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我們擁有的,多不過付出。物質不過是滿足生活基本需求的資源,而真正能給我們帶來幸福與祥和的,卻是一顆不為物慾所動的平常心。
如何守住心靈的一方淨土,使自己的日子過得順心而滋潤呢?我們不妨靜下心來,保持一顆平常心。所謂平常心,即對待周圍的環境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更要對周圍的人事做到「寵辱不驚,去留無意」,氣定心寧,閒庭信步。
弘一法師,俗名李叔同,清光緒年間生於富貴之家,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藝術家,是名揚四海的風流才子,集詩詞、書畫、篆刻、音樂、戲劇、文學等才藝於一身,在多個領域中開創了中華燦爛文化之先河。用他的弟子、著名漫畫家豐子愷的話說:「文藝的園地,差不多被他走遍了。」
但是,正當盛名如日中天之時,李叔同卻徹底拋卻了一切世俗享受,到虎跑寺剃度為僧了,自取法號弘一,洗盡鉛華,歸於岑寂。出家24年,他的被子、衣物等,都是出家前置辦的,補了又補;一把洋傘則用了30多年。所居寮房,除了一桌、一櫥、一床,別無他物。他持齋甚嚴,每日早午二餐,過午不食,飯菜極其簡單。
弘一法師以教印心,以律嚴身,內外清淨,寫出了《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等重要著作……他在宗教界聲譽日隆,一步一個腳印地步入了高僧之林,成為譽滿天下的大師,中國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師。正因為此,對於李叔同的出家,豐子愷在《我的老師李叔同》一文中所說:「李先生的放棄教育與藝術而修佛法,好比出於幽谷,遷於喬木,不是可惜的,正是可慶的。」
就是這樣,弘一法師以平常心淡定自然地完成了轉化,淡然地享受著「絢爛至極歸於平淡」的生活,並獲得了人生的極致絢爛。
在生活中,常常因為一點點的改變就會讓我們陷入患得患失之中,得到一點榮譽,便怕失去;獲得一點關注,便怕「過氣」;有過一次挫折,就怕再跌跤;受過一次傷害,就怕再投入。我們會為很多諸如此類的小事輕易地失去平常心,因而也陷入精神的折磨之中。
要知道,得到的並不一定就會長久,付出了也不一定就都有收穫。世事原本如此,若不能以平常心對待,人生註定就會以悲劇收場。
平常心,是面對成就、面對榮譽時的謙和自製,是面對失敗、面對挫折時候的不氣不餒。平常心,可以讓我們在順境中不失於浮躁,從而穩紮穩打地更上一層樓;可以讓我們在逆境中不自暴自棄,從而披荊斬棘,重返輝煌。
成功沒有捷徑,但是好的心態卻可以成為我們成功的助推器。保持一顆平常心,淡然地看待問題,我們才能離成功更近一步。人生在世,豈能時時順心、事事如意?只有保持一顆平常心,淡然處世,我們才不會被煩惱所擾,才不會被俗事所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