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點是一項傳統的棋牌類益智遊戲,要求用加、減、乘、除(可加括號,高級玩家也可用乘方、開方與階乘運算)把牌面上的數算成24。玩的時候要先準備一副撲克牌,抽去大小王后(初練者也可以把J、Q、K拿去),剩下1—10這40張牌(A代表數字1),玩家任意抽取4張牌,每張牌必須用且只能用一次。如抽出的牌是3、8、8、9,那麼算式為(9-8)×8×3=24或(9-8÷8)×3=24。
這個遊戲在20世紀80年代的上海特別流行,大人小孩都喜歡玩。為了確定搶答權的歸屬問題,往往規定以誰先拍桌子為準,一局牌下來,我們的手經常拍得通紅,仍舊樂此不疲。從90年代後,這個當年曾風靡一時的遊戲開始漸漸淡出了人們的娛樂圈,因為可供選擇的娛樂方式太多了,套用現在比較時髦的一種說法就是,24點有點low。
女兒是00後大軍中的一員,倘若不是她曾經所在的小學大力推廣這一傳統遊戲的話,不管我怎麼努力,她都不會對此提起任何興趣。
爭強好勝是許多孩子的天性,學校利用這一特點,把24點這個遊戲冠以一個好聽的名字,設為全校性的賽事,每年舉行一次,冠軍得主會在全校大會上受到表彰。各年級都可以參加,不過每個班只能派5人參賽。
前4屆比賽女兒都沒有撈到參賽機會,班裡參賽者在這項賽事中的最好成績是亞軍。有意思的是,歷年比賽中,都無人能以滿分的成績問鼎冠軍。終於在第5個學年,也是最後一個學年(上海的小學是五年制),女兒獲準和另外4個已經參加過好幾屆比賽的同學代表全班參賽。
比賽的前一天晚上,女兒很快就完成了作業,就拿著40張撲克牌在寫字檯上反覆練習24點。看著她執著的樣子,我感到很欣慰,就主動要求和她一起玩。在女兒的心目中,我的數學成績一直很差,因為幫她解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數學《一課一練》練習冊上的習題時,經常有不會做的題,不是搜百度,就是查作業幫App,比起她媽媽來差遠了。
沒想到10個回合過後,女兒輸掉了第一局。她不服氣,接著要跟我來。雖然我故意放了幾個回合的水,但還是連贏了她好幾局。最後她想耍賴,總是先等我出完兩張牌後再出牌,結果還是被我以秒算的速度給擊敗了,這下她徹底服氣了。
「你怎麼這麼厲害啊?我去叫媽媽來。」結果母女倆聯手對抗我,一樣輸得很慘。她倆不解地問我:平時解數學題水平這麼差,怎麼玩24點會這麼厲害?我說這是童子功,我從小就練的,和小夥伴們從來沒把這個當成負擔,而是當遊戲玩。
「明天如果你能代表我們參賽的話,一定能奪冠的。」女兒不無遺憾地說。
「你也可以奪冠啊,你們學校還沒有出過滿分冠軍吧?你可以做第一個啊!」我鼓勵她說。
女兒的眼中突然放出了光芒,顯得非常興奮,讓我教教她怎麼才能算得那麼快。我說現在離睡覺只有幾個小時了,明天早上就要參賽了。像我這樣靠長期積累鍛鍊的能力肯定是難以速成的,不過我們可以賭一把——猜題。
我在一張紙上寫下了我認為明天可能出到的題目,比如4、4、7、7,1、1、1、1等牌組,讓她牢記其中的算法。俗話說臨陣磨槍,不快也亮。對於女兒這種機會主義者來說,讓她每天堅持練習24點技巧是很難持續一星期的,唯獨這種投機取巧的方式,她是非常歡迎的。
第二天下午,老婆給我單位打來了電話,告訴我孩子以滿分的成績在全校的24點比賽中奪冠了,創造了班級歷史,也創造了學校的歷史,其中有兩道題全校參賽者中只有她答出來了。
回到家後,女兒非常興奮地對我說:「5道題啊!爸爸,你知道嗎?你押準了5道題啊!兩道壓軸題我是用階乘的方法算出來的,沒有用你昨天教我的方法,因為在考場上太緊張,一下子忘了,好在沒有忘記中學裡才會學的階乘知識。」
不久後,女兒高高興興地拿回來一張獎狀,上面寫著她的大名,還有「在2017學年『馳騁數學世界——巧算24點』活動中,榮獲一等獎,授予『數學小達人』稱號」的字樣。她還告訴我,在全校大會上領獎時,她非常清楚地聽到隔壁班的幾個同學指著她說:「看,這就是那個得滿分的人。滿分啊!創學校紀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