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了解了控制型人格,我就懷疑自己在操控別人

2020-12-17 澎湃新聞

原創: 時差大叔 心理0時差

「大叔,我似乎就是控制型人格啊!」

上周末,一位高中生在後臺留言,表達了對自己可能是控制型人格的深深擔憂。

「但我不會道德綁架別人,也不會說出非常傷人的話,同時也會承擔一些責任,即使這些責任不是我的。這樣做確實有點累,但獲得的尊重卻能夠彌補很多。」

「我很享受那種支配者的感覺,但我也會尊重他人的權利。好混亂啊…… 我是控制型人格嗎?怎麼辦啊?」

先別急。大叔知道,隨著 PUA 這一概念不斷被大眾熟知,每個人都越來越擔憂自己身邊的人是控制型人格,害怕自己被他們操控。

註:PUA,全稱是 Pick Up Artist,可譯為 「搭訕藝術家」、「戀愛大師」,泛指通過學習使用各種技巧,吸引異性,使異性著迷的人,也可指搭訕或兩性交往的藝術。

它起源於西方,本意是教授人們一些合理的社交技巧,幫助人們更好地開始並建立一段關係,但隨後 PUA 的初衷被歪曲,內容被摻雜了許多情感欺騙和心理控制的元素,目的也漸漸不純。他們使用各種套路,騙色騙財,演變為「不良 PUA」。

然而,在掀起了 「遠離控制型人格」 這股浪潮的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根據網絡上各種識別控制型人格的方法,對號入座,擔心自己就是這種人格。

這似乎比身邊人是控制型人格更可怕,因為自己沒辦法遠離自己,而且這樣的自己可能在無形中傷害了別人,進而可能會被他人厭惡、遠離,甚至孤立……

例如那位正在上高中的女孩子,之前便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懷疑與恐懼中。

但她真的是控制型人格嗎?

「控制」 這種感覺,對我們來說到底意味著什麼?

01

失控,是最恐怖的事情

我們每個人最討厭的,或許就是不確定性。不確定明天能不能吃上飯,不確定父母會不會繼續愛自己,不確定伴侶是不是可以陪自己一生……

這種不確定性會讓我們處於一種焦慮的狀態,而此時最需要的,便是對自己的生活有控制感,即把不確定的東西確定下來。

控制感(The Sense of Control),意味著生活較為穩定、可以有序進行,對事物的走向有一定掌控與預測的心理感覺。

太多的研究都表明,控制感對一個人的幸福感、心理健康,甚至身體健康,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例如,曾經有一項發生在養老院的著名研究,便揭露了控制感的重要性。

那一年,心理學家 Ellen Langer 來到了一家有四層樓的養老院,隨機挑選了兩層,以住在裡面的老人為研究對象,展開了調查研究。[4]

在其中一層,Ellen 教授告訴那些老人們,可以自主選擇在房間養哪種花、自主選擇在哪一天看電影,即對自己的生活有著絕對的控制感;相反,對於另外一層的老人們,養哪種花、什麼時候看電影等事務,都會由醫院直接安排好,不需要老人自己做出選擇。

最終結果表明,那些可以自由選擇養什麼花、什麼時間看電影的老人們,會感到更幸福,最終的壽命也會更長。

有的時候,我們會覺得家裡的老人年紀大了,什麼事情都不需要他們親力親為,做子女的直接為他們決定、辦理就行。但實際上,這卻會在無形中剝奪老人們對生活的控制感,無法滿足他們對控制感的需求,進而可能會讓他們不開心,甚至鬧脾氣。

和老人一樣,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控制感。在心理學中,控制感是人類最基本的一種需要,就像需要食物和水那樣。

但每個人需要控制感的多少不同,究竟需要 「多少」,會和自己擁有多少控制感呈反比,即一個人越缺乏控制感,那麼就會越需要控制感,越想要得到控制感。這也符合 「稀缺理論」:缺什麼,就想要什麼。

說到這裡,我們就可以嘗試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理解人格到底是什麼,無論哪種人格,或許都不是 「問題」,只是彰顯著一種 「需要」、一種 「渴望」:

內向 —— 對安靜、穩定的需要;

外向 —— 對熱鬧、刺激的需要;

控制型人格 —— 對控制感的需要……

其實,心理學研究也發現,擁有控制型人格的人,往往在成長中極度缺乏控制感。例如,父母沒有提供穩定的回應,對他們的需求愛答不理,這就會導致他們對周圍環境特別不信任,內心缺少安全感與控制感。

所以,他們在長大後,就會表現出通過控制他人的做法,來滿足自己的控制感,填補孤獨與空虛的內心。

02

「為了得到控制感,我什麼都可以做!」

有著控制型人格的人,為了得到控制感,可能會做出很多令別人感到不舒服的事情,特別在溝通交流的過程中,到處都充斥著命令式語言:

我需要你立刻處理這件事;

我並沒有在尋求你的意見;

不要對我說的提出異議,不要打斷我!

