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 735 億,阿里買成了中國最大的線下零售生意

2020-12-19 好奇心日報

735 億人民幣,這是阿里巴巴對線下零售最新的投資規模,相當於它最近 6 個季度的營業利潤之和。

其中最新一筆發生在 11 月 20 日。阿里巴巴宣布以 224 億港元(約合 190 億人民幣)取得高鑫零售 36.16% 股權。

高鑫零售是大賣場歐尚、大潤發的運營方,在中國內地開設有 446 家實體門店。馬雲的電商公司成為高鑫第二大股東,僅比第一大股東歐尚少 0.01%。

阿里巴巴 CEO 張勇用「結婚」形容兩家公司間的合作,「今天是結婚儀式,其實我們一直說關鍵結婚很重要,但是我們婚前是把婚後怎麼過日子已經談的很好了,談的很具體。」

在 9 個月前阿里巴巴和百聯宣布合作的發布會上,張勇用了相同的比喻 —— 「我想今天是一個全新起點,也是新零售元年第一站,今天我們結婚儀式舉辦成功。」

這是阿里巴巴繼入股蘇寧、收購銀泰之後,第三筆針對線下零售的百億以上投資。

高鑫作為中國第一大線下零售商,股份賣給阿里的時候折價 25%

高鑫所經營的大潤發和歐尚超市主要集中在華東區域,江浙滬皖魯的門店數量佔 50% 以上、門店營業面積超過 520 萬平方米。其開設的門店數量為 446 家,超過沃爾瑪中國的 439 家,為中國第一大線下零售商。

中國整體線下零售已經連續 6 年同比增速放緩,其中 2015、2016 年為同比減少 0.1% 和 0.5%。

相比之下,擁有歐尚和大潤發的高鑫零售整體收入和利潤仍保持連續增長,只是增速有所放緩,但好於整體線下零售。

高鑫股權結構複雜,數個股東交叉持股。阿里此次交易實際上分三部分。

1. 大股東吉鑫內部的股權轉讓。吉鑫持有高鑫 51% 股權,它由歐尚和潤泰以 51:49 的出資比例設立而成。依照此次交易合同的安排,潤泰轉讓 19.9% 的吉鑫股份給歐尚,換取歐尚直接持有高鑫 9.71% 股份。

2. 阿里巴巴通過淘寶中國,直接收購高鑫零售 26.02% 股份,價值 161 億港元。出售方分別是潤泰集團和歐尚,其中就包括歐尚轉讓給潤泰的 9.71%。

3. 阿里巴巴以同樣的單價,收購高鑫零售控股股東吉鑫 19.9% 股份,價值 63 億港元。由于吉鑫持有高鑫零售 51% 權益,因此折算下來,阿里巴巴總計相當於獲得高鑫零售 36.16% 權益,總支出 224 億港元。

高鑫股權結構。圖/高鑫的收購公告

阿里巴巴在入股高鑫的同時,還向高鑫提出私有化要約:此次交易將在 3 個月內完成。期間如果沒有新的股權變動,阿里巴巴需要收購剩餘已經發行的高鑫零售股份,每股 6.5 港元、大概還要繼續出資大約 134 億港元。

但這並不意味著阿里巴巴有計劃全資收購高鑫。按照規定,阿里巴巴至此累計持有高鑫零售的股份已經超過 35%、並且和歐尚、吉鑫結成一致行動人。按照港交所規定,不論阿里巴巴本來是否打算全資收購高鑫,它都得提出收購要約。

然而高鑫其餘的股東似乎不會同意過低的報價。過去 1551 個交易日,高鑫零售的平均股價為 8.37 港元。

這次交易最奇怪的也是價格。高鑫原第一大股東潤泰集團和歐尚一道,接受了阿里巴巴提出了每股 6.5 港元的報價,此價格較高鑫上周五 8.60 港元的收盤價打了七五折。

一般來說,收購價都會比市場價高,尤其對於這樣一個盈利且業內排名第一的公司。根據中金公司 2016 年的一份報告,港股上市公司被收購後私有化價格平均比股價高 43%。

