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億保健品市場,這次瞄準了兒童:「我花20000元,買來孩子性早熟」

2020-11-20 鈦媒體APP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丨快刀財經(ID:kuaidaocaijing),作者丨朱末

因為我的拔苗助長,兒子成年後的身高很難突破160釐米。

湖南的李女士在微博上艱難地敲下這行字,因為兒子打小比同齡人矮一截,心急的李女士網購了某知名增高保健品,並督促兒子按時服用,一吃就是兩年,花費20000餘元。

之後兒子確有長高,但也很快出現了這個年齡段不該有的「異樣」:聲帶變粗,喉結突出,前往醫院檢查後發現,這款保健品中含有大量激素,表面加速骨齡增長,實則導致性早熟,孩子的骨骺線已提前閉合。

悔不當初的李女士此後加入了相關公益組織,以自身血淋淋的教訓,呼籲重視兒童保健品市場監管,才發現問題遠比想像中嚴峻。

能長高、能補腦、能健體……抱著「不能讓自家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心態,家長們對這類產品往往照單全收,毫無抵抗力。

中國如今已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保健品市場,預計2021年市場規模將達到3307億元,而從細分數據來看,國內兒童保健品的需求正呈井噴之勢。

從2011年到2017年,兒童保健品市場規模由279.4億元漲至425.7億元;2018年,凱度消費者指數研究院發現,兒童類保健品產品銷售金額一年內增長34%,且達到20%以上的超高溢價,未來還將以14%的滲透率逐年上升。

不可多得的藍海下,保健品操盤手們早已蠢蠢欲動,悄然將目標瞄準了兒童群體,圈錢從娃娃抓起。

而作為食物鏈底層的萬千中國家庭,渾然不知搭進去的不僅是錢財,還有孩子的未來,甚至是生命。

01、兒童保健品的智商稅,割了一茬又一茬

兒童保健品的出現並非新生事物,早在12年前,就曾風靡全國。

1988年,娃哈哈創始人宗慶後開發出一款兒童營養口服液。上市前夕,為了給口服液造勢,宗慶後委託科研機構對3006名小學生進行了一次調查,結果發現,有1336名小學生患有不同程度的營養不良症,缺鋅、缺鈣、缺鐵等營養元素的,竟佔到了44.4%。

這個結果無異於平地驚雷。伴隨著「喝了娃哈哈,吃飯就是香」的宣傳語,上頭的家長們蜂擁而至,娃哈哈口服液供不應求,連提貨的批條都有人倒賣,總部門口來提貨的車輛排成長隊,一度需要警察來維持秩序,僅3年便銷售過億元。

有娃哈哈的成功在前,更多人從中窺探到了商機。1993年,打著補腦功效的「生命一號」橫空出世,宣稱可以在短時間內提高記憶力。

在包裝得極其「誘人」的電視廣告裡,只見學霸們在腦袋上劃一圈,瞬間頭頂光環立見奇效,成功考上名校,儼然成為挽救兒童智商的最後一味「良藥」,瞬間掀起搶購潮。

無獨有偶,1994年,巨人集團創始人史玉柱為尋找新的業務支柱,殺入保健品賽道,斥重金推出「兒童腦黃金」,不惜喊出「讓一億人先聰明起來」的口號,引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的中國家長們趨之若鶩,巔峰時期腦黃金年銷售額達到5.6億元。

嘗到甜頭後,史玉柱一發不可收拾,加碼投入12種保健品。其中有種幫助兒童開胃的「巨人吃飯香」,與「娃哈哈兒童營養液」極為相似,強者之爭一觸即發。

一個插曲是,為打擊對手,巨人在文案裡公然寫道:「娃哈哈有激素,造成兒童早熟,產生許多現代兒童病。」此舉對娃哈哈造成了嚴重損害。

據娃哈哈方面稱,僅1995年就減少了將近5000萬元的銷售額,造成直接經濟損失670萬元,忍無可忍的娃哈哈憤而起訴。

直到1997年1月,巨人在娃哈哈的強烈要求下,才在杭州與娃哈哈召開聯合新聞發布會,公開向娃哈哈道歉。

仿佛蝴蝶扇動的翅膀,事情從這裡起了變化。隨著90年代國內兒童保健品的徹底大爆發,中國保健品企業增至3000多家,品種多達2.8萬種。

另據國家統計局對35個大中城市的調查中發現,30%以上的家庭會買此類保健食品,而北上廣的兒童服用各種營養口服液高達83%。喝各種補腦口服液、吃保健營養粉,成為獨生子女時代的標誌性集體記憶。