在日常的人際交往中,這類語言會損害彼此的關係。例如,大叔曾經的一位室友,經常發號施令,讓我做這個、做那個,並且不允許幹擾他的決策。我一度感到十分壓抑,有一種 「被蛋糕捂死的感覺」,喘不過氣……

我只能儘量避免被他控制,去仔細分辨自己實際的需求,積極表達自己的意見。然而,一個人想控制、一個人不想被控制,就這樣,兩個人的關係越來越差,矛盾也不斷升級。最終 「拯救」 我的,是房租到期。

這是一個比較極端的例子,對方有著極強的控制欲…… 寫到這裡,我再次回想起,他的控制欲,表面上給人一種責任心很強的感覺,即一種 「我做決定,我負責任」 的感覺,但實際上卻經常甩鍋,把責任推給我。

與他相處起來,真的有些困難,但他卻很少對自己的所作所為感到抱歉,內心也十分平靜,一切都好像那麼地理所當然。

這其實是一種我們特別熟悉的控制欲,父母、戀人、朋友,都可能有這種表現。

但除了這種看起來比較直接的控制欲,心理學家們還發現了另外一種 「很微妙的控制欲」,被稱為 「受傷的治癒者」(Wounded Healer),他們是怎樣滿足自己想要得到控制感的欲望呢?[6]

在心理諮詢中,諮詢師經常會遇到這樣一類來訪者:他們的婚姻很不幸福,因為愛人沾上了各種成癮,例如酒精成癮、藥物成癮。

然而,他們卻無法離開自己的愛人,也不想離開,因為在這個過程中,照顧愛人可以滿足自己強烈需要的控制感 —— 「愛人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雖然聽起來有些毛骨悚然,但這卻真實發生著。其實更為普遍的,是存在一些職業,例如醫生、護士,甚至心理諮詢師,他們自身的職業,可以照顧、改變他人,進而讓自己感到極大的控制感。

這也是他們為什麼被稱為 「受傷的治癒者」 人格,即在治癒別人的同時,獲得控制感,彌補自己的需要。不過這也說明,對控制感的需求,特別普遍,只是需要的多少以及使用的方式,不太一樣。

03

如果我是控制型人格,該怎麼辦?

控制型人格(Controlling Personality),更準確地說是過度控制型人格,因為 「控制」 在我們的生活中太常見了。而且,根據調查數據顯示,男女在想要控制別人的程度上,幾乎沒有差異。[2,6]

但當這種控制可能給他人帶來痛苦與傷害時,那麼便意味著我們需要做出一些改變。而我們之所以害怕自己是控制型人格,有一個很深層次的原因 —— 認為人格不可改變。

毫無疑問,人格是一種特別穩定的特質。但大量的心理學研究也發現,人格是可以發生改變的。

例如,Hudson 等心理學家今年發表了一篇論文,告訴我們人格可以改變,而且方法非常簡單 —— 持續 15 周的時間,放棄空想、挑戰自己,做一些自己想要成為的樣子的典型行為即可。

如果你想變得外向些,那麼就嘗試結交新朋友;

如果你想讓自己的情緒更加穩定,那麼就嘗試花一個小時來搭積木;

如果你想更富有責任心,那麼就主動爭取做項目的負責人,並為最終的成果與效果負責……

這樣的挑戰行為持續了 15 周后,Hudson 發現,成功完成挑戰的人,確實開始變得更像自己想要成為的樣子。[3]

方法論有了,該怎麼做呢?

我們需要來看一看非控制型人格的人,在日常交流中,是怎麼做的。

還記得上文提到的控制型人格典型的交流語言嗎?

我需要你立刻處理這件事;

我並沒有在尋求你的意見;

不要對我說的提出異議,不要打斷我!

同樣的話,非控制型人格的人會這樣說:[5]

我有些焦慮,害怕自己做不好,我們可以一起來做嗎?

你的想法很棒,我們一起來看看有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呢?

我知道你現在很激動,但可以讓我先說完,然後你再表達自己的看法嗎?