前私募股權基金投資經理王澤宇告訴《好奇心日報(www.qdaily.com)》,即使傳統賣場面臨行業挑戰、導致盈利的超市也估值較低,但以七五折入股也的確比較少見,「各方可能還有別的附加協議條款。」王澤宇說。不過交易各方誰都沒有解釋為何定價這麼低。

過低的報價引起港股市場拋售。高鑫零售的股價 20 日復盤後,兩天內跌掉 9%、市值減少 100 億港元。

高鑫股價兩天跌 13%。圖/雪球

針對潤泰拋售股份的行為,一位臺灣分析師認為,中國線下零售整體業績不佳,去年大潤發關閉山東分店被認為是中國傳統零售進一步衰退的標誌,並且大潤發投資的電商飛牛網至今仍然虧損。所以潤泰可能藉此退出中國市場。

四年,735 億元投資,阿里巴巴成了中國最大線下零售商

從購物中心到超市再到社區裡的便利店,原本電商試圖取代的實體商業並沒有消失。它們之中有些成為了電商的合作夥伴,也有一部分成為電商的子公司。

貝恩斯坦分析師巴夫託什·瓦傑帕伊(Bhavtosh Vajpayee)在給客戶的一份簡報中寫道:「中國正在經歷一場革命,在這一過程中,線下零售不是作為抵抗者、受害者或輸家,而最經常的是成為電商的合作夥伴。」

但這往往不是對等合作,而是被阿里巴巴入股甚至收購的合作夥伴。

2014 年 3 月,還在準備去紐交所上市的阿里巴巴,提出要以 53.7 億港元對銀泰進行戰略投資,並嘗試打通線上線下的商業資源,實現會員、支付和商品體系對接,也就是現在新零售在說的故事之一。

這大概是銀泰第一次在浙江省之外的地方,大面積為人所知。現在它在杭州、北京等城市共運營有 29 家百貨店和 17 個購物中心。

北京銀泰大紅門店。圖/強生

2015 年,阿里巴巴斥資 283 億元入股蘇寧,成為後者第二大股東。

同時蘇寧也斥資 140 億元認購阿里巴巴發行的新股。這個數字不到阿里巴巴近 5000 億美元市值的 0.5%,對後者經營毫無發言權。

之後蘇寧去天貓開旗艦店,也在解決淘寶、天貓電器口碑和物流不如京東、3C 產品質量參差不齊的的情況。當時的投資市場認可這樁交易,雙方宣布合作事宜後,阿里股票漲了 2%。

2016 年,阿里巴巴多次投資或者併購線下購物中心、連鎖超市:

2016.1 1.5 億美元領投盒馬鮮生 A 輪融資

2016.3 投資易果生鮮,金額未披露

2016.11 出資 21.5 億元購入三江購物 32% 股權

2016.12 出資 2.37 億元購入聯華超市 21.17% 股權。

今年 1 月,阿里巴巴又將線下投資升級,它與銀泰創始人沈國軍組成的財團,提出了每股 10 港幣的私有化方案、總投入最多可達 198 億港幣。

這樁溢價率達到 50% 的交易完成後,阿里巴巴的持股比例將提升至 74%,擁有控股權。銀泰從港交所退市。

但銀泰的業績不如高鑫。而且銀泰所屬的百貨業 2016 年收入增速為 1.3%,還不到超市的 1/5。

一樁樁的收購、投資完成後,阿里巴巴已經成了中國最大線下零售商。

全球最大三個零售公司都要同時做線上線下

目前全球市值最大的三個零售商分別是亞馬遜、阿里巴巴和沃爾瑪。三個公司都在美國上市,市值分別為 5477 億美元、4862 億美元和 2894 億美元。

這三個公司經營方式各不相同,但今天都在同時做著線上和線下的零售生意。

亞馬遜在過去幾年裡陸續做了當日送達、1 小時送達、在市區建倉儲物流的嘗試,試圖用傳統的電商送貨方式進入生鮮市場。這些嘗試進展緩慢。

今年 7 月亞馬遜花 177 億美元買下 Whole Foods。這宗交易是亞馬遜迄今為止最大的一筆收購,也是美國零售業歷史上第四大交易。擁有 Whole Foods 旗下 460 多家門店的亞馬遜,成為美國第五大雜貨零售商。

