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期滿後,如果有機會的話,我會選擇成為一名真正的社區工作者。」今年剛從大學畢業的小蔡報名參加並成功入選福建省高校畢業生服務社區計劃,接下來,她將和其他29名入選的大學生一樣在社區工作兩年。
「我們計劃招募30人,沒想到最終有499人來報名。」泉州市民政局相關工作人員介紹。福建省高校畢業生服務社區計劃實施兩年以來,泉州已招募292名大學生服務安溪、永春、德化的城市社區,而報名參加該計劃的人數也逐年遞增,今年更是創下歷史新高。
在泉州,村(居)務工作者、城市基層黨建專職工作者、服務社區的高校畢業生……如今,他們有了一個共同的身份——社區專職工作者。清晰的職業願景、良好的待遇保障,系統的培養體系,社區專職工作者逐步成為有幹頭、有奔頭、有面子的新型職業。
2019年,泉州市出臺《加強村(居)社區專職工作隊伍建設指導意見(試行)》,首次將專職從事社區服務管理監督和基層黨建工作的社區「兩委」,以及公開招聘並籤訂合同的社區工作人員納入社區專職工作隊伍統一管理。該指導意見還圍繞職數配備、崗位職責、選聘方式、薪酬體系、激勵保障、考核評議、退出機制提出13項具體措施。
根據文件精神,各縣(市、區)積極開展探索,如晉江市試行社區工作者選聘分離制,社區工作者依法依規當選後,通過組織和個人的雙向選擇,在社區公共服務中心任職並履行社區職責權限、承擔社區工作;南安市將社區書記、主任、社區「兩委」以及社區工作人員納入基層社會治理網格員工作隊伍,分別擔任網格長、網格員等職務,承擔相應職責任務。這一系列創新做法,優化了社區工作運行機制,實現黨的領導、依法選舉和嚴格管理相統一。
以往,大家對社區工作者的印象就是一群戴著紅袖章、穿梭在大街小巷,操心著家長裡短的老大媽。如今,越來越多像小蔡一樣的年輕人願意到社區工作。據不完全統計,泉州市現有城市社區工作人員5140人,其中約有一半年齡在35周歲以下、擁有大學以上學歷,這群朝氣蓬勃的年輕人紮根在社區這片最基層的土地,默默地為建設美好社區發光發力。
「現在社區工作者待遇好了,晉升空間寬了,大家工作起來更有勁頭了!」王秋芬是福建省高校畢業生服務社區計劃招募的第一批大學生,今年是她在安溪縣鳳城鎮東北社區度過的第11個年頭,如今已經是東北社區居委會主任的她,也是社區工作隊伍不斷變大變好變強的見證人。
近年來,泉州市將提高社區專職工作者薪酬、離任村(社區)主幹養老生活補貼作為財政保障重點,逐年加大財政投入,提升社區工作者福利待遇。與2019年相比,社區專職工作者平均年收入增長1.1萬元。其中泉港區社區書記、主任基本工資提升比例最高達105%,惠安縣村(社區)幹部(工作者)基本報酬較5年前提高2.4倍。同時,建立養老保險和離任補助制度,做到「退崗有所養」。
目前,泉州市已普遍為社區工作者辦理社會保險,落實住房公積金政策的比例也越來越高。部分縣(市、區)還將離任村(社區)主幹養老補助列入縣級財政保障範疇。能者多勞、按勞分配、多勞多得的職業薪酬體系,使廣大社區專職工作者幹起活來更有勁了。
社區留不住人,福利待遇跟不上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則是沒有職業認同感,沒晉升空間。
為了解決這一難題,讓廣大社區工作者覺得「幹好有前途」,泉州市積極拓寬人才選拔和晉升通道,擇優選拔,持續培養,引導廣大社區工作者紮根基層、愛崗敬業、創先爭優,努力形成英才輩出、各顯本領的生動局面。
一方面,積極拓寬社區專職工作隊伍來源渠道,吸納高校畢業生、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退役軍人等優秀人才加入社區專職工作者隊伍。以培訓、獎補、增加薪酬等多種方式鼓勵社區專職工作者提升學歷和技能,往「一專多能」方向發展。豐澤區分期分批組織優秀社區專職工作者到街道、區直部門及上級有關單位掛職鍛鍊或協助工作,為社區專職工作者提供多崗位鍛鍊機會;石獅市對取得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資格證書的,每月發放200~500元相應補貼。
另一方面,推動政策紅利向基層傾斜,從推優、招錄公務員和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發展黨員、受表彰提升薪級工資等多維度進行正向職業激勵,讓社區工作者在幹事創業上有奔頭。豐澤區實施「優秀社區黨組織帶頭人培養計劃」,定向從優秀社區黨組織帶頭人中招聘為街道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晉江市實施「領頭雁」示範工程,將示範對象、培育對象納入市級優秀黨組織帶頭人培養對象;安溪縣實施村級後備力量「常青工程」,選拔出1017名村級後備力量優秀人選,為加強社區建設提供人才支撐。
通訊員 蔡靜嫻 吳婷
來源:《中國社區報》12月29日頭版