如果你發現自己會在無意中通過語言來控制別人,那麼下次可以改變一下自己的說辭,這不僅會讓別人好受些,也會促進彼此之間的交流與合作,進而讓你在無形中降低自己的控制欲,「遠離」 自己的控制型人格。

改變,從語言開始。

但,然後呢?

前面我們有提到,控制型人格其實是缺少控制感與安全感。所以,當發現自己想要控制別人時,最重要的是建立對自己生活的控制感,而不是想著要一直控制他人。

這並不容易,但仍然有一些方法,你可以嘗試一下。

1. 主動做選擇,而不是被動被安排

我們人生中有很多選擇,當他人詢問自己的意見時,例如出去吃飯,想點些什麼菜?放棄那句張口就來的 「隨便」,而是為自己爭取一下,選擇自己想吃的或者喜歡吃的。

根據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當我們可以滿足自主性時,便會在一定程度上獲得控制感。同時,每次自主選擇後,詳細記錄當時的情況,以及自己的感受,這樣會有利於 時刻 「提醒」 自己,真的對生活擁有控制感,不再需要通過控制別人,讓自己感到安全。[1]

但與此同時,當自己處於主導地位時,也要尊重他人的想法。

2. 在人群中建立安全感

控制感與安全感的缺失,大多因為父母沒有提供及時的回應、伴侶關係不美滿造成的,這個時候可以先不要急著從根源突破,而是在其它地方彌補。

例如,你可以加入一個團隊,試著在團隊中接受他人的建議,體會成員之間彼此的信任,以及團隊的安全感和凝聚力…… 這個過程就好像 「脫敏」 一般,讓你慢慢體會信任的感覺。

慢慢地,你學會去尋找甚至創造一個安全港灣,讓自己在需要時尋求幫助。

3. 專業人士,是你最強的支援

如果無論怎麼做,都無法讓自己獲得控制感與安全感,那麼你便可以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例如心理諮詢師。

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會逐漸培養你對生活的控制感,並建立人際關係中的安全感。多一個人通過專業的方式幫助你,你也會更快地得到自己所需要的。

寫在最後

還記得大叔在文章開頭寫到的那位高中生嗎?

她特別想知道自己是不是控制型人格,但我卻一直都沒有給出這個問題的答案。實際上,我無法給出答案,因為無論是誰,都不可能通過幾個所謂的 「指標」,來斷定他人的人格。

況且,每個人都需要一定程度的控制感,以讓自己的生活正常運轉。當你發現自己可能是控制型人格,經常想要支配別人時,別著急,也別害怕,因為這種對自身的察覺與認識,是做出改變的第一步。

相反,如果你感覺身邊某個人的控制欲太強,或者他們的語言和行為讓你感到不舒服時,可以直接表達出來,也可以他們保持距離。

或許,每個人都有一點 「控制型人格」,就像沒有人是絕對的外向、絕對的內向一樣。大叔希望你可以保護好自己,同時也不傷害別人。

世界和我愛著你。

- The End -

References / 大叔參考的文獻資料:

[1] 劉靖東, 鍾伯光, & 姒剛彥. (2013). 自我決定理論在中國人人群的應用. 心理科學進展, 21(10), 1803-1813.

[2] 謝笑春, 陳武, & 雷靂. (2016). 個人中心視角下青少年人格類型與社會性發展. 心理科學, 39(6), 1420-1425.

[3] Hudson, N. W., Briley, D. A., Chopik, W. J., & Derringer, J. (2019). You have to follow through: Attaining behavioral change goals predicts volitional personality chang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7(4), 839.

[4] Langer, E. J., & Rodin, J. (1976). The effects of choice and enhanced personal responsibility for the aged: A field experiment in an institutional sett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4(2), 191.

[5] Sean Grover. (2017). Do You Have a Controlling Personality?