與此同時亞馬遜也做起了實體書店生意,到目前為止開了 12 家,絕大部份都是今年開的。目前美國的全國性連鎖書店倒得只剩一家。

生鮮和書店之外,亞馬遜今年 9 月還 2700 萬美元入股印度線下零售公司 Shoppers Stop。該公司在印度 38 個城市開設 83 家門店。亞馬遜計劃在 Shoppers Stop 購物中心設立零售體驗中心、推銷其線上時尚類商品,後者則將其代理的 400 多個品牌商品放到亞馬遜網站上進行銷售。

亞馬遜的興起幾乎是伴隨著沃爾瑪的衰落一塊發生的。

以市值計,沃爾瑪是全球第三大零售商;以銷售額計,其接近 5000 億美元的數字為全球第一。它通過開在美國各地的超級購物中心,曾經改變了一個國家的消費偏好和生活方式。

沃爾瑪開始電商嘗試,首先是在 2011 年通過收購在矽谷成立 WalmartLabs 實驗室。那裡有來自 eBay 和亞馬遜的早期高管。

但沃爾瑪電商進展緩慢,這家公司一度暫停線上投資。2015 年 5 月 19 日,沃爾瑪公布財報,收入、利潤雙雙下滑,電商收入增速滑落到 17%,這導致當天股價下跌超過 4%。

2016 年下半年之後,沃爾瑪又開始在電商領域加大投入,把電商業務和自己的股價表現綁在一起。

它花 30 億美元收購 Jet.com,並讓 Jet.com 創始人馬克·洛爾接管沃爾瑪的電商業務。馬克·洛爾曾在 2005 年創辦母嬰電商平臺 Diapers.com,逼的亞馬遜以 5.4 億美元收購它結束價格戰。

Jet.com 是沃爾瑪金額最大的單筆電商收購。之後它還分別花 7000 萬美元收購鞋履電商 Shoebuy、5100 萬美元收購戶外服飾電商平臺 Moosejaw、8000 萬美元收購女裝電商平臺 ModCloth 以及 3.1 億美元收購在線男裝品牌 Bonobos。

這些交易集中發生在 2016-2017 年。

沃爾瑪進入中國的電商生意是從 2011 年控股 1 號店開始的,之後沃爾瑪在 2016 年 6 月投資京東 40 億美元,並於今年 2 月將持股比例增加到 12.1%,成了京東第三大股東。

現在沃爾瑪旗下的山姆會員店在京東平臺上開設了官方旗艦店,沃爾瑪超市則接入京東的 2 小時超市配送服務「京東到家」。

它們可能沒想清楚具體怎麼讓線上與線下融合,但都必須做起來了

現在最大幾個零售公司的併購、投資規模都很大,也都做了些線上與線下結合的嘗試。

比如亞馬遜的無人便利店 Amazon Go 用亞馬遜應用結帳、人工智慧代替售貨員以降低經營成本。

它的實體書店依據亞馬遜網店的數據選書,店內書籍售價也與線上保持一致。

在利用新技術的同時,目前開出的這一家便利店和 12 家書店都位於熱門商圈,有天然人流。不過大部分書店都是今年才開,現在還不確定它和線上同樣的低價能對得起高額的店面投入。

至於新收購的 Wholefoods,雖然已經做了一些促銷,但時間太短還看不出什麼。

沃爾瑪則開了更多社區小店(Neighborhood Markets),主要賣牙膏、衛生紙等生活必需品,並陸續關閉距離用戶較遠、需要開車大採購的大超市。因為原本這些大店的生意交給了它的電商部門。

線上線下同價、到店取貨都是沃爾瑪曾經做過的。

這些生意聽起來合理,線上線下同價就能留住店裡的客戶,讓他們直接刷卡拿貨走人。但實際操作起來並不容易。沃爾瑪目前已經放棄線上線下同價。這個月沃爾瑪開始調漲部分商品價格網上售價 —— 比如牙刷、狗糧、通心粉,鼓勵人們到店裡消費。因為這些商品貨值低、重量輕,運費比沃爾瑪銷售利潤還高。

