規律,從而發揮設計的創造性」。因而,設計的任務就是要實現既美觀又實用的雙重價值意義的新型產品。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審美觀念的更新,對設計者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顯然,以往以表現作畫者純粹的感受,對客觀現實進行再現的傳統繪畫素描,已經不符合現代設計對人才培養的要求,所以,具有指向性很強的「設計素描」便從純粹繪畫形式中分離出來,成為具有特定含義的一種設計基礎訓練方式。
「設計素描主要研究客觀對象的內在構成關係與外觀形式的整合感,滿足設計藝術各方面表現和創意的基礎性需要,從而超越模仿,達到主動性的認識與創造」。「設計素描」的提出應該歸功於1919年德國包浩斯設計學校的創立,而20世紀80年代初瑞士巴塞爾設計學校提出的設計素描理論基礎對我國有深厚的影響,即結構素描或稱為新素描。由於這種理論基礎是建立在工業設計方面的立體結構造型,主要解決物體的內部結構關係與外部造型形式上的美感和合理因素,因此,還沒有涉及到設計造型藝術中的具象表現、意象構成、抽象構成、材質媒介等其他方位的研究。
設計素描基礎課程在我國還是一門新的學科,處於一個探索和發展階段。目前,國內除幾所專業美術院校有對口的專業招考外 (即確立專業方向的考卷,如:油畫、版畫、國畫、平面設計、環境設計、工業設計等),大多數是試卷統一評分,再按照分數類推錄取。這樣的形式就決定了普遍的專業應試模式,即傳統的、純藝術的、具象的素描訓練方式 (早期的中國素描教學主要受徐悲鴻帶來的法國素描體系和馬克西莫夫教授帶來的俄羅斯契斯卡科夫素描體系的影響。徐悲鴻主張素描中要注重三大面五大調子,通過明暗塑造空間、體積、質感,他強調對解剖的理解,這些都是從法國素描教學中提煉出來的。馬克西莫夫的素描教學在中國第一次提出了「結構」這個概念,這個概念改變了中國人認識對象的方法,使我們透過表面的光影認識對象形的本質和體塊之間的聯繫,這是他對中國素描做出的最大的貢獻,這些觀點和主張也正是契斯科夫教學體系的基礎)。另外,承擔學生考前訓練的老師也大多是傳承了以往的教育模式,針對性的素描訓練尚未起步。這些都給設計素描的教學帶來了不利的因素。要介入「設計」思維,還必須從零開始,這就延緩了教學進度,降低了教學尺度。
由此看來,培養素描的「設計」思維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是在了解上述理論的前提下逐步導入主題的。
首先,通過對比練習來實現觀念的轉換。擺幾組石膏靜物,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習慣和想法進行自由寫生。其結果大多數是明暗素描,且物象的比例、透視、空間、質感都給以了很好的體現,但這只是直覺,是物體的「外在」表象。以此引導學生探析設計素描的目的不是真實的再現對象,而是從研究自然形態入手,獲取客體的本質特徵,然後超越客體的外在形式,達到主動的認識和創造。因此,設計素描的第一步就是對物體由外及裡的處理。對「外象」的表現是高考應試的反映,應自然過渡到對「內」的認識。「內,即對視覺信息作出反應的內在機制,它涉及想像、認識以及內在審美觀念等思維活動」,在這裡簡單地概括為「內在結構關係」,就是通常所說的「結構性素描」。這一練習可與第一張作業做對比,去除明暗,從多角度觀察研究物象的空間比例關係,並用平行線、中軸線、斜線、切線等多種結構線把物體看得見和看不見的結構關係都表現出來,目的在於強化理解物象在不同空間關係中的形體結構,最終為設計打下紮實的造型基礎。
其次,增加具象素描的設計觀念。如果說上一階段是由外及內的表現,那麼這一階段是由內及外的練習。因為只有明白了物象的內在結構,才能更好地把握和體現外在的視覺效果。但這不僅僅是準確的表現,而更多的是通過具象形式來展現設計觀念。例如,普通的一個茶杯如何畫得具有設計意味,除了尋找茶杯所置的特殊環境外,就是力求表現它的工藝、工業生產的特質,從而引發對現代工業文明的諸多思考。具象設計素描的表現形式可以是超級寫實、照相寫實或精密寫實等。他們是藉助於傳統寫實素描的理論與技法來達到視覺上的滿足,通常表現一些在一般視覺常態下難以觀察和發現的形象,並對質感、肌理等作細緻精微的刻畫。練習的內容可以是集體擺放的靜物,也可以是自行設置和想像的靜物,作業最終的目標是通過視覺形式感知設計思維。
再次,培養設計素描的抽象思維。現代藝術設計的多樣性發展,使得設計師必須掌握抽象繪畫和抽象雕塑經驗,故而,抽象思維的教程也就提上了日程 (抽象藝術產生於20世紀初的非模仿性繪畫和雕塑的美術思潮,其主要代表是康定斯基和蒙德裡安)。造型藝術中抽象可以理解為「從自然裡抽象出來的什麼東西」,是「形的絕對再創造」。在現代設計藝術的造型基礎訓練中,對抽象語言的把握是認識自然和發現設計的一種藝術手段,可以轉變對物象常態的觀察方法,形成分析、洞悉、理解的心智思維能力,培養應用和開發想像的能動性,探索未知領域裡的形式構成和與設計相關的抽象藝術形式。
抽象語言的符號是點、線、面,因此對抽象語言的研究可分為三個階段:點構成,線構成和面構成。對構成符號在設計素描中構成原理的認識是具象思維轉向抽象思維的重要方法,所以練習的主要方法是從靜物、風景、人物等對象中直接抽取單個抽象因素進行組合,或直接轉化為點線面因素的組合。期間,要考慮構成要素的方向、大小、疏密、節奏、力動等關係。由於此練習對於學生來說是一個新接觸到的知識點,而且內容較多,故課時安排相對要長,分配合理、得當。
第四,培養對材質媒介的敏感力。材質媒介一般被用於綜合繪畫的創作中,但是現代科技的發展,新型材料不斷被採用於藝術設計產品和作品中。作為專業的基礎訓練,必需對材料有一定的敏感度,並熟知其物理性能和美學價值,以便更好地選擇、運用不同的材質媒介去設計、構架不同題材內容的畫面,這是設計素描訓練「設計思維」的重要環節。
由於材料具有多樣性,因此根據不同的主題選擇不同的材質進行實驗。學生可以選擇紙上水墨,紙面拼貼,刻紙描繪,布上肌理製作,布面潑墨素描,布面丙烯,板上肌理塑造,板上綜合材料以及其他乾濕材料的實驗等。通過對材質媒介的選擇、運用與表現來激發學生在設計素描實踐中的創造力,因為,材質的自然因素,經常可能引起創造的衝動與激勵創作的靈感。
設計基礎教學在不斷的探索和發展,從各種不同的國家規劃教材系列中便可得知,加之各藝術院校所做的不同教學實驗與研究,相信未來對素描「設計「思維的培養將更加多樣化和科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