[6] Shkurko, T. A. (2013). Socio-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controlling personality.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86, 629-634.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我這麼做都是為了我們!」你能識破控制型人格的偽裝嗎?
    心理學上稱這種擁有極強控制欲的類型為 "控制型人格",擁有這種人格的,可能是父母、戀人、夫妻,也可能是朋友或領導。 控制型人格在處理問題時,往往不會顧及別人的感受與需求,他們目的就是別人完全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有的善於偽裝,有的用威脅恐嚇的方式,有的乾脆使用強硬手段。
  • 九型人格:你了解自己嗎?知道自己是哪種人格嗎?快來了解一下
    九型人格個性測試主要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優勢和劣勢,並知道在什麼情況下你的行動會更有效。同時,你也可以通過評估的結論知道別人是如何看待自己的,以及他們是如何相處的。近年來,該課程受到了美國、斯坦福,等國際著名大學MBA學生的高度讚揚,成為最熱門的課程之一。並且近十年來,它在歐美,的學術界和商界都很流行。
  • 什麼是控制型人格?如何與控制型人格者交往
    控制型人格在處理事情上往往表現出冷酷無情,絲毫不會顧及別人的感受與需求,他們隨時準備好迎接挑戰,目的就是兩個字「勝利」。此類人往往具有自戀者的全部特徵,不過自戀者不一定喜歡操縱別人,而控制型人格則偏向於控制,一個有趣的現象是他們方方面面都想要「贏」的結果,因此有時候往往顧此失彼,就像下圍棋一樣,在短期內可能是勝利的,但是整體的布局謀篇仍然需要極強的策略性,所以有時候寸步不讓反而會導致後來的滿盤皆輸。
  • 讀《不要用愛控制我》:論控制型人格如何養育心理健全的孩子
    《不要用愛控制我》對我來說,是一本顛覆觀念,直接改變我的生活的書。讀了之後,不僅明白一直無法完全與他們正常溝通的父母原來就是典型的控制型人格;更讓我震撼的是,從懷孕那一刻起就決定絕不讓孩子重複自己的不幸童年的我,居然也具有控制型人格傾向。讀了這本書以後,我放下了父母,試著重新養育了自己,最重要的是放過了我的孩子。
  • 讀《不要用愛控制我》:論控制型人格如何養育心理健全的孩子
    讀了之後,不僅明白一直無法完全與他們正常溝通的父母原來就是典型的控制型人格;更讓我震撼的是,從懷孕那一刻起就決定絕不讓孩子重複自己的不幸童年的我,居然也具有控制型人格傾向。讀了這本書以後,我放下了父母,試著重新養育了自己,最重要的是放過了我的孩子。無法想像如果我沒有讀這本書,沒有發現自己以為的對孩子的愛和培養其實是在扼殺她的自我成長,將會有多麼可怕的後果。
  • 心理學:如果身邊有「懷疑型」人格存在,請注意別說這三句話
    在九型人格中,「懷疑型」人格是一個複雜而又矛盾的角色,他們喜歡聽從權威的講解,追求團隊的協作,如果有承諾,一般都會恪盡職守的去遵循,他們一旦和別人有了互相依賴的關係,就會表現得非常忠誠,對於這種人格特點的人來說,能獲得支持與信賴是他們最大的追求。
  • 知愈心理:自從把孩子養成「討好型」人格,我後悔了
    不過,媽媽感覺自己的性格也如此,比較在意旁人的看法。她曾經體驗過這樣的性格帶來的痛苦,希望孩子能夠改變這種性格。可是,爸爸媽媽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做了什麼不妥的事,才導致孩子這樣呢?孩子為什麼會習慣討好別人呢? 02「討好型人格」非常在意他人的評價,不懂拒絕,總是去猜測並迎合他人的想法,如同上癮般習慣以他人為中心。
  • 討好型人格|你還在討好別人嗎?
    討好型人格是指一味的討好他人而忽視自己感受的人格,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狀態。討好型人格,顧名思義,就是討好別人的一種人格,討好型人格往往很在意別人的看法與感受,而忽略自己內心的想法。討好型人格的表現有哪些?
  • 「討好型人格」的10個跡象,我們如何改善自己的討好型人格?
    取悅別人並且在積極參與社交生活是好事,但我們需要把握好「尺度」。如果你總是這麼做,那麼它最終會變成一個令人沮喪,甚至帶有一些破壞性的性格特質:討好型人格。在某個時刻,你可能會發現你把自己的需求和個人時間完全置之事外,壓力也越來越大,僅僅是為了確保你身邊的每一個人都是開心的。
  • 付出型人格的星座,愛別人勝過愛自己