阿里巴巴做的更多一點。這些生鮮超市既是賣場也是生鮮到家服務的倉庫。它鼓勵前來的顧客下載應用,以後在家下單一小時送達。

被阿里巴巴收購的銀泰提供線上線下同價,但銷售額卻在下滑。銀泰 2015 財年全國同店總體銷售額只增長了 0.5%、到了 2016 年上半年這個數字變成了 -4.1%。開業超過一年的 43 間門店中,超過一半銷售額都有下跌。

已經跟阿里巴巴合作了兩年的蘇寧,至今也不能保證線上線下同價,店內銷售人員會鼓勵你跟他們砍價,然後給一個「說不定比網上還便宜」的價格。

但阿里巴巴改造線下店的投入沒有因此減慢。雙 11 期間,從無人購物到刷臉支付再到魔鏡試妝,強調「新零售」的阿里巴巴幾乎將國內外所有新的零售技術都試了遍。

這裡有增長的壓力。不論對於這幾個電商或實體巨頭的哪一個,原先的市場都趨向飽和,增長越來越慢。

很顯然,雖然電商搶走了大塊線下市場,但線下市場不會完全消失。

根據中國商務部、工信部披露的數據,中國網購人數增速連續四年下滑,截止到今年 6 月,中國一共有 5 億網民在網上買過東西、同比增速從四年前的 20% 掉落至 10%。

2016 年 5.5 萬億網購銷售額只佔中國整體零售市場 19% 的份額。與此同時,中國網購零售總額的增速已經連續三年下滑。

美國的反差更大一些。2013 - 2017 年,線上銷售佔整體零售比例僅從 8% 上升到 9%。另一項由消費者產品研究公司 TABS Analytics 所做的調查顯示,雖然像亞馬遜這樣的公司做了很大的投資,但頻繁網購雜貨的顧客還是只有 4.5%,僅僅比四年前的 4.2% 略微上漲。