「錢來的太容易了。」一位匿名業內人士感嘆,保健品的成本不到零售價的10%,暴利中的暴利。

問題很快接踵而來。一方面,保健食品審批機制簡單,市場利潤大,而違法獲利的風險卻極小,渾水摸魚者眾;另一方面,尚無規範限制的廣告覆蓋城市與農村,營銷網點密集,投機盛行。

針對不正之風,衛生部對212種口服液進行抽檢,合格率僅為30%,一時間人心惶惶,保健品市場的神話開始破滅。

有媒體調研後提出質疑,翻一下國內保健品的名錄,發現根本沒有審批過任何「提高智商」的保健品。比如腦黃金裡重點宣傳的魚油,其實對兒童血管刺激較大,過量服用還可能出現血管疾病,所謂的補充智力,更是痴人說夢。

至於吹得神乎其神的「生命一號」,主要成分是牛磺酸和磷脂,要知道磷脂廣泛存在於蛋黃和大豆裡,和提高記憶力風牛馬不相及,純粹是收割智商稅。

在被國內保健品市場挫傷信任後,手頭寬裕的家長們,著眼於購買更具權威性的海外兒童保健產品。

可惜,「國外的月亮並不比國內圓」。誠然,美國FDA(食品與藥品管理局)對藥品和食品有著非常嚴格的管理,可靠性相當高。

但不為大眾所知的是,美國FDA並不「認證」保健品,其上市不需要經過FDA的審批,所有拍板都是廠家說了算。

這裡面可操作性的灰色空間,和國內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早前美國就曝出曾有3萬多名兒童因服用維生素而出現中毒的現象。

保健品商家們在收割韭菜的同時,還順便收割走了健康。

02、濫用的兒童保健品,正在殘害下一代

早有研究表明,正常發育、合理進食的孩子並不需要保健品,只有極少部分生病的孩子需要保健品做輔助,這也必須經過專業醫生的嚴格把控。

需要明確的是,保健品不是藥,沒有任何神奇的「治療」疾病的作用,然而這一點,多數家長並不清楚,只一味相信商家們精心編織的謊言,自投羅網的背後,是無數悲劇的發生。

2013年,4歲的女孩周洋身患骶尾部惡性生殖細胞瘤,就在病情有所好轉的時候,權健公司找上門來,告訴周洋的父親周二力,不吃西藥,不用化療,只要使用他們的神秘抗癌秘方,就能成功痊癒。

於是,周洋停止了本該繼續進行的化療,導致腫瘤迅速復發,生命定格在了2015年12月12日。

周洋使用過的權健公司的部分產品

2017年,田淑平3歲的女兒被診斷出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在推銷員樊某的誘導下,田淑平先後花費近8萬元購買其保健產品。

萬萬沒想到的是,女兒服用後很快出現眼睛出血、頭髮乾枯稀疏等反常症狀,但樊某要求田淑平再堅持一段時間,就會有好轉。

田淑平與樊某的聊天記錄 圖/界面

直到2018年年初,孩子被診斷出佝僂病、心肌受損、肝受損等,病因指向為「藥物蓄積」,田淑平才如夢初醒。

為給女兒治病,田淑平已花費10餘萬,原本不富裕的家庭搖搖欲墜,如今只能靠著親戚救助生活。

2019年,廣東梅州1歲女嬰因家長「亂補鈣」導致嚴重血尿,被家長緊急送醫診治,醫生檢查後發現,患兒雙腎處發現多發性結石,最大的體積達到2釐米,還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腎積水。