    付出型人格的星座,愛別人勝過愛自己 天秤座 其實天秤在人際交往上面,就是不折不扣的付出型人格,他們很容易過分在意別人的感受與看法,而導致在相處的時候頻繁讓步。
  • 讀《不要用愛控制我》:用控制型人格理論分析失度表揚的危害
    讀了之後,不僅明白一直完全無法正常溝通的父母原來就是典型的控制型人格;更讓我震撼的是,從懷孕那一刻起就決定不能讓孩子重複我的不幸童年回憶的自己,居然也是典型的控制型人格。讀了這本書以後,我放下了父母,重新養育了自己,最重要的是放過了我的孩子。無法想像如果沒有讀這本書,沒有發現自以為的對孩子的愛和培養其實是在扼殺她的自我成長,將會有多麼可怕的後果。
  • 九型人格測試,九型人格免費自測題,144題,(完整版)丨9型人格測試
    我常常感到自己需要做得十全十美。126. A. 我傾向於認為任何事情都會變得最好 B. 我傾向於作最壞的打算125. A. 我很少會懷疑自己 B. 我經常因為懷疑自己而停下來124. A. 我擔心自己缺乏自律不能履行職責 B.
  • 《九型人格進階版》:27種副型分析,讓你徹底了解自我性格
    了解過九型人格的人,都知道九型人格分為9種——1號完美型,2號助人型,3號成就型,4號自我型,5號理智型,6號忠誠型,7號活躍型,8號領袖型,9號和平型。九型人格的具體分析,已經在心理學上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 《九型人格進階版》:27種副型分析,讓你徹底了解自我性格
    作者|走心巷子你足夠了解自己的性格嗎?自我覺得不難判定,除去一些嘈雜末節的隱形性格,每個人都會表現出明顯的人格。用「九型人格」理論判定自我人格,是很好的一個方法。了解過九型人格的人,都知道九型人格分為9種——1號完美型,2號助人型,3號成就型,4號自我型,5號理智型,6號忠誠型,7號活躍型,8號領袖型,9號和平型。九型人格的具體分析,已經在心理學上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 雙重人格測試:九型人格測試144題完整版,1~9型你屬於哪一型?丨九型人格測試
    九型人格主要是指九種人類的性格特徵,分別是完美型,全愛型,成就型,藝術型,智慧型,忠誠型,活躍型,領袖型和和平型。我常常感到自己需要做得十全十美。126. A. 我傾向於認為任何事情都會變得最好 B. 我傾向於作最壞的打算125. A. 我很少會懷疑自己 B. 我經常因為懷疑自己而停下來124. A. 我擔心自己缺乏自律不能履行職責 B.
  • 不顧自己討好別人,孩子形成「討好型人格」的原因,家長知道嗎?
    昨天我在檢查孩子作業的時候,發現孩子少了一本數學課本,於是我問孩子:「寶寶,你的書去哪裡了?」孩子說:「同學要,我就給她了。但是好像她一直沒有還給我,當時我也不想借的,但是我好意思拒絕。」很多孩子都和我家孩子一樣,有類似的情況,不會拒絕。實際上這並不是性格如此,而是孩子們形成了一種畸形人格——討好型人格。
  • 心理學:小心身邊的控制型人格,這是他們控制你的6種方法
    控制型人格是指那麼擁有極強控制欲的人們,他們的心理與常人不一樣,一般擁有極強的控制欲。他們是如何控制你的呢?下面是心理學家總結出來的,控制型人格常用的6種心理控制方法。(1)獲取信息控制型人格的人喜歡收集個人信息,並存儲起來供以後使用。他們還會主動的用自身的魅力誘使一個人分享秘密的信息,特別是那些容易引起對方尷尬的細節。隨後他們會使用這些信息來作為威脅,從而控制你的內心。(2)誇大錯誤。
  • 心理學解析:用選擇性進化,帶你了解那些討好型人格背後的家庭
    生活當中有很多擁有討好型人格的人,他們會為了獲得別人的好感而委屈自己,在心理學看來,這些人的性格都有一定的缺陷,而且他們之所以會擁有這樣的性格,與他們的家庭和成長環境息息相關。家長的控制欲是導火索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特別聽話,但是有些孩子在家長的控制下,已經變得過分聽話了。小麗的女兒從小就是別人羨慕的對象,別的孩子總是因為想要玩具或者零食而哭鬧的時候,她已經學會幫著小麗打掃衛生了。
  • 內向型人格
    學會認知、接納自己。自我認知總是需要藉助於外界的力量,而來自外界的各種聲音也總會讓自己迷失。曾以為自己最了解自己,其實未必。真真切切的了解自己還是需要費一番功夫的,因為現實中的自己、投射中的自己及期望中的自己一直處於不斷調整的過程中。
  • 不好意思拒絕別人,就是討好型人格,我該如何喚醒更強大的自己?
    高情商跟討好型人格之間的區別在於你的意識投射點在哪裡,高情商的人意識始終會在自己身上,從自身的情緒出發惠己及人,而討好型人格始終關注的是別人的情緒,誠惶誠恐生怕自己的措辭不當而給別人留下不好的印象,那樣就不自然!——陳了凡《意識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