不是所有的收購都是 1+1=2,絕大部分市場會小於 2。但為了更大的市場和未來的增長,零售巨頭們已經不能在「線上」和「線下」裡只做其中一個了。

題圖/BuzzOrange、Chasing Corners

相關焦點

  • 280億增持!阿里控股高鑫零售,線下零售改造漸入佳境
    10月19日,阿里巴巴(09988.HK,下稱「阿里」)在港交所發布公告稱,已同意透過其子公司淘寶中國投資總計約280億港元(36億美元)向AuchanRetailInternationalS.A.及其附屬公司收購吉鑫控股70.94%股權,吉鑫控股持有高鑫零售約51%股權。交易完成後,阿里將直接和間接持有高鑫零售72%的股權。
  • 224億港幣入股中國最大賣場 大潤發和歐尚能幫阿里的新零售做什麼?
    11月20日,阿里巴巴集團發布公告,以224億港幣收購高鑫零售36.16%的股份。高鑫零售旗下,擁有歐尚、大潤發在中國446家賣場,年營收超過1000億,是中國零售行業規模最大的賣場運營商。
  • 「天貓雙11」1682億背後的新零售邏輯:線上線下一體化...
    「天貓雙11」1682億背後的新零售邏輯:線上線下一體化...電通安吉斯集團中國區執行總經理譚銘飛認為,「雙11」正在成為全球商業力量在大數據驅動下的一個全球大協同,「大協同放大了生態體系中各個成員之間的共振效應,而共振效應也在催生新的力量。」   對於電商平臺來說,推動「線上和線下的聯動」是2017年「雙11」的最大看點。
  • 阿里發布Q4財報及2019財年業績:為商家帶來9000億增量生意
    本財年,阿里巴巴集團收入達3768.44億元,第四季度收入達934.9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均達到51%。淘寶天貓過去一財年新增超1億用戶,為品牌和商家帶來超過9000億增量生意。 超預期的強勁增長,顯示出阿里巴巴同時服務企業和消費者的造風能力,創新帶來增長,增長引領創新。 財報同時顯示,過去一年阿里巴巴中國零售平臺用戶增長強勁。
  • 大潤發224億易主阿里 誰是最大贏家?
    文/時代財經 史成超11月20日消息,阿里巴巴將投入約224億港幣(約28.8億美元),直接和間接持有高鑫零售36.16%的股份。截至2016年12月31日,按營業額計算,高鑫零售在大賣場行業擁有14.6%的市場佔有率,多年保持國內零售行業第一,以大潤發及歐尚作為品牌經營大賣場。
  • 豪擲280億港元!阿里擬控股中國最大超市賣場,旗下的這些品牌你一定...
    這並非阿里與高鑫非首次牽手。上述收購前,淘寶中國已直接持有高鑫零售約21%股份。2017年11月,阿里巴巴、歐尚零售及潤泰集團宣布結成策略聯盟,各方將融合在線及線下的專業能力,共同探索中國零售行業的新零售發展機遇。
  • 阿里線下的2018:「新零售」的快慢辯證法
    數字革命不只改造硬體 阿里線下改造的思路很清晰,CEO張勇的落腳點在用數據化消除線上線下的區隔上,他曾在演講時表示:「零售不應該有線上和線下之分,應該只有數據驅動和非數據驅動之分。」現實卻是,阿里確實在推動合作夥伴們全方位的數據化,但進度卻各不相同。
  • 大潤發如何成為阿里新零售的關鍵一步?
    圖為大潤發門店的懸掛鏈系統消費者買的爽,則是阿里、盒馬和大潤發都期待的結果。現在的阿里會員和流量情況:會員數(淘寶、支付寶等)接近6億,通過阿里流量(優酷、UC等)觸達的用戶數超過9億,基本上已接近中國網際網路人口的總和。阿里未來業務的增量部分在海外,在國際化戰略。
  • 新零售是線上線下真正融合的開始
    全球性的實體零售發展放緩,特別是國內實體零售關店潮不斷,需要尋找新的增長動力。4. 中國的電商發展引領全球,但是國內的實體零售發展還處於初級階段,流通效率較低,缺乏高效率的新型流通模式和企業。5. 網際網路已經成為消費者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往常所認知的線上線下之分已經逐漸消亡。新零售會帶來怎樣的改變?
  • 「資本力量」阿里增持高鑫零售,新零售大亂鬥大幕拉開?
    1.開啟新業態的高鑫零售高鑫零售是中國最大的綜合大賣場營運商,主要以大潤發和歐尚為品牌經營大賣場。阿里巴巴早在2017年便首次入股高鑫零售。入股完成之後,高鑫零售旗下的大潤發超市旋即開始了「阿里式」的新零售改造,具體包括門店數位化、數據化管理採購及供應鏈升級。當時被稱為中國商業零售史上規模最大、覆蓋面最廣、受益人數最多的系統升級。阿里系的淘鮮達、餓了麼、天貓超市共享庫存業務隨後接入大潤發。2017年年底,天貓超市商品即在大潤發華東167家門店上架。