今年4月,山西一名6歲男孩因腦血腫住院,罪魁禍首正是因為維生素片服用過量,導致中毒,而不得不接受洗胃治療,但此前造成的傷害已無法逆轉。

諸如此類的事件,還有很多。濫用保健品不僅「多此一舉」,且有很大可能「吃出」不必要的傷害,比如性早熟、血鈣高、腸胃病等。

特別是兒童的新陳代謝比較獨特,不同年齡段速度也有差別,肝臟發育還不完全,盲目服用保健品,無異於拿生命做賭注。

而在利益驅動下,無良商家們為了讓消費者在短期內體驗到所謂的「有效」,多會擅自加入不被允許或未經臨床驗證的藥物成分,卻強調「絕對安全」。

某增高保健品聊天記錄

在於不負責任的營銷鼓吹中,包裝成無所不能的假象,好像不吃保健品,中國孩子就成了缺鐵、缺鈣、缺維生素的「病人」,從而賺得盆滿缽滿。

這已不是簡單的道德敗壞,而是對個體生命的肆意踐踏。

03、舊惡換上新花樣,保健品亂象屢禁不絕

保健品的暴利眾所周知,國內行業平均毛利率達60%,即使國外成熟市場也能保持在50%左右,相比於風險係數更大的老年群體,兒童群體的黏性更高,消費力更強。

在90年代的保健品熱潮中,腦黃金、生命一號、紅桃K、狀元水等當年名噪一時的明星產品已漸成往事,但行業亂象並未就此結束,反而愈演愈烈。

2005年,中國根據入世承諾放開直銷,保健品行業得以進入新的上升通道。以往的傳統廣告營銷容易引起審美疲勞,效果遞減,而且受限於《廣告法》的條條框框約束,容易被查。

而直銷則打開了方便之門,面對面行銷,可以精準鎖定人群,可以誇誇其談各種功效,可以輕而易舉形成口碑效應。

至於開會上課、集體活動的威力則更大。上面提及的因誤信權健而致病情惡化去世的小女孩周洋,輿論發酵後,權健雖深陷負面漩渦,但之後有媒體暗訪其舉辦的千人大會,發現追捧者依然甚眾。

惡性事件屢屢發生,國家不是沒有給予重拳出擊。2017年~2018年3月,全國開展食品保健食品專項行動中,各級食品藥品監督部門共辦理並公布相關行政處罰案件8000餘件。

2019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於深化改革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見》,針對保健食品行業積弊,持續發力、久久為功,以「零容忍」的態度打擊各類違法犯罪行為。

今年4月,市場監管總局等七部委聯合印發《保健食品行業清理整治行動方案》,力爭在2021年年底前有效淨化保健食品市場。

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更多經銷商把生意轉到了隱蔽的微信朋友圈,在「私域流量」繼續撈金,利益薰心下,一些無底線的廠商甚至連出生不久的小嬰兒都不放過。

沒有需求,就沒有市場。在這個隨時能夠接觸到各類信息的網際網路時代,「育兒焦慮」被前所未有地放大,這也是兒童保健品「髒套路」屢屢得手的根本原因所在。

舊惡換上新花樣,照樣有人買單。說到底,頂著各種噱頭的保健品,利用的正是家長的「危機感」,而家長們也一廂情願地認為,只要花了錢,就能真的走到捷徑。

如果說兒童保健品負有原罪,家長又何嘗不是在無形中成了與虎謀皮的「幫兇」?

與其把希望押注自欺欺人的流沙城堡上,不如放過孩子吧,他(她)真的什麼都不缺。

參考資料:

1.杏林醫術交流 《400億「偽健康」產業,正在掏空中國孩子,而你的無知就是幫兇》

2.IC實驗室 《娃哈哈匯仁腎寶鴻茅藥酒,保健品髒套路怎樣掏空中國人的錢包》

相關焦點

  • 千億保健品市場,這次瞄準了兒童:「我花20000元,買來孩子性早熟」
    」湖南的李女士在微博上艱難地敲下這行字,因為兒子打小比同齡人矮一截,心急的李女士網購了某知名增高保健品,並督促兒子按時服用,一吃就是兩年,花費20000餘元。之後兒子確有長高,但也很快出現了這個年齡段不該有的「異樣」:聲帶變粗,喉結突出,前往醫院檢查後發現,這款保健品中含有大量激素,表面加速骨齡增長,實則導致性早熟,孩子的骨骺線已提前閉合。悔不當初的李女士此後加入了相關公益組織,以自身血淋淋的教訓,呼籲重視兒童保健品市場監管,才發現問題遠比想像中嚴峻。
  • 53萬孩子性早熟!你重金買的兒童保健品,可能有「毒」
    問題是,兒童保健品到底有用嗎?我們看到的,是有孩子因為吃了保健品,出現了性早熟,還被診斷出佝僂病,有的孩子患上心肌受損、肝受損等。種種事件背後,是一個千億的保健品市場。中國如今已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保健品市場,預計2021年市場規模將達到3307億元。而兒童保健品市場,則更加龐大、增速更快。從2011年到2017年,兒童保健品市場規模由279.4億元漲至425.7億元。
  • 花了3000元,卻換來孩子性早熟!
    花了3000元,卻換來孩子性早熟!售賣保健品更是遵從了這一套路。在育兒群分享育兒知識的同時,獲取家長們的信任,以便日後誘使家長購買兒童保健品。有數據顯示:2011年~2017年,國內兒童保健品規模從279.4億元增長到了425.7億元,並且目前還在逐年穩步增長中。
  • 教訓:「我花錢買來的卻是孩子性早熟」,多少家長入坑卻毫不自知
    崩潰的教訓,「我花錢買來的卻是孩子的性早熟」生活在鄉下的小妮發了一條朋友圈,「花了三百元給女兒買的保健品,結果吃了一段時間孩子,孩子性早熟,希望大家謹記我這教訓,別再上當受騙,買什麼兒童保健品。」原來小妮5歲的女兒看上去又瘦又小,比同齡人矮上一截,正好聽到來鄉下宣傳兒童保健品的人員說,兒童增高保健品可以幫助孩子長個。當場花300元買了兩盒。吃了一個月,小妮再次給孩子量身高,發現身高沒有一點變化,反而胸部變大,女兒還一直說胸疼。
  • 我花了200塊買來女兒性早熟:別再讓這些東西危害孩子的健康了
    可見國內「兒童保健品」這一類領域的潛力。,只花了200元國內家長們之所以會給孩子買數不勝數的保健品,主要還是因為有一種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心理,所以從小就要給他們最好,以至於在對待他們的健康問題上出現了
  • 「我花200塊,買來女兒性早熟」:多少中國孩子正在被掏空
    面對空白的市場,人們將目光聚集到了這款營養液上。「花一點小錢,就能買來健康,何樂而不為?」於是,這款保健品在當時的市場一戰成名。暴利誘惑下,3000多家保健品企業紛紛入場。彼時,魚目混雜的保健品登上各大媒體報紙,掀起了人們對健康的狂熱浪潮,中國保健品行業呈現出爆發式增長。40多年過去了,人們經歷了這個行業的種種魔幻。
  • 「我花200塊,買來女兒性早熟」:保健品已開枝散葉到兒童市場
    「還是那些,多維片、牛初乳,不過我聽說有種新出的保健品對孩子挺好的,回頭打算研究一下。」自從有了娃,很多家長真的是恨不得把所有好的東西都捧到孩子的面前,其中自然也包括各種兒童保健品。自從保健品從老年人慢慢過渡到兒童之後,就會發現原來家長的錢是最好掙的,或多或少,家長們都會給孩子買點保健品日常服用
  • 「我花3千,買來女兒性早熟」家長買的「補品」,正摧毀孩子身體
    現如今很多家長都會給孩子購買專門長個子的營養補品,但是事實情況卻與之相反,有部分孩子長期吃了這些保健品之後,反而出現越來越胖的情況,不但不長個兒,有些還出現了「性早熟」的情況。「我花3000元買來女兒性早熟」小麗個子不高,老公個子也很一般,為了讓女兒以後比同齡人個子高挑一些,小麗不僅是把孩子送去了專門的體型訓練班,還特意給孩子買了各種補品保健品,就是為了能夠讓孩子快點長個。光是買補品的錢,就已經有好幾千了,結果沒想到孩子吃了這些補品之後,不僅沒有長高,反而還開始發胖了。
  • 「我花3千,買來女兒性早熟」家長買的「補品」,正摧毀孩子身體
    「我花3000元買來女兒性早熟」小麗個子不高,老公個子也很一般,為了讓女兒以後比同齡人個子高挑一些,小麗不僅是把孩子送去了專門的體型訓練班,還特意給孩子買了各種補品保健品,就是為了能夠讓孩子快點長個。光是買補品的錢,就已經有好幾千了,結果沒想到孩子吃了這些補品之後,不僅沒有長高,反而還開始發胖了。
