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因為喜歡的演員遇上這樣一部「有趣」且值得收藏的電影。
喜歡一個演員而去補他以往的作品,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所以原本並不想花休息時間去整理出這樣一篇隨感。
然而,當我因為一些思緒指引無意間去網上看了故事的原著,在書頁結尾看到現實真實故事還原的時候,腎上腺素的分泌教我有些衝動和失眠。
再者,回想起前幾日在圍脖演員話題裡看到的諸如「育嬰室邏輯好像有問題」,「國產恐怖片套路很無聊」的描述,這裡想從電影本身表達一下我對這部影片的感受。已完整刷兩遍,以後有空可能還有三刷四刷...
------------------------
說回正題
(以下內容除了結尾處原著中真實事件的原文摘錄,不含任何劇透,可放心食用;如食用後覺得假大空,也屬正常情況hhhh)
------------------------
首先說說豆瓣評分,比較低。鑑於沒關注過豆瓣評分的構成,也沒有在打分上出過力,再加上這部影片所屬的類型偏小眾,又是泰國製作團隊先天影響力不足,所以這個分對我來說基本沒有參考力。
再說說影片觀感,是在工作間隙以放鬆為目的觀看的。一開始的強烈氛圍,讓我正常入境。接下去的拍攝方式和細節處理,讓我能感覺到很自然的「電影感」。整部片子看下來,除了一些疑惑需要思考邏輯的情節,基本沒有出戲,沒有覺得特別恐怖噁心的地方(恐怖片這個定位應該是有特定原因,內核應該說是懸疑片更適合,這個後面說)。影片結尾用漫畫道出真相的方式比較有趣,由於沒有直接描述,一開始以為是彩蛋,意識到是真相以後又回去看了兩遍,大概明白了這個影片想要表達的核心內容,算是對正片結束反轉部分的一個補充。如若產生了諸如無聊,恐怖或者邏輯不清的觀後感,我想主要的原因可能是被開頭中國式恐怖所影響給影片打了純商業tag,沒有看到最後或者沒有想通故事想要表達的真相。這三個原因中,鑑於自己不太關注電影圈中的恐怖片,第一條不好說。不過我想補充的是這部影片的出資方是中方,拍攝於安徽古鎮,又改編自天朝懸疑推理小說,即使是泰國團隊,用中式恐怖的表達形式也屬正常和自然,不過其中一些差異化的細節處理和故事背後倫理道德的解讀則是仁者見仁了。後面兩個原因,算是常態化的問題:總結以往看懸疑推理或是恐怖小說電影的經驗,結局的解讀很容成為故事觀感的核心和關鍵。拿恐怖片舉個慄子,雖然故事用表達使用了超自然的元素,但是基於邏輯的需要,最後往往也會予以適度的真相解讀。解讀成功,那恐怖的情緒可能就轉變成了對人性的理解;解讀失敗大腦可能就會被一些恐怖的畫面充斥好一段時間。懸推小說就更不必說了,不整理出個所以然來同樣也能心癢到失眠。因此尋求真相應該是很多懸疑或者恐怖愛好者的一個常態。還記得曾經《致命ID》、《彗星來的那一夜》或者《告白》之類引發的討論熱麼?在對《育嬰室》本身及其影評進行解讀以後,我想它對我來說是至少有意義的。
接下來是影片的藝術性,私以為是與故事背景自然融合,具有情感渲染力以及製作團隊特色的。沒有完整看過泰國的鬼片,但也經常能刷到一些對泰國鬼片這個標籤的安利。提前對影片製作團隊的資料了解和日常工作的性質可能在一定程度影響了我對影片攝影方式,特效和音效配樂的主觀感受,然而在欣賞時把影片的細節和整體予以分離也是很重要的職業素養。由於觀影狀態較為放鬆,當時的感覺簡單概括,是舒適的,隨著情節起伏的,略微帶點刺激的和沉浸式的。最後沉浸式的描述可以歸於演員的演技和劇本的處理。畢竟藝術是故事的一種展性載體,故事發展和人物形態才是產生思維碰撞的內核。
最後來提提讓我有絲絲震撼的劇本源頭——《鬼望坡》,作者周浩暉被喻為天朝的「東野圭吾」。我是看完《育嬰室》的電影以後才發現劇本改編自《鬼望坡》這部懸疑推理小說。小說內容沒有細看,主要看了開頭和結尾幾章。總的來說,人物基本信息和故事核心(即現實世界的真實故事)基本保留,而故事視角和一些情節以及表層結局是做了更改的,其中的原因大家都懂:或者是為了更流暢更有衝擊力的藝術表現力,或者是為了內容審核,而懸疑類小說改影片時稍稍改動一些結局則是保留一些可看性的基本需求了。不過這裡我也有一些疑惑:即前面提到的,《鬼望坡》這部小說,應該說實話懸疑推理的成分更多一些,雖然牽涉到了一些超自然現象,但是故事發展的核心還是人。然而,改編之後的電影所屬的分類是恐怖片而非懸疑片的原因又是什麼?是恐怖片在天朝比懸疑片更加賣座?是天朝電影分類制度的限制?又或者是作者編劇對故事表現力的追求?由於是圭叔中高級書粉,自然而然想到了之前國內上映的《嫌疑犯X的獻身》的翻拍版。由於不混天朝的懸疑推理圈,故事性就忽略不提了。從影片觀感上來說,兩者各有所長,側重點不同,如同作兩位者精神世界的差異一樣不可比。而值得讓人反覆回味的是,兩者都用各自適合的敘事手法向觀眾展現了一個現實生活中人們避而不談的沉默話題——何為人性。
----------------------------
PS:回顧一下《鬼望坡》原文中的真實事件描述:
(後記)
2004年9月1日,恐怖分子佔領俄羅斯北奧塞梯共和國別斯蘭市第一中學,並劫持了大批學生、學生家長和教師作為人質。人質事件持續到3日,共造成331人死亡,其中186人是兒童。遇難者讓人心痛,倖存的人也未必幸福。事件進行過程中,經談判,恐怖分子同意釋放一批婦女兒童,但只允許每個母親帶走一名孩子。有一個母親偏巧有兩個孩子,大女兒六歲吧,剛剛懂事,小的那個還只是抱在手中的嬰兒。不知是否經過痛苦的選擇,反正母親最後僅帶走那個嬰兒。事件結束後,大女兒也活著回到了母親身邊,可她對母親的感覺已完全變化了。我在新聞中看到這樣的鏡頭:女兒在家中院子裡蕩鞦韆,她看起來沒什麼不一樣,甚至自己還在喃喃地唱著歌。可她的母親來到她身邊,呼喚她名字的時候,她卻沒有任何反應,她的「兩眼毫無生機,象是籠罩著一層寒冰。這就是小說《鬼望坡》最初的創作出發點。
感謝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