  • 見證了京東10年的迅猛成長,他說:線下的生意是做加法而非乘法
    所以無論零售業態怎麼改革,最終衡量的標準依然是成本、效率和用戶體驗。常斌先生還表示過去十年電商有非常大的發展,是因為線上生意是做乘法,相對比線下生意是做加法。希望常斌先生的分享也能給你帶來啟發。京東的篤信我自己很幸運,2006年入行就在今日資本做投資,第一個投資案例就是和徐總(徐新)參與了京東的投資。
  • 阿里京東布局線上酒水 線上線下渠道衝突一觸即發?
    步入9月,阿里、京東競相布局線上酒水業務,茅臺、五糧液及富邑等國際葡萄酒巨頭紛紛入局。眾所周知,價格一直是酒類電商和傳統白酒經銷商的矛盾焦點,為了緩和與經銷商的關係,國內酒企曾多次封殺電商渠道。那麼,阿里和京東兩隻大鱷進軍酒水,究竟會對傳統渠道影響幾何?
  • 阿里雲新零售創世記 最早提出新零售的阿里巴巴 如何踩坑為路 將...
    當馬雲對外宣布新零售,肖博意識到自己的機會終於來了。線上線下都做過,做電商從零開始,到一兩千萬再到二十幾億元的生意,只有新零售讓肖博感到真正的刺激與挑戰。肖博至今記得2015年阿里啟動的「中臺」改革。當時馬老師帶一撥人去芬蘭參觀,芬蘭移動遊戲巨頭Supercell引起大部分人的矚目,說是巨頭公司也只有十幾個人做開發,高效運營背後是基於中臺搭建的公司架構。
  • 阿里、騰訊積極布局線下零售 將布局中小雜貨店?
    近日,市場研究機構凱度消費者指數發布的最新報告(以下簡稱「凱度報告」)顯示,2018年第一季度快速消費品市場的現代渠道(包括大賣場、超市和便利店)銷售額整體增幅僅為0.9%,而電商通路增幅達26%,但2018年電商巨頭們的線下零售布局腳步依舊未曾停下。為何阿里、騰訊/京東積極布局線下零售?未來與零售商合作走向何方?
  • 中國零售上市公司,新零售布局盤點(下)
    中國零售上市企業,前十強在新零售方向上的布局都十分迅猛。按照營收額排名的前10-20強公司,他們的營收範圍在164億元至266.66億元之間,增幅較往年相比,7家保持增長,3家則為負增長。他們都是線下零售行業的巨頭,其中百貨類佔據著重要比重。
  • 阿里成聯華超市「二當家」 新零售戰略再落一子
    業內人士據此分析稱,線上線下兩大全業態巨頭之間的新零售融合,將率先從商超業態展開。  問題是,阿里新零售的下一隻靴子將落在哪裡?自1991年開業以來,已經發展成為一家具備全國網點布局、業態最齊全的連鎖零售超市公司,經營大型綜合超市、超級市場及便利店三大主要零售業態,旗下品牌包括「世紀聯華」、「聯華超市」、「華聯超市」、「快客便利」等。截至2016年12月31日,聯華超市及其附屬公司的總門店數目已經達到3618家,遍布全國19個省份及直轄市,繼續保持在中國快速消費品連鎖零售行業的領先地位。
  • 2018年中國零售行業發展概況及前景分析 技術+模式創新打造線下新...
    2018年中國零售行業發展如何?2019年中國零售行業該如何發展?過去的2018年,零售行業內部整體而言波瀾不驚,大家對新零售這個前一年風生水起,甚至談新色變的名詞略顯冷淡,甚至內心毫無波瀾。新零售在2018年是否已成明日黃花?2019年的新零售又會怎麼樣?
  • 阿里正式殺入連鎖零售!5億入股喜士多 劍指15萬連鎖便利店
    2001年4月,上海喜士多便利連鎖有限公司由臺灣潤泰集團在大陸成立,並以上海為中心,輻射了華東、華南等地區,涵蓋了上海、蘇州、杭州、深圳、東莞等主要城市。截止目前,喜士多在全國範圍內已布局直營及加盟門店數量近千家。按照中國連鎖經營協會最新統計數據計算,喜士多在全國範圍內的門店數量要遠遠超越全時、Today等知名便利店品牌。
  • 讓阿里四面楚歌的1元店
    早年,名創優品還是籍籍無名的小輩,葉國富卻多次公開叫板馬雲,尤其在馬雲提出新零售理論時,葉國富更是嗤之以鼻喊出「未來3-5年(從2016年開始),電商會死掉一大片」。馬雲新零售理論的核心是線上與線下的融合,而葉國富認為電商存在先天不足,新零售必然脫胎於實體。
  • 阿里斥資224億買的大潤發,時隔2年,如今變成了啥樣?
    時至今日,馬雲當年提出的「新零售」理念已經被不少企業付諸實踐,除了將新零售玩得風生水起的蘇寧,阿里自身也在其斥資224億購買的大潤發裡將新零售概念展現得淋漓盡致。而如今,大潤發創始人出走時的那句「我們戰勝了所有的對手,但卻輸給了這個時代」依舊猶在耳畔,那麼時隔2年,現在的大潤發變成了什麼樣子呢?眾所周知,自2017年開始,受到線上電商的衝擊,實體零售商的經營愈發困難,而當時的大潤發,雖然在之前的博弈中順利打敗了沃爾瑪等連鎖超市,但尋求新的改革也是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