  • 「我花3萬元買來孩子性早熟」:娃長不高的背後,保健品充當元兇
    熟人介紹有一種神奇的保健品,能讓孩子的身高得到較快生長,這讓她很心動就買了3萬元的產品,堅信女兒服用後一定能長高。但令人沒想到的是,在吃了半年以後,女兒突然來了例假,同時,身體開始長寬長胖,比同齡人發育更快,這讓她非常著急。
  • 濟南六一兒童醫院/警惕:高價保健品易補出孩子「性早熟」!
    還記得前不久,有一則這樣的新聞:警惕:高價保健品易補出孩子「性早熟」!2019年,楊女士發現自己9歲的女兒比同齡孩子身高要矮一頭,於是花高價從熟人那裡購買了某促增高保健品,用藥半年女兒確實有明顯的長高,但伴隨的是胸部發育、出現月經——孩子性早熟,並且經醫生診斷,由於過早發育,孩子極有可能成年身高不足1米5。近年來,因亂用保健品而導致孩子性早熟的案例數不勝數,為了讓孩子更好的發育,面對如今市場上琳琅滿目的保健品,許多家長恨不得全部買下給孩子。
  • 孩子性早熟都有哪些表現,哪些東西會導致孩子性早熟?
    70年代提前4—5歲,除此之外,我國性早熟的兒童人數已經達到了53萬。那麼孩子性早熟都有哪些表現?,因為會導致骨骺線閉合,而骨骺線是一層軟骨,是用於生長的軟骨,兒童每根長骨的兩頭都有骨骺線,是增長旺盛的骨組織,等發育至成人,骨骺線就自然消失了。
  • 花巨資補營養卻買來孩子性早熟,大部分家長不自知,最終害了孩子
    於是,為了給孩子補身體,讓孩子的各種發育都能跑在最前面,很多家長就選擇了給孩子買保健品和營養品。這下可把媽媽嚇壞了,馬上帶西西去醫院檢查,被檢查出體內雌激素分泌旺盛,是性早熟,而罪魁禍首正是那款保健品。
  • 孩子性早熟 家長該咋辦
    正因為如此,使得大部分人在性方面的知識,知之甚少,以致於一些家長在面對孩子性早熟時,一籌莫展,不知如何是好?鑑於此,本文就孩子性早熟相關內容以及應對舉措展開重點的論述和詳細的講解,希望可為廣大家長提供一些幫助。一、性早熟是什麼性早熟通常意義上講的是,男孩在9歲以前,女孩在8歲以前就出現了第二性徵。
  • 性早熟對孩子危害大 這些食物會導致孩子性早熟
    原標題:性早熟對孩子危害大 這些食物會導致孩子性早熟   性早熟的危害巨大,不但影響孩子的身高發育,還會給孩子造成嚴重的心理負擔,影響孩子的身心發育,家長們一定要引起重視,快來看看性早熟對孩子都有什麼危害吧,哪些食物會導致孩子性早熟?
  • 寶媽花高價給孩子補營養,不料導致孩子性早熟,醫生:無知
    寶媽花高價給孩子補營養 導致孩子性早熟沐沐今年8歲,性格、成績等各方面都挺好,唯一讓媽媽曉梅操心的就是她的身體。沐沐從小就容易生病,每年都要到兒童醫院報到,雖都是些小病,但由於頻繁吃藥打針,讓沐沐看起來很瘦弱,身高更是比同齡人矮上一大截。
  • 女童每天喝蜂蜜致性早熟 7類食物當心孩子性早熟
    如何儘早發現孩子性早熟?  1、女孩性早熟的表現:乳房發育,可有觸痛感,會跟媽媽說胸前疼。另外還有外生殖器發育、陰道分泌物增多,陰毛的增長,還有月經的來臨以及腋毛出現。月經來剛開始是一個不規則陰道出血,也無排卵,以後逐漸發展成周期性的月經出現。
  • 性早熟是吃出來的?父母陪睡導致孩子性早熟?錯錯錯
    2、網上流傳的「12大催熟食物」並不會導致孩子性早熟。3、父母陪睡也不會導致孩子性早熟。4、避免接觸外源性的雌激素和雄激素——例如避孕藥和某些成人保健品,合理膳食、提倡運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性早熟的風險。
  • 性早熟、不長個、腎結石!究竟有多少中國孩子正在被保健品掏空?
    如果你的孩子比同齡人長高得慢,眼前就有一種保健品,售價200塊左右,電視網絡廣告都保證能快速長高,你會用嗎?我相信有不少家長答案是會。但現實卻是,迄今為止,所有鼓吹能讓孩子增高的保健品要麼純粹騙你,要麼就是致孩子性早熟,沒有任何例外。
  • 「我花200塊,買來孩子性早熟」:多少孩子正被掏空,家長卻不知情
    於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家長就會給孩子買很多有營養的東西,又或者是所謂的保健品。前幾天,我的閨蜜小玲到處和朋友訴苦:「我竟然花了兩百塊,讓我的孩子變得性早熟,大家千萬別再隨便買保健品了!」原來,小玲的女兒今年該上小學了,開學那天小玲看到同學們都比女兒高,她心裡很是不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